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身邊的廟會文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意林在線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廟會,就是在宗廟祭祀的地方進行聚會、祭神、娛樂、購物等等的活動。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
  
  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據《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黃帝、帝嚳、堯、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
  
  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遠古時的人類處于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不能理解,不能抗拒,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于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于是渴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
  
  商周時期,廟會是一種不自覺的活動。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漢代以后,廟逐漸成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有貢獻的英雄人物。這實際上體現了從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嬗變過程。
  
  廟會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后來也有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謂之迎神賽會。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到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廟會和集市交易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了娛樂性活動。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同時,道教也逐漸形成。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于是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廟會活動中,佛與道或分庭抗禮,或相互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系,但是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系還不密切。
  
  唐宋畢竟是我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時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釋道三教并立,進入全盛時期。廟會活動逐漸由祀神、娛神向娛人發展,增加了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等等。佛道二教大量修建寺廟、道觀,爭取信徒,招徠群眾,從而促進了廟會活動的繁榮。此時,廟、臺、祠、宮、觀、庵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龍王廟、天爺廟、祖師廟、娘娘廟、火神廟、土地廟、城隍廟、關爺廟、山神廟、河神廟、禹王廟、圣母廟、二郎神廟等數不勝數。這些為日后廟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廟會亦應運而興,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壯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于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
  
  明清以至于近代是廟會真正定型、完善時期。明代廟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行會”(“會館”、“公所”)的大量興起,使廟會更加秩序化,如山西、陜西兩省工商業人士在全國各地所建的“山、陜會館”。
  
  現今,廟會又重新成為百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除了在寺廟進行,也有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全國各地的廟會活動隨處可見,比較典型的有:北京地壇廟會、上海城隍廟廟會、南京蔣王廟會、山東泰山東岳廟會、天津皇會、福建媽祖廟會等。豐富多彩的地方廟會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廟會文化。
  
  廟會文化是我國民族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極其復雜、古老而又新鮮的社會文化現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農民群眾長期積淀形成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態勢。它世代延續、傳承和發展,歷久不衰,屢禁不止。近1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城鄉各地廟會興起,規?捎^,值得研究。
  
  廟會文化內涵體現的是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宗教信仰,最本質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最根本的價值取向是“倡孝揚善、祛災避兇。”農耕文化從根本上講是小生產者文化,是落后的、弱勢的經濟文化。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普通民眾將希望寄托在對自然神、圖騰、祖先的崇拜上。在“天人合一”和“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支配下,出現的有關神靈的崇拜和儀式,構成了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和宗教信仰。先民們在“生命與健康”、“倡孝揚善、祛災避兇”等觀念的支配下,善待一切、關愛一切。比如“中元節”是道教的倡善日、佛教的倡孝日;“臘八節”人們用臘八粥不僅要敬獻祖先、神靈、動植物、甚至自家門前的一塊石頭。中華民族是博愛寬厚、最重情感的一個民族,從廟會節慶文化活動中就能充分體現出來。
  
  廟會和節慶是農耕文化遺留下來的兩個大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空間。廟會的發展經歷了從祭祀祖先到祭祀神靈,從娛神到娛人的演變過程。廟會活動越來越受到政府的認可和高度重視,而作為廟會文化活動的主體——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也是愈來愈高,這是廟會的發展趨勢。在全國,尤其是陜西,在申請非遺保護中,廟會的申遺越來越多。這也使得民間對廟會產生了更大的熱情和興趣。
  
  了解廟會的起源發展,挖掘它的文化內涵,研究它的發展走向,使廟會文化更加凸顯它的當代價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403914.html

相關閱讀: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
人治不如法治
善良的“謊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