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是知識化社會,需要人們做一些以溝通思想、傳遞信息為目的的文字工作。需要善于發現、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把作文教學作為重中之重,應注重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能力。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具有快捷而強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儲能力、處理能力,其形象性、重現性、可控性的特點,有利于學生自能作文能力的培養:通過網絡可跨越時空,幫助學生廣泛積累,從而具有一定的寫作“背景”;利用媒體誘導,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使他們樂于動筆;把生動的情境再現于學生眼前,在教師的相機指導下,幫助學生掌握寫作知識;無極限的網絡可為學生提供大量寫作素材,讓學生自能選擇作文內容;利用人機可對話的特點,教學生學會評改作文方法,從而使學生具有自能作文的能力。以下具體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培養學生自能作文的做法:
一、跨越時空,廣泛積累。
“原積”才能得心應手地“薄發”,廣泛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前提。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可突破時空的限制,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并且只需輕輕一按,學生便可將自己喜歡的資料收集起來,減輕了學生負擔。
1、上網聊天,積累生活。
唐朝著名詩人陸游曾說過:“爾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生活的體驗、感受和認識是作文的泉源。而小學生的活動范圍小,生活經驗少,但大家的經歷加在一起就豐富了。
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讓學生上網聊天,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生活積累方法。學生之間聊天是無拘無束的,他們往往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與伙伴交流。教師只要積極引導學生留意收集聊天的話語,敏銳地發現有新意的思想內容,整理成文儲存起來,就可以備作文時急用了。
2、下載資料,積累語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寫作之前,可布置學生上網收集有關資料。這些豐富的內容在學生的心中形成一個信息庫。在他們寫作的時候,從自己的情感、喜好出發,從資源中提取、組合、加工、而后進行再創造,就可寫出自己的文章來。
此外,還可以從電腦網絡中下載自己喜愛的、可借鑒的文章、精彩片段、好詞佳句,收集保存在文檔中。日積月累,學生寫作時信手拈來,根本不會怕寫不好文章。
二、媒體誘導,激趣樂寫。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情動”而“辭發”。只有使學生持續地處于興奮狀態,他們才會樂此不!,F代信息教育技術集聲音、圖像、文字與多種信息于一體,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感官需求。動聽的音樂、五彩斑斕的畫面,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耳悅”、“心悅”,寫作興趣盎然。
如指導學生寫一次班隊活動。先攝下學生在班隊活動課拔河比賽的情景。作文課伊始,把錄像播放給學生看,伴隨著比賽場上的吶喊聲,那激烈的場面仿佛把學生又帶回到了活動中,他們個個興趣盎然,情緒高漲,錄像插完,暢所欲言,由于學生有真情實感,個個作文興致很高。
又如在指導學生寫《我的媽媽》時,先請學生觀看音樂錄像片,欣賞、并演唱《燭光里的媽媽》、《白發親娘》等歌曲。他們心頭涌起對媽媽的感激之情,對慈祥勤勞的媽媽有了更深的了解,寫媽媽的熱情高漲。
學生有了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就自然會樂于動筆。
三、情境再現,相機指導。
絢麗的色彩,美妙的音樂,調動了學生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但學生的觀察,多處于無意注意狀態下的觀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難免顧此失彼,抓不住重點,F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重現性、可控性,為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教會學生作文,提供了便利。
1、指導觀察,啟迪思維。
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是學生自能作文的重要素質。只有觀之有法、察之有序,才能把文章寫好。
如寫班隊活動——拔河比賽。學生看完錄像后,先作文。隨即教師針對文章缺乏條理、重點不突出等問題,點拔指導,出示思考題,讓學生帶著思考題再觀看錄像,引導學生有順序、有重點、抓住特點觀察。比賽是緊張激烈的,有些細節稍縱即逝。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慢進、定格等功能,引導學生細致、深入地觀察運動員的動作、神態,體會他們內心活動,并邊看邊討論。這樣學生懂得了觀察要有目的、有順序、有重點、抓特點,逐漸提高觀察能力。
2、范文引路,教給寫法。
在學生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聲像結合技術,教師再次播放配有“下水文”的錄相,利用“下水文”幫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寫好文章,使學生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飛躍,并指導學生從范文中找到相應的寫作知識和寫作技能,遷移運用到自己作文中。
如作寫景的文章,在指導學生觀察仙女湖的美麗之后,重現配有《美麗的仙女湖》這篇文章的錄像,文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可劃線或紅色字體出現,引起學生注意。學生邊看邊思考,看完之后,歸納出“對比、比喻、擬人、排比、聯想抒情、直接抒情”等寫好文章的手法,為學生順利完成自己作文作好鋪墊。
四、提供信息、自能選材。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運用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可突破時空的限制,把小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和活動,他們周圍的人、事、景、物拍攝下來,編輯儲存起來,還可掃描、下載有關內容儲存在一個文檔里。在作文課上請學生自由打開這個文檔,瀏覽材料之后,選擇內容或得到啟發,從而找好寫作素材。這樣不但解決了沒內容寫的問題,而且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見識,培養了他們觀察生活、選擇材料的作文基本能力。
如寫動物時,文檔中存有幾種動物(兔、猴、貓……)的生動真實圖片、活動錄像或動畫設計,同時配有動物簡單的介紹。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挑選,然后依照教師指導的觀察方法、寫作方法作文。由于熱情高漲、信心十足,再也沒有“無米下炊”的“巧婦”了。而且現代信息教育技術的重播、定格等功能,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使用,使觀察更仔細,內容更生動具體。
五、網上交流,自能修改。
“三分文章,七分改”。學生自能修改作文的能力是自能作文的關鍵。現代信息教育技術集輸入、編輯(排版、修改)、存儲等功能于一身,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如學生可以用鍵盤在網上直接“寫作”,這樣師生能一起通過網絡交流評論、修改文章,便于全班同學互相取長補短、引以為鑒。對于學生自行修改之后,一致公認的好文章,可上網發表或投入“宣傳窗站”、“校廣播站”、“?”等網絡發表,或打印,向報刊雜志投稿,給學生展示自己能力、體驗成功喜悅的機會,讓學生在老師、同學、家長的贊揚中更加奮發向上,激發更大的創作熱情。
的確,“教學不在于傳播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余斯多惠)作文指導、批改、講評注重鼓勵,減少對作文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樹立學生作文的信心。同時創設和諧、平等、友愛、輕松的作文氣氛,為學生創造自主作文的條件和空間,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與思考”。(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意得則舒懷以命”,學生就一定會有自能作文的能力,且會“不寫不快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uowen/xiezuo/14773.html
相關閱讀:少教多學之以讀促寫式作文教學探討
善用佳句出美文
描寫人物外貌的指導課
材料審題立意的兩種做法
寫應該避免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