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往往對喜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活動積極。美國的人格心理學家奧兒波特認為,人類有一種“自主性功能”,就是興趣。研究表明,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然而,我們過去的一些教學內容都比較枯燥,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而今,結合新《綱要》“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在組織活動時,我認為只有“從孩子喜歡的入手”,才能把“孩子是活動的主體”這句話落實到實處。
本次繪本教學主要是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對于大班年齡段的幼兒來說,只有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才能調動、激發他們的興趣。那么,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幼兒教育也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培養,將幼兒放在“主體”的地位,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入手。在《花園;里有什么》活動中,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形式比較符合幼兒實際情況和現有語言發展水平。一個成功的活動,離不開教師對每個環節精心的設計與考慮。(是否兼顧了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是否幼兒對活動感興趣等問題)都需要教師較好地把握,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總之,通過本次繪本教學活動的反思,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在預設教學活動時,應該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兒的基本經驗、興趣、需要、能力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使幼兒在愉悅、輕松的教學活動中,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繪本《小老鼠學畫畫》課后反思
小班繪本活動:拍花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326852.html
相關閱讀:幼兒園小班繪本:老鼠阿姨的禮物
繪本教學中的提問策略《大西瓜》
中班繪本教學:《小刺猬的項鏈》
大班語言教案 繪本《那只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
‘詼諧、有趣’的圖畫故事帶來閱讀的樂趣??早期閱讀《對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