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準備:紙筒、塑料袋、紙
制作方法與步驟:
(1)將一張紙卷成一個尖筒,制作成火箭的樣子。
(2)在紙筒一端套上一個塑料袋并用皮筋扎好,做成發射器。(見“火箭上天圖1”)
實驗操作:
讓幼兒通過紙筒向塑料袋內吹滿氣,并把塑料袋口用手攥緊,防止空氣外泄。然后,讓幼兒把火箭放在紙筒的另一端,并向上托著塑料袋,隨后擠壓塑料袋并放開塑料袋口,利用空氣的沖力把火箭發送上天。(見火箭上天2)
教師指導建議:
(1)提醒幼兒火箭發送時要向天空發射,不要對著小伙伴。
(2)引導幼兒發現用力大小、袋內空氣多少與火箭升空的高度的關系。
拓展與替代:
可以用礦泉水瓶、牛奶盒等材料做發射器,用力擠壓塑料袋促使火箭上天。
小知識
當用手擠壓塑料袋時,袋中的氣體猛地向上噴出,產生的力量推動火箭飛上天空。袋內的氣體越多,用力越大,火箭飛得越高。
7、音樂瓶 適合班級:小、中、大班
材料準備:相同高度和粗細的玻璃瓶八個、七種不同色的顏料、小木棒(筷子、鼓槌等)一根
制作方法與步驟:
(1)把瓶子排成一排,在每個瓶子里倒進不同量的水(水量由少到多)。
(2)在每個瓶子里倒入一種顏料(第一個與第八個顏色一樣,水量不同),制作成彩色水,這樣既美觀又便于識別區分不同的水量。
(3)將八個瓶子按水量由少到多依次擺好,一組音樂瓶就做好了。(見“音樂瓶圖1”)
實驗操作:
(1)讓幼兒用小木棒以相同的力度依次敲擊音樂瓶,感知聲音的變化。
(2)讓幼兒用嘴依次對著每個瓶口吹一吹,能否聽到聲音,聲音的高低是否一樣。
教師指導建議:
● 引導幼兒邊敲擊邊傾聽聲音的變化,并辨別哪個瓶子音調高,哪個瓶子
音調低,并引導幼兒探討原因。
● 提醒幼兒在敲擊不同的瓶子時力度要均勻,同時不要太用力,以免敲壞
玻璃瓶。
拓展與替代:
◆ 教師可根據音階調整水量的多少來制作音樂瓶,并嘗試為幼兒演奏樂曲(懸掛音樂瓶聲音會更好聽)。
◆ 可將鋼管、竹筒等切割成長短不同的管子,懸掛起來制作成音樂筒。
◆ 提供編鐘演奏的視頻資料供幼兒欣賞。
小知識
當用小木棒敲擊玻璃瓶時,瓶子和水會發生振動,當振動通過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由于每個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它的振動頻率不同,所發出的聲音也不同。水越多,振動越慢,音調越低;水越少,振動越快,音調越高。編鐘的工作原理與此類似,編鐘的鐘體小,敲擊時,振動就快,音調就高;鐘體大,音調就低。
8、皮筋吉他 適合班級:小、中、大班
材料準備:塑料瓶、彩色圖釘、硬吸管(或筷子)、橡皮筋
制作方法與步驟:
(1)在塑料瓶體上剪出一個方形或圓形。
(2)在塑料瓶的底部和瓶蓋的上面分別釘上3個彩色圖釘。
(3)將硬吸管切割為合適的長度,粘貼在瓶子上部,使橡皮筋不會緊靠瓶子。
(4)把橡皮筋纏繞在圖釘上,調整成不同的松緊程度,以形成不同的音高。(見“皮筋吉他圖1”)
實驗操作:
幼兒用手撥動皮筋,會聽到不同音高的聲音。
教師指導建議:
● 引導幼兒仔細傾聽,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是否一樣。
● 引導幼兒再加上一根硬吸管,使橡皮筋分成長度不同的兩部分,分別撥動橡皮筋的兩部分,傾聽聲音的變化。(見“皮筋吉他圖2”)
拓展與替代;
◆ 用紙盒、鐵盒、木盒等制作皮筋吉他自由演奏。
◆ 有條件的幼兒園請吉他手為幼兒演奏,感知吉他的發聲原理。
小知識
吉他是靠琴弦的振動發音,可以用手按和弦來控制琴弦的長度。琴弦的長度不同聲音也就不同。當我們演奏橡皮筋吉他時會感知到:橡皮筋繃得越緊,橡皮筋越短,振動的頻率越高,發出的音調也越高;反之,橡皮筋繃得越松,橡皮筋越長,振動的頻率越低,發出的音調也越低。
9、傳聲筒 適合班級:小、中、大班
材料準備: PVC管、PVC彎頭、可以塞進PVC管的布條
制作方法與步驟:
將PVC管用彎頭連接成不同的形狀,留出聽筒口與說話口。(見“傳聲筒圖”)
實驗操作:
兩個小朋友一組,一個說話,一個傾聽,一起玩“打電話”的游戲。
教師指導建議:
● 引導小、中班幼兒拼出不同長短,不同形狀的傳聲筒,試一試傳出的聲音是否一樣。
● 引導大班幼兒拼出有多個聽筒的傳聲筒,組織幼兒玩多人“打電話”的游戲。
● 引導幼兒在PVC管里塞上布條,比較塞上布條和不塞布條的PVC管在傳聲上,有什么不同。
拓展與替代:
可在幼兒園走廊里安裝較長的傳聲筒,有條件的幼兒園可在班級與班級之間、不同樓層之間的墻壁上安裝傳聲筒。
小知識
人發出的聲音在傳聲筒中由于筒壁的反射使聲波得到加強,傳聲筒的開口使聲波向一定方向傳播,在傳播時能量雖然會損失一部分,但由于聲波被加強了,所以聲音也會傳播得比較遠。
10、互不理睬的氣球 適合班級:小、中班
材料準備:氣球兩個、干燥的絨布(或絨毛衣)、細線
制作方法與步驟:
把兩只氣球吹滿氣,綁好以防止漏氣,并用細線連在一起。
實驗操作:
(1)讓幼兒手提細線的中間,會發現兩只氣球是相互靠在一起的。(見“互不理睬的氣球圖1”)
(2)讓幼兒用干燥的絨布(絨毛衣)分別在兩只氣球上充分摩擦,然后再
提起線,會兩只氣球分開了。(見“互不理睬的氣球圖2”)
教師指導建議:
提醒幼兒摩擦時用力要適度,不要把氣球弄破。
拓展與替代:
把塑料繩扎成把,自上而下用手不斷地捋,就會看到塑料繩像花朵一樣展開。(見“互不理睬的氣球圖4”)
小知識
科學實驗表明,物體因摩擦而帶的電,不是正電就是負電。與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相同的,叫做正電;與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的電相同的,叫做負電。相同的電荷有相互排斥的特性,而不同的電荷會互相吸引。由于兩個氣球被絨布摩擦后帶上了同種電荷,所以會互相排斥,自然就分開了。
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5例(一)
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5例(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264237.html
相關閱讀:學前班生活百科:衣的科學(三)
常綠樹和落葉樹
科學活動:建高樓
科學活動《運水接力賽》反思
公開教學研討課《風中故事》活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