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如何學好文言文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學習方法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如何學好文言文 來源:網絡收集作者:佚名

怎樣學習文言文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推薦的兩套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學占了整個教學內容的40%,而且相對集中在高一年級。其中,高中語文〈試驗本〉高一 年級兩個學期各6個單元,文言文分別占3個單元;高中語文實驗課本高一年級則全年集中文言文教學,上下冊各4個單元。在文言文教學總量擴大、要求提高的情 況下,如何學好文言文,本文想結合教學大綱的具體的要求,談一些想法。

  新修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

  教學大綱的要求,有兩層基本涵義:一是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下面試作分別說明。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所謂誦讀,朱 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 以外都可以看著書。”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范讀外,學生所要做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 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讀,首先要聽老師范讀。從老師的范讀中應該領悟些什么,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于介紹作者之后, 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一字不茍地吟詠一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 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于夸張,但必須 可以瑯瑯上口,那卻是真的。從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范讀 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欲望,以達到進一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一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范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音正確。這是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課文注釋中對這一些都注明了讀音,要依據注音,認 真讀準。這里要著重提一提“破讀”的問題。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 (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不過現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代漢語中,一般字典也已有注明,如美好的“好”(形容 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而有些破讀現在已不加特別區分,如葉公好龍的 “葉”,舊讀shè,現在可以讀為yè了。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注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

  此外,還要注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煩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后達到將文言文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一個部分。

  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著眼于全篇的內容;著眼于文意的溝通;著眼于文章的 篇章。至于背誦,這也是由于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而且,語言文字的學 習,概念和規則并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后理解,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 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 都對背誦做了量的規定。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樣一些篇目全部誦讀到背 誦,爛熟于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不會有困難的。

  我們提倡閱讀古曲詩詞和文言文,要能基本上做到當堂背誦。背誦當然還要講究方法。我過去曾總結過的組塊性記憶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如:意義組塊: 按文章意義分段組塊記憶的方式;綱要組塊:應用層次內容提綱組塊記憶的方式;關鍵詞句組塊:通過關鍵詞句組塊來掌握文章大意、綱要,又反過來根據它們去掌 握詞句的識記方式;節縮句式組塊:將句子節縮為短語組成組塊識記單位的方式;此外,還有句群中心句組塊,關聯詞語組塊等等。限于篇幅,不展開論述。

  背誦還要靠不斷刺激、強化。豐子愷先生告誡子女讀書,講究一個“讀”法。讀字的繁體筆畫是22畫,因此,他要求每篇詩文都須讀22遍。這樣就能 口熟心熟,歷久不忘。過去私塾讀書講究“復背”,就是每熟讀一文后,都要再把前面所學拿來復誦一次,即,讀第2文,要1-2文復讀,讀第3文,要1-3文 復讀,余類推。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些斥之為“死”讀書,但我們不能排除這種于讀書的執著精神和強化記憶的合理方式。而且在青少年階段利用得天獨厚的記憶力, 熟讀成誦若干篇章,奠定滿腹經綸的基礎,也正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

  其次,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這只能說是最基本的要求,關鍵有以下幾點:1.指出了重點掌握的基礎知識的三個方面: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2.做了最基本的量的規定:150個實詞、18個虛詞、重要的句式;3.強調了“在課文中的用法”的方向。

  知識的積累和掌握,要在誦讀中進行。要強調指出的是,不論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還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地背解釋、記術語,而應該把字、 詞、句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過誦讀課文并對課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達到重點掌握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掌握詞、句基礎知識,是誦讀古詩文的需要, 而熟讀成誦一批古詩文后,其詞、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都涵蓋其中了。這樣一來,只要看到某詞某句式的時候,馬上在記憶中就會現出典型的例句來。如讀到《蘭 亭集序》“怡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曾”字怎么講,即使是課文沒有注釋,也可馬上聯想到《愚公移山》里“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不若孀妻弱子”, 這三個“曾”用法相同,都是加重了后面“不知”、“不能”、“不若”的否定語氣,可用現代漢語中“還”、“簡直”、“竟然”等副詞來表達,意思十分顯豁。 熟能生巧以后,就沒有了這種轉換過程,而完全是一種應付裕如的狀態。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個人知識體系中的一部分,“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也就自然形成了。

  學習文言文,還要具備一些必要的歷史文化知識,這對于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有好處。歷史文化知識細分起來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歲 時節日、禮儀制度、職官沿革、學校科舉、典籍宗教、科學技術、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及其他等等。這些大綱中雖然未作明文規定,但我們在閱讀相應的古詩文時, 課文注釋中都有介紹和說明,有些也反映在詞、句的用法里,這些,在誦讀古詩文時,都要留意。

  誦讀古詩文,應該是十分愉悅的學習過程,穿越時空與古代志士仁人、賢者智者對話,從而了解我們的國家,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的歷史,把歷史文化的積淀化為我們自身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應該是人人所渴求的,我們希望把這種渴求變為誦讀的實踐。

時間管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uexi/88610.html

相關閱讀:英語學習中的幾個誤區
叔本華:讀書要有選擇
最創意暑期:發明金點子征集
辨析題解答方法
解惑篇--為什么會做的題不一定全做對?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