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回環反復,加強力量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作文寫作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回環反復加強力量
一、同一句式間隔反復:
  同一句式在文中反復出現,可以加強語意,更有力地抒發感情,表現主題。魯迅在《這樣的戰士》中,描繪了這樣的一種戰士,他始終堅強不屈地面對著各種敵人:
  那些頭上有各種旗幟,繡出各樣好名稱:慈善家、學者、長者、雅人、君子……。頭下有各樣外套,繡出各式好花樣:學問、道德、國粹、民意、邏輯、公益、東方文明……。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們都同聲立了誓來講說,他們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別的偏心的人類兩樣。他們都在胸前放著護心,就為自己也深信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證。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微笑,偏側一擲,卻正中了他們的心窩。一切都頹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無物。無物之物已經脫走,得了勝利,因為他這時成了戕害慈善家等類的罪人。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在無物之陣中大踏步走,再見一式的點頭,各種的旗幟,各樣的外套……。
  但他舉起了投槍。
  他終于在無物之陣中老衰,壽終。他終于不是戰士,但無物之物則是勝者。
  在這樣的境地里,誰也不聞戰叫:太平。
  太平……。
  但他舉起了投槍。
  魯迅在這里歌頌的是這樣的戰士(也可以說是他自己的寫照):他具有敏銳的目光,大無畏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戰斗意志。他能揭穿一切為軍閥們幫閑的文人學士的虛偽和假面(各式好名稱,好花樣,誓言,點頭,裝死……)。不管那些“無物之物”(指那些偽裝者,因為他們誣賴戰士戕害了他們,借此脫罪逃走,只剩下外套)得勝了(因為戰士是孤軍作戰而舊社會的勢力又是很強大的),天下暫時“太平”了(成了“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他也還是要戰斗他的精神是不死的,死了之后也要戰斗。文中作者重復五次用了“但他舉起了投槍!”一語,這五次重復,從文字到內涵都始終如一地表現了這位戰士的始終清醒、毫不妥協的精神,從而刻畫了戰士醒世獨立、英勇無畏的高大形象,將同一形象反復映入讀者腦際,使讀者獲得更深刻的感受。顯然,若是直到最后才采用綜合起來的說法:“但他始終都舉起了投槍!”這樣在表達效果上就要差得多。
二、復迭反復:
  一九五八年,朝鮮停戰以后,全部志愿軍戰士凱旋回國。此時魏巍同志又發表了情感充沛的《寫在凱歌聲里》:
  志愿軍回來了。讓我們來給你洗一洗戰塵吧,同志們。……好好看看久違的祖國吧,今天,你們已經回到了她的身邊。
  你們回來了。你們是迎著朝鮮戰場上的漫天大火,慷慨而去,今天是云散天開,凱歌還鄉。……
  你們回來了。你們走過了多么艱苦的路程!……
  你們回來了。讓我們永遠記住長眠在那里的戰友吧。……
  你們回來了。讓我們永遠記住并肩作戰的朝鮮人民吧。……
  你們回來了。你們由牧童變成了堅強的戰士,你們由普通的莊稼漢,變成了我們祖國的英雄和功臣。……
  你們回來了。同志們!你們不是疲勞的兵士走到了宿營地,你們是精力充沛的戰士,從一個戰場開到了另一個戰場——社會主義革命的戰場,社會主義建設的戰場。……
  同志們!你們回來了。我們祖國優秀的兒女,全國人民最可愛的人,你們回來了。全國人民都在歡迎你。……
  這里,僅僅摘錄了原文每個自然段起首的幾句,想用來說明:復詠嘆也是抒發情感的一種好辦法。作者在文章中,要表達出祖國人民對志愿軍戰士的深摯的關切。要表達出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勝利歸來的豪情,一說再說:“你們回來了,同志們!”反復數念,重迭復沓,讓人感覺到心意深重,情感熾烈,不如此則不能盡表心情。
  復迭詠嘆是否會造成文章用語繁瑣呢?清初顧炎武提出“辭主乎達,不主乎簡”,也就是說,文章力求能夠表情達意,不必硬去省字。他在舉出《孟子》上有關的例證后,說道:“此必須重迭而情事乃盡。”(《曰知錄》卷十九《文章繁簡》)如果僅僅為了簡單,文章卻失去了應有的神情和韻味,那完全是不足取的。所以說,不能一看到重迭的句式,馬上就斷為寫得拖沓,不妨細細吟誦一番,便能對全文內在的情感進一步的體味。
  但是,復迭不是機械的重復。如果全文只是那么幾句車轱轆話說來說去,當然要倒人胃口。復迭是由于抒情的需要,在反復詠嘆之中常有變化,每段都有新意。層層遞進,直把情感步步推向高峰。這樣就決不會使人產生單調之感。
三、于重復中寓變化
晏子使吳,吳王謂行人(掌禮賓的官)曰:“吾聞晏嬰蓋北方辯于辭、習于禮者也。”命儐者(儐相)曰:“客見,則稱‘天子請見!’”明曰,晏子有事(有事入朝),行人曰:“天子請見!”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將使于吳王之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問吳王惡乎存?”然后吳王曰:“夫差請見!”見之以諸侯之禮。 《晏子春秋》
文章的句式不宜有重復,這是普通常識;但上面這段文章硬是用了三次“天子請見”,三次“晏子蹴
然”,而趣味卻正在這里。
吳、齊都是諸侯國,理應平等相待,但吳王夫差聽說晏子善于辭令,故意想擺擺天子的架子,跟司禮賓的官員說:“晏子來了,你就說‘天子請見!’”可是儐者說了三次“天子請見”,晏子既不言,也不動,只是皺皺眉頭表示不安的樣子。
這里,三次說話都一樣,三次表情也一樣,看來真是呆板極了;但仔細體味起來,我們是可以想見他們的內心活動的。第一次儐人曰:“天子請見!”他心里一定暗自感到得意而好笑,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幕嘲弄晏子的喜;但由于晏子不作答,第二次講時,心中就沒有那么帶勁了;待到第三次講時,因為晏子還是老樣子,不做什么反映,他可能就有點出于意外,但也馬上心中明白,而且一定也在想對策,可又不立刻做出反應,只是故意略表不安的樣子;第二次雖仍對此表示“蹴然”,其實對策已想好;等到第三次聽到“天子請見”,便故意假癡假呆地說:“我受命君命天吳王那兒去,卻昏頭昏腦、糊里糊涂跑到天子朝廷來了,請問吳王在哪兒呀?”——他終于巧妙地把“天子”與“吳王”分了開來:天子是天子,吳王是吳王,你吳王不要冒充天子!——吳王拿他沒辦法,只好老實說:“夫差請見!”
由此可見,重復,不是呆板無變化。因為這三次重復之間蘊含著微妙的心理變化,所以最后終于導致情勢的轉化。人們也可從中想見吳王君臣自討沒趣的尷尬相和晏子佯作糊涂巧勝對方的神情。這里,表面言辭沒有變,但事態卻在變化,重復的語言后面,進行著一場微妙的心理戰,所以讀起來不但不覺得呆板,反而感到饒有趣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zuowen/xiezuo/17436.html

相關閱讀:寫應該避免的幾個問題
描寫人物外貌的指導課
材料審題立意的兩種做法
少教多學之以讀促寫式作文教學探討
善用佳句出美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