學 會 分 析 歷 史 事 件
浙江省桐鄉市茅盾中學 包訓國
如果說自然科學是規律科學的話,那么歷史科學則是事件科學。歷史是由一個一個的具體事件構成的。學習歷史首先就要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只有學會了分析歷史事件才算拿到了打開歷史大門的鑰匙。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呢?
分析歷史事件應掌握4要素: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的演變過程。
例如“鴉片戰爭”這一歷史事件。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目“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原因;第一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經過”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經過;第二節第一目“中英《南京條約》”和第二目“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講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第二節第三目“鴉片戰爭的影響”和第七節第一目“新思想萌發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發”講的是鴉片戰爭的影響。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無原因。
1、中國古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7要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民族關系因素、對外關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個人主觀因素。
如秦朝的統一:
歷史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國家數目減少即局部統一。
政治因素――長期戰亂,人民困苦,渴望統一。
經濟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秦國商鞅變法后逐步強盛起來,國富兵強。
民族因素――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民族聯系民族融合加強。
對外關系因素――遠交近攻的戰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韓非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個人主觀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附】中國古代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原因應分析8要素:統一穩定或分裂并存的政治局面、調整統治政策、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技術的推廣)、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經濟發展的經驗、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自然條件。如2000年的高考題(廣東卷)第41題:“簡述我國古代水稻種植情況的發展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學生根據上述思路,不難得出我國古代水稻種植情況發展變化的原因:“興修水利,政府提倡推廣,中外交流,生產工具改進,技術提高,自然條件符合”。
2、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應分析2要素:外國因素、內部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直接因素、個人因素等)。
如第二次鴉片戰爭:
外國因素――19世紀50年代經濟的迅速發展,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關于外國因素,五四運動以前從資本主義國家方面分析,五四運動開始要從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方面分析。)
經濟因素――在中國市場上,英國的棉紡織品滯銷。
政治因素――清政府拒絕了英法美三國的修約要求。
直接因素――太平天國運動為列強發動戰爭提供了機會。
如太平天國運動:
外國因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
經濟因素――沉重的封建剝削和嚴重的自然災害,廣大勞動人民陷入饑餓和死亡的困境。
政治因素――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封建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思想因素――拜上帝教的教義(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三結合的思想)。
個人因素――洪秀全等人的宣傳發動作用。
如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
外國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經濟上加緊掠奪、政治上扶植軍閥等,中國人民必須繼續反帝。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經濟因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政治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到五四運動前夕,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是階級基礎;北洋軍閥黑暗統治,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人民必須繼續反封建。
思想因素――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個人因素――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努力。
3、世界近代現代史,如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發生的原因應分析3要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上、階級力量上、思想上)、舊生產關系的束縛、社會矛盾的激化。
如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經濟上,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階級力量上,資產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資產階級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成為革命的主力軍。思想上,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舊生產關系的束縛――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社會矛盾的激化――財政危機的加劇,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三級會議成為革命導火線。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過程呢?
關于歷史事件過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種方法
1、以時間系事法,以時間為軸心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發展高潮結束的邏輯順序進行歸納。
如鴉片戰爭經過4點:1840年6月,英艦封鎖珠江口,戰爭爆發――接著,沿海北上到達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軍擴大戰爭,一年內占香港和東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求和,戰爭結束。
如甲午中日戰爭經過4點:1894年7月,日軍突襲,戰爭開始――1894年8月到9月,平壤、黃海大戰,戰爭發展――1894年10月到1895年4月,遼東、威海戰役,戰爭高潮――1895年4月,中日簽訂《馬關條約》,戰爭結束。
如紅軍長征的經過10點:1934年10月 學習計劃,長征開始――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攻占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過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6點:爆發(1775年4月來克星頓之戰)――建軍(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建國(1776年7月《獨立宣言》發表)――轉折(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決戰(1781年10月約克鎮之戰)――獨立(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如十月革命經過5點:二月革命――四月提綱――七月事件――十月決議――十一月起義。
2、以空間系事法,以地點為紐帶進行歸納。
如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點:廊坊、楊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歷史人物的活動來歸納。
如太平天國的防御戰,就可以按陳玉成、李秀成以及他們兩人共同的行動來掌握。
如新航路開辟的經過,就可以按照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四個人的活動來歸納。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結果呢?
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不外乎四種:
①成功。如:新航路開辟成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等。
②失敗。鴉片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失敗、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等。
④勝而不勝,不敗而敗。中法戰爭,中國是勝而不勝,不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敗而不敗。
關于歷史事件的結果,一般應該從3個方面考慮:一個“是什么”、兩個“為什么”,即結果是什么樣的、為什么說是這樣的結果、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
【附】歷史事件結果的成因應分析3要素:一要分析該事件發生的客觀背景;二要該事件發生的主觀因素,即領導組織、力量對比、思想目的等;三要分析其方式措施的得失等。
如洋務運動:
結果:破產。
理由: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的慘敗。
原因:客觀背景――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富強,不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頑固派是如何阻撓和破壞洋務運動的。
主觀因素――整個洋務運動在中央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地方上幾個熱心洋務的總督巡撫去搞,力量既分散,又有限,難成大業。中體西用,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腐朽統治。
方式措施――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改革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舊,好比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如抗日戰爭:
結果:中國勝利。
理由: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近百年來第一次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原因:客觀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配合,國際社會的正義支持;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日本自身的條件也難以支持長期的戰爭。
主觀因素――國共兩黨的合作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中華民族實行了團結抗戰;全民族的英勇奮戰,尤其是中共領導下的敵后根據地人民的抗戰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的事業,民族精神和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方式措施――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軍展開了多次會戰,消滅了大量日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制定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和一整套正確的作戰原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裝抗擊和牽制著大部分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對抗戰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呢?
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
如鴉片戰爭:經濟影響――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
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
思想影響――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
如辛亥革命:經濟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政治影響――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它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
思想影響――民主共和與實業救國成為并存的兩大社會思潮。
外交影響――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2、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
如鴉片戰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后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
如甲午中日戰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
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
如鴉片戰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
如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后、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
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有兩種情況:
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爭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么影響,由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一的影響。
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治者走向閉關鎖國。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
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穩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
【附】變法、革命或改革的影響應分析3要素:性質、對內影響(分項性[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全面性[積極的、消極的])、對外影響(全面性[積極的、消極的])。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影響:
第一,性質上是雙重的,既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又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
第二,對內影響:政治上――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推動政治經濟民主改革,但是它又有明顯的局限性,革命后黑人奴隸制仍然保存著,種族歧視依然存在。
經濟上――為美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對外影響:建立近代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獨立后,美國開始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給別國人民帶來災難。
(注: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了楊宗年老師講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66667.html
相關閱讀:如何選擇正確的復習資料
二輪復習中語文學科復習策略與重點
資深教師傳授理綜秘笈
狀元們的理綜復習經驗
2014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解讀及備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