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粵教滬科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 聲音與環境
【教學分析】
本主要講述的是一些自然和生活中有關的聲學初步知識。內容包括:我們怎樣聽見聲音,我們怎樣區分聲音,讓聲音為人類服務。重點是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它是解釋各種聲音現象的基礎。本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導學生認識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從生活中到:聲音具有響度、音調、音色這三個特征,知道噪聲的,以及控制和減弱噪聲的三種措施,知道人耳聽到的聲音的頻率范圍,知道什么是超聲和次聲,知道聲音的反射現象??回聲。
本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通過觀察和實驗知道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響度和音調的決定因素;知道控制和減弱噪聲的措施,增強環保意識;學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難點是學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時安排】第一節,我們怎樣聽見聲音,1時;第二節,我們怎樣區分聲音,1時;第三節,們怎樣區分聲音(續),1時第四節,讓聲音為人類服務,1時;第五節,習題,1時。


2.1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在空氣中聲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聲波進入人耳后引起聽覺的過程。
2、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和活動,證明物體振動發聲;通過對水波、彈簧上疏密波和聲音引起空氣振動形成的疏密波的觀察、類比等活動過程認識聲波;通過比較知道聲波可在空氣等不同介質中傳播效果是不同的;通過看圖和討論,回憶生物上已學的人耳結構,了解引起聽覺的過程。
3、能積極設計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對聲音通過空氣等介質傳播的活動有興趣,并能找其他物體試驗,還能跟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活動中,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利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由五段組成,是按照聲音的“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后,經過了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安排的。通過四個活動以及討論、看圖等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聲音的傳播條。
2)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3)在探究活動中,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2、難點:
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觀察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錄音機、乒乓球、水槽等。
【教學過程】
一、新引入
師生共同朗讀“首詩”
板書:第二  聲音與環境
第一節   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二、新教學
1、聲音的產生
①.教師先播放一段錄音,讓學生感受各種各樣的聲音。
問題:聽了這段錄音,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讓學生結合已學的知識,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②.活動1: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設計幾個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并動手做一做?凑l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發聲的喉頭,感到喉頭在振動。
③.演示實驗1:發聲的音叉放進裝滿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濺;發聲的音叉將懸掛的乒乓球彈開。
讓學生學生對實驗進行小結。
④.然后,請同學們閱讀“帕斯卡的故事”
提問:通過實驗閱讀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波。
請同學們觀察本25頁的圖片2-4,讓學生歸納:
板書:2、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叫做聲波。

3、把聲音顯示出
引導學生觀察本25頁的圖片2-5,讓學生歸納
板書:3.示波器能在顯示屏上顯示出聲音的波形

4、聲音的傳播條
①.活動2:比較空氣、木桿等物體傳遞聲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與同學交流討論。(不相同,空氣的效果最差,木桿的效果最好)
②.活動3:聽水中發出的聲音
演示實驗2:參照本圖2-7,一位同學在水中敲擊石塊,另外的同學耳朵貼在水槽的外面,試試能否聽到敲擊石塊的聲音。
問題: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讓學生交流討論,回答上述問題。)
③.提問:真空能傳聲嗎?
演示實驗3: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讓學生注意聲音的變化。(讓學生交流討論。)
教師提問:抽氣機一直在抽走罩內的空氣,當罩內空氣抽完了,我們就聽不到聲音了,這個現象表明了什么?
讓學生交流討論,并對以上活動進行歸納,得出結論。
指導學生閱讀“貝多芬的故事”
教師提問:請你猜想一下,當宇航員到達月球后,他們是怎樣相互交流的?與同學們交流并討論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書:3、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介質可是固體、液體、氣體,真空不能傳聲。

5、聲音的傳播有多快
請同學們閱讀P27內容(結合觀察圖2-7),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題:百米賽跑中,如果終點計時員聽見發令槍響才按表計時,這樣的計時方法準確嗎?為什么?
讓學生交流討論,并要求學生能否計算出:聽見槍響計時會慢多少?
板書:4、聲音的傳播速度:1)15℃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
2)V固>V液>V氣

