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物理知識立體化復習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復習方法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物理復習中要實現"知識立體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大綱要求,突破教材原有的章節順序,根據知識成分、結構以及它們的內在聯系,巧妙地把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和組織,從全貌到單個、從外延到內涵、從理解到掌握,以便靈活運用,形成多層次的知識立體感;二是精心設計具有單項針對性和綜合運用性的立體習題,適時檢查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訓練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知識立體模型,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1.第一方面:形成知識立體模型

  復習中使學生形成立體模型,主要是采用分析比較、歸納演繹、滲透聯想等思維方法,在尊重知識發展規律和相互依存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以下三個程序:

 。1)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抽出知識主線組成主骨架。

  分析現行高中物理教材,它構成的知識體系的主骨架是三條主線:一是力和運動;二是沖量和動量;三是功和能。如果有目的地按這三條主線去安排復習教材,組織討論,尋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發展,就容易把握住知識的主要方面。

  例如功和能,可以根據:教材中哪些部分含有功和能的概念?哪些規律是功和能的運用和發展?從同一信息來源出發沿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等不同方向去分析探索,明白功和能在各部分知識中的主導作用,使其自然地把握住功和能這條主線。

  一旦理解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識主線,就會有的放矢地去認識現象,掌握規律 學習計劃,鞏固舊知識,啟迪新知識。這實際上是掌握了探求問題的真諦的金鑰匙。

 。2)圍繞知識主線,歸納演繹主要知識,形成知識經絡。

  知識主骨架形成后,就應因勢打開思路,根據知識主線去演繹各知識單元的主要知識形成經絡。如力學知識單元,它主要是由于作用的瞬時效應(牛頓第二定律)、時間積累效應(動量定律)、空間積累效應(動能定理)和兩個守恒定律(動量守恒、機械能守恒)組成經絡,這可用力和運動作基礎,如以下層層歸納演繹:

  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物體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就立即產生加速度,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瞬時比例關系,用牛頓第二定律來表達,即:∑F=ma

  如將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相結合,就得牛頓第二定律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F=ΔP/Δt

  從而得到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F?Δt=ΔP

  即:物體受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增量,它表示了力對作用時間的積累效應。

  如僅僅是物體1與物體2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知:

  F1、2=-F2、1

  若物體相互作用時間為t,對每個物體則有:

  F1、2=Δp2/t F2、1=Δp1/t

  對兩個物體組成的物體系有:

  Δp2=-Δp1

  得:P1+P2=P1′+P2′

  即:相互作用的物體組成的系統,若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這就是動量守恒定律。

  如果用牛頓第二定律與運動學公式相結合還可演繹出另一種表達式:

  又得到動能定理表達式:W=ΔEk

  即:所有力(包括重力、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代數和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表示了力作用的空間積累效應。

  若物體組成的系統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或它們做功的代數和為零),按動能定理又得機械能守恒定律等等。

  從上可以看出,通過知識主線演繹形成的知識經絡,實現了對知識的理解由部分向整體,由粗向細逐步過渡的過程。花的時間少而收效大。

[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71920.html

相關閱讀:如何選擇正確的復習資料
二輪復習中語文學科復習策略與重點
2014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解讀及備考建議
資深教師傳授理綜秘笈
狀元們的理綜復習經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