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芝加哥費爾德博物館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為證實鄧氏魚的強大咬合力,利用其頭骨化石創建生物力學模型,模擬它的頭骨運動方式和咬合力度,得知鄧氏魚的尖牙咬合力高達5000公斤,為霸王龍撕裂獵物時咬合力的4倍。
這篇英國皇家學會《生物通訊》雜志2006年11月28日刊登的文章說,鄧氏魚長約10米,重達4000公斤,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牙齒,代之以兩長條嶙峋的刃片,刃片頂端極薄,咬合壓強達每平方厘米5600公斤。而一個重約65公斤的女性,腳穿鞋跟面積0。5平方厘米的高跟鞋,對地面施加的壓強也不過每平方厘米127公斤。為方便比較,科學家估算出霸王龍的咬合力為1360公斤;美洲短吻鱷的咬合力為963公斤;鯊魚的咬合力有數百公斤;人類僅77公斤。
科學家說,鄧氏魚不僅咬合力驚人,吸力也巨大。鄧氏魚能在1/50秒的時間內張開大嘴,用強大的吸力把獵物吸進胃里,巨大的吸力和強勁咬合力同集一身,使鄧氏魚成為罕見的生物,研究表明,鄧氏魚不僅吃硬殼的菊石(已滅絕的頭足動物,和其他有甲魚類,還捕食體積比自己的嘴大得多的生物。
如今,幾乎所有從事這項研究的人都認為,今天稱霸海洋的鯊魚在鄧氏魚強大的咬合力前不堪一擊。鄧氏魚用力一咬,鯊魚就會隨之斷成兩截,科學家認為,同處泥盆紀的鯊魚非但不是鄧氏魚的對手,還可能是它的捕食對象?茖W家發現,正是在鄧氏魚及類似生物滅絕后,鯊魚才開始進一步進化,體型變得更大。種類變得繁多。
那么,鄧氏魚在與鯊魚的競爭中是如何落敗的呢?
科學家研究發現,吸力大。咬合力強,這讓鄧氏魚吃起魚來講究不多,由于具有超強的捕食能力,所以這種生物的體型越來越大。這種巨無霸型的身材最終導致了它的滅絕——巨大的身軀極大地影響了鄧氏魚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這使得它在進化過程中輸給了小小的鯊魚,最終離開生物繁衍進化的舞臺,
因為覓食能力無敵而巨大,因為過于龐大而最終導致競爭能力低下,因為競爭能力低下而退出生物繁衍進化的舞臺。這種結局。讓人感到目瞪口呆。
就像小有小的不足一樣,大也有大的弊端。尾大不掉甚至顧頭不顧尾,從來都是兵家大忌。
這對于那些盲目追求恢宏的場面和規模的人來說,應該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和啟示。
毫無疑問,一味貪大和追求規模,往往就是一敗涂地的開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368988.html
相關閱讀:善良的“謊言”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
人治不如法治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