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饑餓是生命的鬧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意林在線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他出生于大多數中國人都正挨餓的年代,在兒時的記憶里,食物就是全部。每逢開飯,他匆匆把自己的那份吃完,就盯著別人的碗號啕大哭。餓急了,他就公然去搶奪別人碗中的食物,搶得雙淚長流。能吃的東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樹皮、房檐上的草。
  
  后來,他當了兵。為什么當兵?因為從此可以和饑餓道別了。在部隊里,他每次至少吃8個饅頭,吃得別人都睜大了眼睛,但他感覺肚子里還有空。再后來,日子過好了,一上宴席,他卻仍是迫不及待,好菜壞菜什么都吃,生怕吃不飽。許多朋友說他吃起飯來奮不顧身,埋頭苦干,好像狼一樣。他也曾一次次告訴自己:少吃,慢吃,吃時嘴巴不響,眼光不惡,夾菜時只夾一根菜,“痛改前非”。但,一見到好吃的,他立刻便恢復原樣。
  
  有一次,他遇見了一個自稱是作家的人,白白胖胖,一看胃口就十分好。作家說,他寫一本書就能得成千上萬的稿費,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還是肥肉餡兒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地往外冒。
  
  從此,他知道了,只要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是肥肉餡兒的。于是,他下定決心要當一個作家。
  
  幾年后,他果然出了一本小說,名字叫《紅高粱家族》,是暢銷書籍。后來被改編成電影《紅高粱》,是中國第一部走出國門并榮獲國際A級電影節大獎的影片,產生了空前的影響力,開創了中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新篇章。
  
  他就是作家莫言。
  
  如今的莫言發福了,山珍海味可謂吃遍了,但曾經的饑餓記憶,卻在生命中永遠不會消失。
  
  這使我想起了陳忠實,另一個飽受饑餓之苦的人。
  
  陳忠實出生在一個世代農耕的家庭,打小受苦,是一個有著背饃經歷的作家。背一周的粗糧饃饃步行50里去西安讀書,夏天饃饃長毛,冬天饃饃凍成冰疙瘩。
  
  沒寫出《白鹿原》之前,陳忠實只是個農民作者,家在西安郊區灞河鄉,生活極其艱辛。有天他帶著讀初中的女兒到一家小飯館吃午飯。他為女兒要了一碗羊肉泡饃,自己卻吃家里烙的干餅子。飯館跑堂的看見后直搖頭,破例免費為他盛了一碗羊肉湯,他卻舍不得吃,把湯里的少許幾片羊肉全部夾到女兒的碗里。
  
  那時,一個叫徐劍敏的文學青年,在西安一家搪瓷廠做工,經常去陳忠實家找他談文學。當時發表作品很難,連稿費也沒有,就給幾本稿紙。談到吃中午飯,陳妻借來面粉一邊烙餅一邊埋怨:你看看俺家有多窮,俺忠實太老實,就曉得夜夜寫字。又換不來錢,還費燈油呢。陳家當時全部家當就是兩間泥房一張土炕。他們每次喝的酒是陳妻用玉米芯釀的,徐劍敏有一次喝醉了,就睡在陳家土炕上。半夜里凍醒,陳家連條像樣的被子都沒有,他就坐在炕上,跳蚤不怕冷,咬得他一屁股紅包。
  
  沒過多久,陳忠實來西安送稿,徐劍敏正好發了5塊錢降溫費,買了兩個肉夾饃,遞一個給陳忠實,兩人當街吃起來。陳忠實咬了兩口,又把肉夾饃包好,徐劍敏問他:你咋不吃咧?陳忠實支吾半天,才吞吞吐吐:想帶回家給俺老婆吃。徐劍敏心往下一沉,道:你吃,我還有兩塊錢,再買一個。
  
  陳忠實是有巨大承受力的,在困難、貧窮和饑餓的煎熬中,他沒有逃避,更沒有放松對理想追求的腳步,他踏過了泥濘,也學到了文化,反而在精神上比任何時候任何人都富有和強大;蛟S也正是有了這種毅力,才有后來的《白鹿原》,一部記錄民族歷史的雄奇史詩。
  
  什么是饑餓?我覺得饑餓是生命的鬧鐘,時刻警醒著你前進。饑餓讓正在饑餓的人產生求生的動力,拼盡全力擺脫困境;饑餓讓曾經饑餓的人永遠保持危機意識,永遠不能松懈,不能墮落回困境的泥潭;饑餓讓已經富足的人珍惜擁有的滿足,明白幸福的來之不易。
  
  莫言說:“饑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源泉。”陳忠實呢,如今富了,但他仍然簡單飯食。因為他們都是經歷過饑餓的人,而饑餓,絕對是生命的鬧鐘,它隨時告訴你如何面對變幻莫測的現實。這鐘聲回蕩在你的心里,讓你從容,讓你豁達,讓你珍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396224.html

相關閱讀: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
人治不如法治
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善良的“謊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