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迭式
(立論??入據??結承??迭據??歸納)
第一步:立論。
即在文章開篇首先明確提出論點,給人以論點鮮明的印象。
第二步:入據。
即在上面提出論點后,第一次進入用論據闡述。這一步定位的論據最好選用史實,一般應是較古老的歷史論據。有時可以是寓言、傳說、歷史掌故、名人軼聞軼事等。
第三步:結承。
即在第二步闡述論據的基礎上,進行簡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義,進行小結。在此基礎上,要隨之聯系現實生活,對論點加以闡述,承上啟下,為下一步論證做準備。
第四步:迭據。
即在上文小結承轉之后,再一次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論據,進行論證。選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當前媒體中新出現的典型事例。這些論據實際上與第二步中的歷史論據形成推進和迭加的關系,故稱之為“迭據”。這樣,一古一今,一舊一新,選擇的論據,角度有變化,為論點提供了扎實有效的證明事例。
第五步:歸納。
在前面雙重的事實論據論證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以進一步揭示論點在當代的現實意義,或者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對全文加以總結。
【范文示例】
還是淡泊寧靜些好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自從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講過這話以后,經過一千余年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許多人奉為座右銘。恐怕這足以說明,這句話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該是多么雋永深長;淡泊寧靜,該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
(此為第一步:立論。是直接提出抽象認識的過程。)
在我國歷史上,能做到淡泊寧靜的志士仁人并不鮮見。博于學而又精于思的莊周,曾因貧困貸米度日;楚莊王聞其才名,用厚幣禮聘,許以為相,莊周卻表示寧為“孤豚”,不為“犧!,將做官視同被宰殺而獻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終于成為一代宗師。諸葛亮少時不求聞達,躬耕于南陽,遍讀諸子百家;因為通陰陽,曉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國安民,用兵施政之道,無不了然于胸,終成一代名相。
(第二步:入據。列舉歷史論據,這是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寧靜,對于我國古代志士仁人來說,乃是一種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種恒定志向、獲取成功的路徑,一種于擾攘紅塵中保持獨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潔。因此,作為一種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廣為稱頌。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巨變的時代,市場經濟大潮的涌動,已使急功近利成為時尚;社會心態的浮躁和淺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傾向日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要做到淡泊寧靜也許更難了。但是,難以做到并非不應該做到;唯其難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們大力倡導。
(以上兩段是第三步:結承。對第二步所舉論據進行分析,并聯系實際指出所提問題的現實意義,為下一步“迭據”做準備。這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大家知道,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就是一個淡泊寧靜的人。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畢生沉浸在自己的數學王國,寵辱不驚,視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譽為“文化昆侖”、“學界泰斗”的錢鐘書先生,則更是淡泊寧靜得令人肅然。記者采訪,他回避;為他錄像,他謝絕;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的編輯們曾想盡辦法,但他堅決不同意上鏡。至于這個會那個會的邀請,他也從不給面子。他的妙論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說些不三不四的話,花些不明不白的錢,何苦來?”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鉆天覓縫,蠅營狗茍之徒羞煞愧煞!
(第四步:迭據。本段的兩個論據與第二步的論據構成迭加和層進關系,是由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
當然,我們認為淡泊寧靜值得提倡,并不反對某些人宦海凌風,商海弄潮,而只是說,無論如何,我們不應該將淡泊寧靜看作是一道過去的風景線,看作是一種時代落伍者的迂闊和陳腐。其實,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嘗不需要淡泊寧靜?其實,淡泊寧靜,永遠都應該是人生的一種力量,一種崇高。所以,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們牢牢記取。人,還是淡泊寧靜些好!
(第五步:歸納全文。這是由具體再到抽象的過程。)
【評點】這類議論文的筆法在這種“立論、入據、結承、迭據、歸納”的結構中,更為清晰的顯示了為文的瀟灑自然,近于“隨筆”,似乎是娓娓道來,不費力氣。從語言的角度來看,口語化是這種議論文的突出特點,顯得親切。本文就是這種議論文的典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uowen/xiezuo/1216838.html
相關閱讀:寫應該避免的幾個問題
善用佳句出美文
材料審題立意的兩種做法
少教多學之以讀促寫式作文教學探討
描寫人物外貌的指導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