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中國制造”,美國人的生活會變成什么樣?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3個孩子的母親莎拉·邦吉奧妮(SaraBongiorni),決定用他們一家子的親身實驗回答這個問題。
實驗的想法來得非常突然。一年圣誕過后,正在清理節日垃圾的莎拉發現,“中國制造”幾個字不斷出現。她立即動手做了個節日用品分類,結果是:中國的,25件;世界的,14件。莎拉猛然意識到,圣誕節已經變成一個中國制造的節日。
她站在電視機前巡視自己的家。門邊的網球鞋,圣誕樹上的彩燈,彩燈照亮的布娃娃,全都來自那個遙遠的國度。“中國已經占領了我的家,”莎拉感慨,“也許是時候試試把它趕出去了。”她決定在家里開始一年“沒有中國”的實驗——除了已有的,不再購買印有“中國制造”的塑料、金屬、木頭及一切。
一開始實踐這個一年計劃,“小煩惱”便接連不斷地出現。莎拉先下狠心給4歲兒子買了70塊的意大利網球鞋,又花60塊給小女兒買了田納西出品的兒童鞋。“感覺自己在做蠢事,”莎拉說,因為貨架上有許多10美元左右的中國童鞋可供選擇。
丈夫生日,她跑了好幾家雜貨店買非中國制造的蠟燭。垃圾柜壞了半年,由于同樣的原因,他們只好堅持著不拿去修。因為沒有買中國制造的老鼠夾,那年他們用牛奶桶做了古老的捕鼠器,抓了4只老鼠。
夏天到了,丈夫只好去丈母娘的雜貨間里找舊人字拖。隨后,他們又度過了沒有電視也沒有果汁刨冰的漫長夏天?膳碌氖逻很多,咖啡機壞了沒得換,因為市面上的咖啡機都是中國的;搗碎機不能修,因為刀片產自中國;做木工的丈夫甚至沒法干活了,因為缺少很多必要工具。
終于,4歲的小兒子起義了,發動了“支持中國制造”的抗爭。因為他收到的生日禮物里只有一個丹麥積木符合條件,而他已經玩膩了。到了萬圣節,小兒子終于忍不住了,他看中了一個會發光的南瓜玩具,正是來自中國。
“沒有中國的日子已經太久了,”小兒子抗議。莎拉最終只好同意兒子拿著零用錢去買了那個南瓜,她只能堅持自己不碰“中國”了。
又到圣誕節,丈夫開始為去哪找一個非中國制造的禮物傷腦筋了。他想自己給孩子們縫一個睡袋,結果發現還得去找非中國的針和線。莎拉也有煩惱,她給女兒買了手掌大的德國娃娃,花了20美元,而女兒并不喜歡這個娃娃。“小孩子品味有限,”莎拉笑道,“他們喜歡又大又吵的玩具,不幸的是,中國制造就符合這個要求。”
一年的實驗快要結束的時候,小兒子對莎拉說,他非常高興“中國季節”又要來了,“等我們又可以買中國東西的時候,別停下來!”
莎拉曾是商業記者,常常閱讀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看到中美之間數以億計的貿易往來。那時候,她沒有理解這些數字的力量。“你會認為中國當然不會控制我們的一切,但是等你到雜貨店里翻翻標簽,我保證你不會再這么想。”
一年后,她知道沒法將這個實驗繼續下去了。“我有時也會想到流失海外的工作或者人權問題,可是在家里,價格戰勝了價值。”
“美國人總以為自己很愛國,可是他們應該先去看看車上貼的國旗磁鐵是哪里生產的。”
莎拉把這一年的經歷寫成一本書,名為《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家庭在全球經濟中真實的冒險》。在書里,她總結,“沒有‘中國制造’顛覆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還是可以試著不依靠中國活下去,但這正在一天天變得更難、更貴,”莎拉說,“再過10年,也許我就根本沒勇氣做這個實驗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yilin/438038.html
相關閱讀:世界足壇巨星:最感謝那些曾看輕我的人
人治不如法治
中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奧普拉的成功無法復制
善良的“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