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今天的天也格外的晴朗,和風徐徐;顒娱_始后,我特意選擇了活動室靠窗邊的位置坐下。一邊出示一個色彩鮮艷的自制風標,一邊神秘地對小朋友說:“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小朋友立刻被我手上的東西吸引住了,許多幼兒紛紛舉手回答:“彩帶”。榱擞變旱牟僮鞲诤唵,我并沒有采用教材上制作風標的方法,而是直接把彩色的布條綁在了鉛筆上。)然后我突然站起身,舉起手里的東西,只見彩色的風標迎風飄起來了,小朋友們都大叫起來:“飛起來了!飛起來了!”我又立刻坐了下來,自然風標就靜止了。針對這種現象,我及時地告之幼兒這是一個自制的風標,風標就像一個信使,能告訴我們風來了,是從什么方向吹來的。并向幼兒提問:“是什么原因風標一會會飛,一會兒又停了下來了呢?”幼兒七嘴八舌地談論開了。我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讓幼兒自己觀察風標的制作,引導幼兒討論風標中最關鍵的是什么部分。然后不失時機地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一個風標。大部分幼兒都很快地從一大堆操作材料中選擇了和我一樣的最簡單的制作方法。然后我們帶著風標來到戶外場地上進行風向測試,根據教師的引導,讓幼兒自己探索發現如果變換不同的地方與姿勢,測試風向是不是相同?風力大與風力小的時候風標有什么變化?跑動的時候風標的變化?等等,帶著這些問題幼兒二個一群,三個一伙各自為伴動手驗證起來,通過驗證他們很快得到了問題的答案:人變換拿風標的位置風的方向不變;風力大的時候風標飛得高,風力小的時候風標飛得低;跑動的時候風標飛得高,說明風力大等等。
通過本次活動,我發現像這種科學活動類的小實驗往往表現出有趣的外在現象,且重在操作,符合幼兒形象直觀的思維特點,符合幼兒愛擺弄、愛操作物體的心理特點。因此,通過科學小實驗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之由直接興趣轉為間接興趣,幼兒的興趣不再只停留在實驗的外在表現上,而是轉入了探索實驗中這些因素的內在聯系上,幼兒獲得了更為豐富的知識。在操作活動中我們常常碰到幼兒可能對問題有不同的認識,這是正常的,我們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幼兒每一個的看法,應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幼兒展開討論,各抒己見、互相爭論、評價、補充,以促進幼兒的進一步探索,最終得到比較圓滿的結果,要注意使每個幼兒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教師要掌握全局,選擇比較好的答案,適時幫助幼兒總結,將幼兒獲得的知識經驗系統化。在操作發現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有針對性,不能只簡單的問幼兒“是不是”、“對不對”等問題,而要多問幼兒“你是怎么做的”、“你發現了什么”、“為什么”等問題。我覺得大班的幼兒多開展一些像這種科學小實驗有利于促使幼兒的積極思考和進一步探索的能力。
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可能也會時常遇到一些失敗的課。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確不錯,當我們每個人在遇到失敗時,如何去正確面對呢?是放棄,還是繼續嘗試、改進,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觀念,以求得發展呢?
新理念、新教材指導下得幼兒教育事業,要求教師“一切以人為本,為了每一位幼兒得發展”。所以,我們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勇于創新,這樣,才能使自己在不斷的嘗試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和進步,21世紀的幼兒教師正是需要有這樣的創新精神。
一、設計意圖:
我選擇的是一個科學活動《青蛙》,現在正是春天,結合春季的特征,我們開展了春季的主題教育,由于青蛙是在春天里繁殖的一種動物,青蛙媽媽生下了許多的寶寶——小蝌蚪。所以,幼兒們就會經常走到自然角去觀察小蝌蚪,對小蝌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次,我問幼兒:“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幼兒說:“小青蛙”。我又說:“那小蝌蚪怎么長得和青蛙不一樣呢?”幼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臉疑惑的樣子。故我又根據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中央教育研究所的劉占蘭教授也指出:孩子們的科學探究應從身邊事物開始,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奧秘,有益于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探究的熱情,使他們從小善于觀察和發現。為此,我就結合新《綱要》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此次科學教育活動。
二、主要的教學描述:
教學目標:1、引導幼兒觀察青蛙,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長過程。
2、使幼兒知道青蛙與人類的關系。
教學準備:硬件方面:青蛙玩具或圖片 青蛙的生長過程圖 小蝌蚪
軟件方面:事先飼養小蝌蚪
教學過程:一、出示小蝌蚪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觀察青蛙的興趣。
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朋友,請你們看一看是誰呢?(小蝌蚪)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青蛙)
二、出示青蛙玩具或圖片,讓幼兒觀察青蛙的外形特征。
“呱呱呱,呱呱呱”小朋友你們好!我是玩具廠的叔叔根據青蛙的樣子做成的青蛙玩具。
提問:1、青蛙長得怎么樣的?
