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認識運動
【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
(2) 了解微觀世界的運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與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經歷探究過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
。2)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機械運動。
【教學難點】對微觀世界運動的認識。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學法。
【實驗教具】兩只空廣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氣體;兩個鉛塊(事前用小刀刮亮)鐵架臺,鉤碼;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運動是個多義詞,物理學中所說的運動主要指宏觀運動和微觀運動兩大方面。
一、宏觀物體的運動:
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運動世界。觀察畫面(或者動畫)。畫面上的內容有:神舟號升空、車輛行駛、大雁南飛、雨從天降。
提出問題:運動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學生討論得出結果:它們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
你們還能舉出哪些這樣的運動?
學生再舉出一些運動現象:天體運動(如地球圍繞太陽轉動)、大氣和水的流動、人跑步……
通過觀看圖片和動畫以及學生討論發言,使學生明白物質世界的運動是多種多樣的,整個世界都在運動。
而最簡單又最基本的運動就是物體位置的變化,這種運動就叫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1、機械運動:物理學中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運動。
! 提問并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對于回答中所舉機械運動實例,教師要明確指出是哪個物體相對什么物體有位置的改變。
! 組織同學看課本圖,提問:圖中的哪些物體在做機械運動?
。。。枺鸿F軌、地球上的樹木、高山,我們教室中的課桌和椅子是運動的嗎?
。 答:它們都在跟隨地球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它們也在做機械運動。
!!小結: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板書:“1.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二、微觀世界的運用:
我們周圍充滿著物質:水、空氣、石頭、金屬、動物、植物等等,物質是怎樣構成的呢?早在公元前希臘科學家德漠克利特當他看見魚在水里可以游動時,提出物質是由很小的微粒組成的,看起來連成一片的水,實際上是由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魚可以在水中游動,就好像人的手可插進米缸里來回移動一樣。
現在我們知道,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極小的微粒,不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現代的顯微鏡也看不到。由于分子很小,所以物體含分子數目大得驚人。
物質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與核外電子總共所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整個原子呈中性。)
1、一切物質都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
大量分子在物質里處于什么樣狀態呢?我們在教室前面噴香水,為什么后面的同學也會聞到香味?
演示實驗:擴散現象
器材:兩只空廣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氣體。如右圖。
抽去玻璃片,觀察到什么現象?(注意:二氧化氮氣體密度大于空氣。)
播放錄像,觀看硫酸銅擴散實驗。指導學生看彩圖,硫酸銅溶液的擴散,開始,10天后,20天后,10天后的情形。
指出固體之間也會發生擴散現象?偨Y歸納如下:
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分子不停地運動,結果使不同的物質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這種現象叫擴散。擴散現象不僅表明分子不停地運動,同時還說明分子與分子之間存在著間隙。
固體、液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且分子間又有間隙,為什么分子不會散開,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實驗:分子引力實驗:
器材:兩個鉛塊(事前用小刀刮亮)鐵架臺,鉤碼。
實驗現象:用力將兩個純凈的鉛塊擠壓在一起。下面可吊上一重物。
實驗表明:分子之間有引力。
同學進行小實驗,將一根粉筆扳成兩節后,再用力將兩根粉筆頭緊壓在一起,可以看到,用手拿住上面的半節,下面的半節粉筆可以不掉下來。
分子之間有引力,而且分子之間為什么還會有間隙,而固體、液體的體積很難被壓縮呢?(分子間不僅有引力還有斥力作用)總結歸納如下:
3、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2646.html
相關閱讀:體驗科學探究
希望你喜愛物理
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粵教滬科版)
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