6、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指導學生結合圖2-11,閱讀P28的內容,說說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并寫在方框中。
板書:6、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發聲體振動??介質??人耳
三、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指導學生對本節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
四、鞏固練習
完成P29的“自我評價與作業”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過本節教學,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及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學習的效果較好,但在探究有些問題時,探究方案的設計,對所看到的物理現象的科學歸納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這恐怕是剛系統地接觸科學探究的緣故,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多引導,可作專門的訓練,以達到糾正,提高的目的。

2.2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音調跟聲振動頻率有關,不同的動物發出聲波和接收聲波的頻率范圍不同。
2、會用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音調的因素;會調節弦樂器的音調。
過程與方法:
通過經歷探究影響音調的因素和調節弦樂器的音調,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利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的安排,是通過實驗了解樂音的三要素,即以實驗為基礎,而不要求具體的數量關系。本節安排了二個活動、一個信息瀏覽,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實驗、學生的交流討論,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音調,知道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重點、難點】
  2、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
【教學方法】講解、實驗、交流討論。
【時安排】1時
【教學用具】
  錄音機、磁帶、音叉、刻度尺、笛子、電子琴等。
【教學過程】
(一)新引入
  [播放錄音]教師提前錄好一段賞心悅目的輕音樂和一段在繁忙路口往往的各種車輛的聲音,上時用錄音機放出,讓學生感受并做出判斷。
教師:剛才同學們聽到的聲音,有的強、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悅耳、有的刺耳;這是怎么回事?你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區分它們?
板書:2.2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
(二) 新教學
  一、聲音的高低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學習音調的概念,知道物理學中的音調指的是聲音的高低。
2、活動1:探究影響聲音高低的因素
將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撥動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動,聽它發出的聲音。改變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長度,也就改變了它振動的快慢,它發出的聲音有變化嗎?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做這個實驗,兩種情況下聲音的變化。
3、教師指導學生結合剛才的實驗體會,學習頻率的概念、單位,知道“1HZ”的含義。
4、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剛才的實驗,歸納音調和頻率的關系

二、用波形比較頻率
1、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用波形比較頻率,進一步理解頻率的含義,知道音調與頻率有關。
2、指導學生閱讀信息瀏覽,了解生活中與聲音的音調有關的現象,了解不同的動物發出聲波的頻率范圍和不同的動物接收聲波的頻率范圍,記。喝说陌l聲頻率大約是85~1100HZ,人的接收頻率是20~20000HZ。
3思考:這里講的音調的“高”、“低”,跟生活中講的聲音的高、低是否一樣?

三、怎樣調節弦樂器的音調
活動2:調節弦樂器的音調
1、按照本圖2-20組裝儀器
2、提問:如何調節弦的張緊程度?
如何調節弦的長短?
3、學生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4、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注意控制變量),并完成填空。
5.思考:本32頁的問題
四、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指導學生對本節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
五、鞏固練習
1、P34的“自我評價與作業”;

2.3 我們怎樣區分聲音(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的響度跟聲的振幅及離人耳的距離有關;了解樂音的三要素。
2、會用實驗的方法探究影響響度因素;會用聲音的三要素區別聲音的不同。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利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注意在不同場合時,使自己發音的響度適當。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的安排,是通過實驗了解樂音的三要素,即以實驗為基礎,而不要求具體的數量關系。本節安排了二個活動、一個信息瀏覽,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實驗、學生的交流討論,讓學生知道樂音,知道樂音的三要素,并能用這三要素區別聲音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
  1、知道樂音的三要素.
  2、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和距發聲體的遠近有關;不同發聲體發出的樂音的音色不同.
【教學方法】講解、實驗、交流討論。
【時安排】1時
【教學用具】
  錄音機、磁帶、音叉、刻度尺、笛子、電子琴等。
【教學過程】
一、新引入
  復習提問:什么是音調?音調與什么因素有關?如何調節弦樂器的音調?
引入新:我們還可以用響度和音色區分聲音的不同
二、新教學
 。ㄒ唬、 聲音的強弱
指導學生閱讀,知道響度的含義、意義。我們通常說聲音的強弱不同、大小不同,用物理語言說,就是響度不同。
活動1:探究響度跟哪些因素有關
1、在發聲的錄音機喇叭上撒些小紙屑,觀察喇叭在不同響度時,小紙屑的振動情況。教師演示,讓學生仔細觀察,交流討論,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結論,教師注意引導糾正。
2、用手輕按自己喉部的兩側,張開嘴小聲喊“啊……”,再大聲喊。讓學生比較兩種情況下手的感覺。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結論,教師注意引導糾正。
3.教師講解振幅的概念,知道其含義?山Y合P35圖2-27的用波形比較振幅幫助同學們認識振幅,比較振幅。
4、通過上面的活動,。讓學生自主歸納,得出結論。并完成P35的中填空。
即:聲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
5、啟發:聲音的響度跟聲的振幅有關,你能設計一個實驗進一步證明嗎?
例如:彈撥琴弦時,琴弦的振幅越大,發出聲音的響度越大。
6、教師:結合實例及同學們在實際生活中的體會,歸納出聲音的響度還與距聲的遠近有關。
指導學生閱讀P36,了解響度的單位:分貝,及零分貝的規定。
7、思考:“響鼓還要重錘敲”是什么道理?

