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力教學設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2、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欲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
教學難點:
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出簡單的規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方法:
多媒體網絡教室法,啟發與講解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多媒體展示課本圖片引入課題,引起學生探究力的興趣。(教師講述:在人們的生活、生產活動中及大量的自然現象中,許多都有與力有關,怎樣認識力?
本節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力(force)是什么:
①多媒體演示分析圖5-1中的各種力現象,指出兩個物體。(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分析,最終由學生概括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動詞(舉、推、壓、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說明: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這種作用,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
③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力是什么?)
④教師提問: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能發生力的作用,不接觸的兩個物體能否也能發生相互作用?
⑤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現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實驗探究:讓學生做幾個簡單的實驗(用手拍桌子,兩手互拍等)后,多媒體演示課本P77/圖5-2后,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結論。
②教師說明:物體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這兩個力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③學生活動:學生各抒已見,陳述自己的觀點。(物體間力的作用有什么特點?)
④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現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①多媒體演示課本P78/圖5-3、圖5-4中的現象,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由學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
狀態發生改變。)"的結論。
②教師解釋什么是"形變(deformation)、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加油站)
③學生活動:學生在教師的點拔與引導下總結。
④學生活動: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
見《學案》。
四、新課小結:

這節課著重介紹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業布置:
1、課本:P79/1、2題。
2、達標題:第5.1節。
六、板書設計:
第五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節 力
1、力(force)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說明:①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②力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說明:兩個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
3、力可以使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說明:①形變(deformation)。
②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七、教后記:

附:(學案)
第一節 力
1、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現象。



2、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現象。



3、舉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4、以下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馬拉車時,馬只施力而不受力,車只受力而不施力。
B、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
C、磁鐵吸鐵塊時,鐵塊并不吸引磁鐵。
D、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但不能同時使物體既發生形變,又發生運動狀態的變化。
5、有下列事例:①游泳②飛機在空中加油③宇宙飛船在空中對接④走路⑤劃船⑥發射火箭⑦地球同步衛星,其中應用了力的作用相互的有( ) ,應用了運動和靜止相對性的有 ( ) 。
6、運動員用網拍擊球時,球和網拍都變了形。這表明兩點:一是力可以使物體發生 ( ),二是力的作用是( ) 的。此外,網拍擊球的結果,使球的運動方向和速度大小發生了變化,表明力還可以使物體的( ) 發生改變。

7、一本書放在桌面上,書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這個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桌面受到書的壓力F`,這個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 ) 。


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這節課是學生學習力學的入門課和基礎課。課本從學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歸納出力的初步概念,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時對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學起著參照、類比的作用,然后引導學生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讓學生形成一個有關力的初步的物理圖景,無疑"力"這節課的教學對后續課程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體產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②、方法與過程: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培養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培養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力現象的好奇,初步領略力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對自然現象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欲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歸納力的初步概念的過程"。而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養學生敢于公開自己見解,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這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通過一些簡易實驗體驗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啟發和講解結合法。
為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全面發展,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重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采用多媒體演示法很好地解決了"實驗教材的圖畫多于文字"的鮮明特點,同時增加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采用啟發式教學思想和讓學生探究結果的方法,注重雙邊活動,每一個結論都讓學生參與探究,自己公開見解,自己總結結果,而不是我直接給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啟發+規范"("啟發"是指為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教師調動了學生的心智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主要是動腦。"規范"是指為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采用啟發式教學時,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得出的結論是各式各樣的,結論的表述可能也是不準確或個性化的,此時教師就應當因勢利導,把學生得出的結論統一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上來,使結論標準化)。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圖景中利用多媒體演示常見的力現象導入新課,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力現象的興趣。
2、新課教學
媒體演示、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
本節課有三個問題"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講每個問題時都貫徹了"媒體演示、實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參與"的教學思想。
如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時,我首先用多媒體依次演示課本提供的6種與力相關的圖景,從表象看,這些圖景各不相同。它們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動物;有的涉及無生命的磁鐵、推土機;有的發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觸,有的則不接觸;作用方式則有舉、推、拉、吸引、排斥……在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隱含著共同點--都與力有關。在我的啟發與引導下,并給予適當的點撥與提示
(利用書上"加油站"關于"作用"的定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自己觀察與比較,分析與推理,最終由學生自己歸納和概括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的結論。在學生得出結論后,我進一步指出力的作用一定涉及到兩個物體,一個是施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一個是受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去經歷、去體驗從自然、生活、生產現象中歸納力概念的過程,領會這種方法。
再如講"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時,同樣采取了這個過程。我首先用多媒體依次演示課本提供的簡易實驗和有關圖景,在我的啟發與引導下,并給予適當的點撥與提示(利用書上"加油站"關于"運動狀態變化"的定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與推理,最終由學生自己歸納和概括出"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的教學結論。培養了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具有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能力,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交流的欲望,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與別人不同的見解,也勇于放棄或修正自己的錯誤觀點。在學生得出結論后,關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我進一步指出物體間相互作用的兩個力一定是同時出現,而且這兩個力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為后續課程的學習作一個鋪墊。關于"力的作用效果",我可進一步補充"形變"和"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物體由靜到動、由動到靜,以及運動快慢和方向的改變,都被認為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的介紹。
3、實例介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67542.html

相關閱讀: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粵教滬科版)
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體驗科學探究
希望你喜愛物理
摩擦力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