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最難明白“我是干什么的”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意林在線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正是受儒家“每個人都要做事和每個人都要盡責任”思想的影響,我們看日本就沒有陷入那種高福利的怪圈——國家福利很高導致有一些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發達地區雖然百姓很富裕,但還是很勤勞。可是怎樣盡責任,在什么情況下應該做什么,孔子也是有要求的。
  
  孔子帶學生到衛國去,衛國當時正在發生糾紛。衛靈公的太子蒯聵,得罪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南子把他趕到了國外,衛靈公一死,孫子衛出公接了君位。這一下,做兒子的沒當上國君,做孫子的反倒繼承君位,這個兒子當然要回來搶,結果造成父子爭位的局面?鬃尤サ臅r候,衛出公已經當政好幾年了。子路請教老師,衛國這么亂,如果請您來負責整治,您要先做什么事?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先糾正名分吧!”子路說:“您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么好糾正的呢?”孔子就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這段話非常具有邏輯性。“必也正名乎!”成孔子為政的第一項考慮。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跟“正名”有什么關系呢?這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關鍵之一。“名”有兩種,一種是名實,一種是名分。名實就是有名有實,“桌子”是一個名稱,一張桌子擺在眼前,這是事實。我們平常講名實的時候比較簡單,譬如你問這人叫什么名字?他說我叫某某。某某就和這個人連在一起了。任何東西都有名稱,每一個人只要客觀認識,都可以掌握。名分則代表配合某種身份、角色、地位,要有某種分寸、要求和標準在里面。
  
  因為人的世界最大的特色在于他除了實然還有應然,實然就是事實上如何,應然就是應該如何。如果光講實然,不問應然,社會就沒規矩了,就亂掉了。所以孔子的“名正言順”是從“名分”的角度去考慮的。現在衛出公當了國君,他的父親也就是太子從國外回來了,認為自己才應該當國君。到底誰應該繼承君位?先占位置的就算贏嗎?用非法手段得到地位也無所謂嗎?誰是君誰是臣要弄清楚,否則亂局會一直維持下去,如果言語不合乎身份,你怎么去推動國家的事務呢?所以儒家重視名分,要名正,才能言順。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身份,他說出來的話才有適當的效果,你不能越權。假設你只是一個秘書,你要替老板說話,那是不行的,除非你有明確的授權,否則你說出來的話只代表秘書。所謂“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如果名分隨意加給不適當的人,他就會誤用、爛用,造成混亂。同樣,具有某種名分,就要盡量做到這個名分所要求的標準。只有每一個人都盡到他的責任,把他的本分做到,社會才能安定。
  
  在盡責任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想著自己的“定位”,即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官員,就要為民眾負責;我是企業家,就要生產優質的產品;我是工人,就要鉆研我的技能;我是社會活動家,就要為推動社會進步而奮斗。很多人犯錯誤,就是不明白“我是干什么的”?鬃釉邶R國時,有一次齊景公問他,政治該怎樣去推動?孔子說了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個“君”是名稱,是現在的君;第二個“君”是本分,是理想的君。意思是你有君的名稱,就要有君的理想和表現,要學堯舜禹這些。臣臣、父父、子子也一樣,可以翻譯為:“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齊景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國家糧食很多,我吃得到嗎?肯定吃不到。∫驗槔习傩諘旆吹。大家都要各安其位,各盡其責,社會才能穩定和諧。今天很多人把這句話曲解為,下級要聽上級的,兒子要聽父親的,好像只有順從了才安定,其實是錯誤的,要知道權威不單要靠“名分”,還要做出相應的事跡,如果上位者光想享受“名分”帶來的好處而不盡責任,那就離“雖有粟不得食”的地步不遠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392577.html

相關閱讀:人治不如法治
善良的“謊言”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
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