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個秋天的下午,身為電視臺制片人的他正在街頭閑逛,突然,他發現一個老頭正在將一張牛皮切割成腰帶兜售,看到這一幕,從小就熱愛美術并造詣頗深的他眼前一亮,那張牛皮質地好,是手工鞣制的,紋理自然、原始、粗獷,是一塊好材料,但老頭做的腰帶卻太粗糙了,可惜了那么好的一塊牛皮,他心動之下,就用30元錢買下了這塊牛皮。
隨后,他找到一位鞋匠,親自設計制作了一個采訪包,雖然做工簡單,但配上粗獷的紋理,采訪包卻呈現出了一種原始而獨特的美。第二天,他背著包去上班,到單位后,這款牛皮包受到了同事的一致贊嘆。
得到認可讓他更來了精神,下班后,他又找老頭買來牛皮,開始親自動手制作各種皮包。漸漸地,他對皮具制作達到了癡迷狀態,經常一做就是一晚上,那時,他的工資只有800元,每個月卻要拿出一半買牛皮,這個費精力又費錢的愛好讓妻子再也不能忍受,他被趕到了地下室,雖然條件惡劣,但他卻仍然樂此不疲。
有一天,他遇到一個開裝飾公司的朋友,朋友看到他的作品后非常吃驚,商業意識極強的朋友馬上想到把這些包賣出去,當晚倆人徹夜長談,一拍即合決定開店。
說干就干,他和朋友用一輛破三輪車拉著貨,在村里撿了一個大石磨,撿了一些木頭、茅草作為裝飾、裝修材料,并租下了一個店面,思慮良久,他為小店起了一個土味十足的名字“食草堂”。
但是,由于產品過于藝術化,顧客并不多,他經過分析后認為,應該給產品重新定位,當實用商品已不能滿足人們需求,而純藝術市場還沒到來之時,只要能把藝術和實用結合起來,就會有市場。在這種理念引導下,“食草堂”開始重建,在店面設計、室內裝修、商品陳列、色彩燈光以及皮具的制作工藝上都有了較大改進。
這一次,他破釜沉舟,辭去工作,全心投入到“食草堂”中,由于設計獨特而實用,小店的生意一路向好,到了月底結算時,竟然賣了5萬多塊錢。3個月后,利潤已經翻了倍,但這時,房東卻突然要他退房。
他有些絕望了,就在這時,他發現了一個80多平方米的大店。一年25萬,一個季度交一次,他咬咬牙,先交了一個季度租金,這時他已完全沒了退路。如果3個月賺不到錢,就只能關門大吉了。開業那天他特別緊張,一直站在旁邊抽著煙看著來往的顧客,直到晚上店里歇業了他才問營業員賣了多少,當得知一天的營業額已達7000元時,他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富有個性、別具風味的質樸真皮包,受到眾多追求個性的青年追捧,3個月后,他不但賺回了房租,還賺了個衣缽豐厚,名利雙收。
此后的10多年間,他的“食草堂”走入了經營快車道,進入2011年,他已經擁有了一家國內規模最大的手工皮藝設計、研發、生產基地,“食草堂”的6家直營店、140家加盟店遍布中國各大中小城市,甚至連臺灣、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也有了加盟店,年利潤也已超過了1000萬。
他就是“食草堂”老板牛合印,時至今日,他仍然銘記著當初用30元錢買來牛皮的事情,他坦言,如果沒有這30元錢的付出,自己是不會取得這樣輝煌成績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30元的價值要遠遠超過現在的1000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410190.html
相關閱讀:善良的“謊言”
人治不如法治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