(二)、聲音的品質
活動3:辨別不同物體的聲音
1、讓學生欣賞一段器樂合奏曲。
教師提問:你能聽出其中有哪幾種樂器嗎?讓學生回答。
2、小活動:請出幾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其它同學閉上眼睛猜出發言的先后順序。
然后,指導學生閱讀P37,學習音色的概念,決定因素。知道不同的物體所發出的聲音的音色是不同的。
(三)、樂音的含義及其三要素
指導學生結合本節的學習過程,自學這部分內容。形成認識:我們正是根據這些特性都能區別不同聲音的。
(四)鞏固練習“自我評價與作業”;


【反思】
本節的教學主要是樂音的三要素,同學們學習的效果較好,基本上都知道三要素是什么及其影響因素。但在運用這三要素進行聲音的區分時,有的弄不清楚是利用的哪個要素。對這一點,下節要舉例進行解釋,區分聲音時,有時三者都不同,關鍵是認識到主要因素的區別。例如,敲擊瓷器辨別好壞,它發出的聲音音調和音色都不同,有的資料上說是利用音調,有的資料上說是利用音色,我認為這里主要是利用音色判別,因為好的與壞的,其自身結構發生了變化。

2.4 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聲音與建筑及音樂的關系;了解超聲的一些應用;知道城市噪聲的主要和防治噪聲的途徑。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和討論,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聲現象;通過閱讀和查詢,了解超聲波在現代技術中的一些應用,通過閱讀和活動,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我國古代建筑中的聲現象感興趣,有自豪感;能查找資料了解超聲波的應用;能自覺保護聲環境。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介紹聲音與建筑、音樂、醫學、科研等方面的應用。本節內容分為四部分,本節教學方式主要以閱讀討論和講解相結合為主。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知道超聲和次聲及其一些應用;2、知道噪聲的防治途徑。
【教學用具】立體聲錄音機
【時安排】 一時
【教學方法】閱讀討論、實驗、講解。
【教學過程】
一、新引入
通過前兩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聲音的產生、傳播和它的一些特性。當人們掌握了聲音的知識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聲音,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板書:2.3  讓聲音為人類服務
二、新教學
(一)聲音與建筑
指導學生閱讀,了解聲音與建筑的關系,知道回音壁和三音石的聲現象都是聲音的反射現象,它們都是利用了聲音的反射原理。
(二)聲音與音樂
指導學生閱讀,了解:
1、音樂,是流動的藝術,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語言。
2、對聲音的研究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3、結合P41的圖2-37,知道“雙耳效應”的作用及“立體聲”的形成。
(三)聽不見的聲音
讓學生閱讀,自學超聲和次聲。它們都是人耳聽不見的聲音,但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四)控制和減少煩惱的噪聲
指導學生自學,知道噪聲的概念、現代城市的主要噪聲及控制和減少噪聲的三個途徑。
三、歸納小結:通過本節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自主歸納。)
四、鞏固練習:當堂完成本節的自我評價和作業。
五、反思:中對次聲的應用沒作介紹,可向學生適當補充一些這方面的信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36017.html

相關閱讀: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摩擦力
希望你喜愛物理
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粵教滬科版)
體驗科學探究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