2、眼睛、嘴巴怎么樣的?
3、肚皮、背是什么顏色的?
4、青蛙有幾條腿?
5、青蛙有頸嗎?頭能轉動嗎?
6、青蛙生活在什么地方?
三、初步引導幼兒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現在,小朋友們都認識我了,但你們知道我是怎么變成青蛙的嗎?
1、幼兒先借助已有的經驗講述青蛙的生長過程。
2、教師出示青蛙的生長過程圖,引導幼兒觀察。
提問: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青蛙爸爸和媽媽身下寶寶的時候是怎么樣的?慢慢長大后又變成怎么樣了?最后又變成怎么樣了?
3、游戲《蝌蚪寶寶變青蛙》,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來表現青蛙的生長過程。
① 假如你是一只蝌蚪寶寶,圓溜溜的,用身體的動作怎么做?②變成小蝌蚪了怎么做呢?③長出后退怎么做?④長出后退怎么做?
⑤脫掉尾巴怎么做?
最后,教師做青蛙媽媽,幼兒做寶寶一起游戲,將青蛙的生長過程用身體動作來表現。
四、知道青蛙與人類的關系。
1、青蛙有什么本領?
2、青蛙對我們人類有這么大的用處,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青蛙呢?
三、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青蛙》結束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從選材、設計、準備到教學,雖然我能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季節和興趣需要出發,詳細地考慮了各個方面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但在課后發現還有一些方面有待改進的。如:科學活動中,教師提供給幼兒觀察的玩具青蛙科學性不夠,幼兒的探索、嘗試機會不夠,就此問題,本人認為這節課還可作以下的調整和改進。
寧波市鄞州區首南街道中心幼兒園 章軍波 活動目標:1、初步了解魔術的概念和奧秘,能積極探索,體驗成功的興趣。
2、通過欣賞,學習12個簡單的魔術表演。
活動重點:初步了解魔術的概念和奧秘。
活動難點:學習12個簡單的魔術。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空瓶、透明的直筒、硬幣、小鐵球、塑料球、筆、繩子各20個。
2、教師操作材料:空瓶2個、透明直筒2個、紙筒、硬幣、鐵球、塑料球、記錄表、劉謙照片與片段。
活動過程:
一、出示劉謙照片、觀看魔術表演。
1、小朋友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嘉賓來到了我們幼兒園,看他是誰?(劉謙)他是干什么?(表演魔術)
2、對,他是我們中國現在最有名的頂級魔術師,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中他給我們表演了雞蛋里面變戒指,震驚全國,讓我們都認識了他,今天他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魔術,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3、觀看劉謙的魔術表演。
4、提問:剛才劉謙哥哥給我們表演了什么?
二、教師表演魔術,幼兒探索發現其奧秘。
(一)、小鐵球穿硬幣進入瓶中
1、老師也會變魔術,你們相信嗎?好,現在老師就來變給你們看,我表演的魔術名字叫《神奇的小鐵球》,先請出我的道具朋友。
2、教師一一介紹道具名稱(空瓶、硬幣、小鐵球、紙筒)。
3、師:小鐵球說:它想要到瓶里去,(掉)這樣稀奇嗎?對一點也不稀奇,你們也會,不過今天我要用硬幣蓋住瓶口,讓鐵球穿過硬幣掉入瓶里,你們說可能嗎?(幼兒回答,并請幼兒上來示范),但是老師今天就要借用這個紙筒,讓奇跡發生。來幫我吹口氣,一起喊:小球進去、進去......(教師邊操作邊說:鑒證奇跡的時刻到了,1、2、3。。。。。。)
4、師:啊,小鐵球真的進去了,它真是穿過硬幣進去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硬幣是不是還在?(請一幼兒上來查看)它到底是怎么進去的呢?(幼兒回答)
其實這個實驗你們也能做,老師在后面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操作材料,還有一個透明的直筒,請你們仔細觀察,鐵球到底是怎么進去的?
5、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觀察。
6、提問:你成功了嗎?鐵球到底是怎么進去的?(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聰明,把這個魔術的秘密給揭開了。對,小鐵球在掉入直筒后與硬幣相互碰撞,這時它們被彈了起來,硬幣與瓶口產生了縫隙,這時小鐵球就趁機掉了進去。魔術就是運用科學原理來完成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739598.html
相關閱讀:科學活動:建高樓
科學活動《運水接力賽》反思
學前班生活百科:衣的科學(三)
公開教學研討課《風中故事》活動反思
常綠樹和落葉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