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聲現象知識匯編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正在發生的物體都在振動。
2、將物體發聲振動的規律記錄下就可保存物體所發出的聲音。
3、產生聲音的物體稱為發聲體,也叫聲。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也可以是氣體。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在物質中傳播的,所以也把聲音叫做聲波。
2、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做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是傳播聲音的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三、聲速及回聲
1、聲速是描述聲音傳播快慢的物理量。
2、聲速的大小等于聲音在單位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公式為v=S/t。
3、回聲是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障礙物,反射回的聲音。回聲與原聲時間間隔大于0.1秒時,人們才能把他們區分開。
四、影響聲速的因素
1、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一般是在固體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最慢。
2、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溫度有關。一般是在同種介質中,溫度越高傳播越快。
五、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1、人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外界傳的聲音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產生的信號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再把信號傳給大腦,這樣人就聽到聲音了。
2、人耳能聽到聲音的基本條:一是聲音的傳遞組織(如鼓膜、聽小骨)正常;二是聽覺神經正常。
3、耳聾的兩種類型:一種是由于聲音的傳遞組織出現障礙造成的耳聾稱為傳導性耳聾;另一種是由于聽覺神經出現障礙造成的耳聾稱為神經性耳聾。
六、骨傳導
1、聲音通過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的傳聲方式叫做骨傳導。
2、骨傳導的實質是聲音能在固體中傳播。
第二節 聲音的特性
一、音調
1、音調指聲音的高低。音調的高低取決于物體振動的快慢(即振動頻率),振動越快(即頻率越高)音調就越高;
2、頻率是指物體每秒內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簡稱赫,符號Hz。
3、人的聽覺頻率范圍大約是20—20000Hz。
高于20000Hz(人類聽覺上限)的聲叫超聲波。
低于20Hz(人類聽覺下限)的聲叫次聲波。
通常人們將人類能聽到的聲叫做聲音,將聲音、超聲波、次聲波統稱為聲。
二、響度
1、響度指聲音的強弱,即大小。
2、物體振動的幅度叫做振幅。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大。離發聲體越遠,響度越小。
三、音色
1、音色反映聲音的品質和特色。音色又叫音品。
2、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決定的。
3、不同的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四、樂音
1、悠揚、悅耳,聽到時感覺非常舒服的聲音叫樂音。
2、樂音是物體有規律的振動發出的,波形是有規則的。
五、樂器
1、為了欣賞音樂,人們制造了各種能產生樂音的器具,稱為樂器。
2、樂器可以分為三種主要的類型:打擊樂器、弦樂器你、管樂器。
3、所有的樂器的物理原理都一樣,都是通過振動發聲的。
六、常見的樂器
1、打擊樂器:像鼓、鑼等受到打擊發生振動而產生聲音的樂器叫打擊樂器。以鼓為例,鼓皮繃得越緊,振動得越快,音調就越高。擊鼓的力量越大,鼓皮振動的幅度就越大,聲音的響度就越大。
2、弦樂器:像二胡、小提琴、鋼琴和吉他等通過弦的振動而發聲的樂器叫弦樂器。長而粗的弦發聲的音調低,短而細的弦發聲的音調高。繃得越緊的弦發聲的音調越高。弦的振幅越大,響度越大。
3、管樂器:像長笛、簫等樂器屬于管樂器。管樂器中有一段空氣柱,吹奏時空氣柱振動發聲。抬起不同的手指,就會改變空氣柱的長度,從而改變音調。空氣柱越長產生的音調越低。
第三節 聲的利用
一、聲與信息
1、聲音可以傳遞信息。例如,大象利用次聲波進行交流等。
2、利用回聲可以定位。例如,蝙蝠利用超聲波的回波確定目標的位置。
3、利用回聲可以定位成像。例如,利用B超診斷人體病情,探視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等。
二、聲與能力
1、聲波可以傳遞能量。例如,發聲的揚聲器旁的燭焰搖曳。
2、用超聲波清洗物品。例如,利用超聲波清洗精密器、清洗牙齒等。
3、用超聲波除塵。例如,在冒黑煙的煙筒里放一個超聲波除塵器除塵。
4、用超聲波動手術。例如,醫生用超聲波除去人體內的結石,治療癌癥等。
第四節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聲及其
1、從物理學的角度講,噪聲是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從環保角度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3、噪聲主要于人類自身和人類發明的各種機器。
二、噪聲強弱的等級和噪聲的危害
1、人們以分貝(dB)為單位表示聲音強弱的等級。0dB是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聽覺下限。
2、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dB;為了保證工作和學習,聲音不能超過70dB;為了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dB。
3、如果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聲環境中,鼓膜會破裂出血,雙耳完全失去聽力。
三、控制噪聲
1、在聲處減弱。例如,可以更換或改造噪聲大的機器或部,在噪聲的周圍加吸聲、隔聲的罩子等。
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例如,使有噪聲的廠房門窗背向居民區,植樹造林,建立隔聲屏障反射或吸收部分傳的噪聲等。
3、在人耳處減弱。例如,戴耳罩或用棉球塞住人耳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35264.html
相關閱讀: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體驗科學探究
摩擦力
希望你喜愛物理
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粵教滬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