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動與靜
發展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機械運動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現象
常識性了解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初步認識機械運動等自然界常見的運動和相互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認識生活中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就像運動和靜止一樣有相對性
典例精析
【例1】有位詩人坐船遠眺,寫下了著名的詩詞“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痹娙嗽谠娫~中前后兩次對山的運動的描述不同,所選擇的參照物分別是
A.風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風和地面
【分析】詩人坐船向遠看,看到山川向自己走來,這是把船作為參照物,山川相對船是運動的,仔細觀察之后,發現山是靜止的,是船在動,則是以地面為參照物,山川相對地面是靜止的,船相對地面是運動的。
【解答】B
【例2】一位跳傘運動員在下落過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飛機在向上運動,直升飛機相對地面的運動是 [ ]
A.一定上升 B.一定下降 C.一定靜止 D.無法判定
【分析】跳傘員看到直升機在向上運動時是以自身作參照物。由于跳傘員相對地球是在向下運動,若直升機相對地球向上運動或靜止時,跳傘員都會看到直升機與自身距離變大,即看到直升機向上運動。若直升機相對地球向下運動,且下降速度比跳傘員下降速度慢,跳傘員同樣會看到直升機與自身距離變大,即認為直升機向上運動。由此可見,跳傘運動員無法依據自己看到的現象來判定直升機相對地球的運動情況。
【解答】D
【說明】若跳傘員看到直升機下降,則根據自身參照物對于地球處于下降的狀態就可以判斷直升機相對地球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比跳傘員下降速度還要大。
發展與評價
基礎知識
1.最簡單而又最基本的運動是物體 的變化,這種運動稱為 。
2.根據物體運動路線可把運動為 和 。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 ,經過的路線是曲線的叫做 。
3.判斷物體是否運動和如何運動要有一個標準物,這個標準物稱做 。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則稱這個物體是 的,如果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發生變化,則稱這個物體是 的。
4.同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以及它的運動情況如何,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個事
實叫做運動的 。
5.“水漲船高”說的“船高”是相對于 而言的,如果以 作為參照物則船是靜止的。
6.小船順流而下,船上有人,岸上有樹,相對于樹來說,人是 的,船是 的,相對于船來說人是 的,樹是 的。
7.下列現象中屬于機械運動的是( )
A.綠茵場上健兒飛奔 B.氣溫升高 C.電燈發光 D.聲音傳到遠處
8.坐在行駛的汽車里的乘客,看到樹木迅速向后退去,這位乘客所選的參照物是( )
A.樹木 B.迎面開來的汽車 C.乘客乘坐的汽車 D.房屋
9.地球同步衛星靜止不動,所選的參照物是( )
A.地心 B.月球 C.太陽 D.隨意選定的物體
10.夜晚,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這是以下面的哪個物體為參照物的( )
A.月亮 B.云 C.地面 D.觀看的人
1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不選參照物也能確定物體是否運動
B.自然界中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靜止的物體是沒有的
C.對同一物體,選用不同的參照物,其運動情況一定不同
D.在研究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時,總要選一個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物
12.在一條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輛汽車,先后離開車站向東行駛,甲車速度最大,乙、丙兩車速度相等,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向東,丙車向西行駛
B.以甲車為參照物,乙、丙兩車都向西行駛
C.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向東,丙車向西行駛
D.以丙車為參照物,甲車靜止,乙車向東行駛
綜合與提高
1.第一次大戰期間,一名法國的飛行員在2000米高空飛行的時候,發現身旁有一個小東西,飛行員以為是一只小昆蟲,敏捷的把它一把抓了過來,令他吃驚的是,抓到的是一顆德國子彈,利用你所學的知識解釋一下他為什么會抓住一顆子彈?
2.明和小華都坐在車里,車沿著公路前進,小明和小華為自己在動還是沒動在爭論著,小明說他沒動,小華說她在動,請你說一說他們誰是正確的呢?
3.為什么機場附近的鳥群會給飛機的降落和起飛造成很大的危害?
4.在校運會上,明明為晨晨拍了一張賽跑的照片,沖印出來后,發現晨晨的像很模糊,后面的景物卻很清晰,第二次,為了拍清小高跑步的照片,明明拿照相機,在跑道旁邊一邊跑一邊對準晨晨,沖印出來的后,發現晨晨的像很清晰,但后面的景物卻是模糊的,利用你所學的知識分析,造成這兩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實驗探究
1.物體運動的相對性
【目的】研究物體運動的相對性,學會選擇參照物。
【器材】墨水瓶、課本、橡皮、鉛筆等。
【步驟】
(1)將課本平放在課桌面上,墨水瓶、橡皮放在課本上(如圖8-1-1)。
圖8-1-1
(2)拉動課本,橡皮相對于墨水瓶是______。橡皮相對于課桌是______。
(3)若以墨水瓶為參照物,則課本是______。若以______為參照物,則課本是運動的。
2.與同學們在一起做游戲,兩條長約一米的木板,兩人或兩人以上一組,把腳綁在長木板上,一起走完約30米長的路程,看誰先到終點。并討論這個游戲取勝的關鍵是什么?用到了我們所學的什么物理知識?
3.意觀察一些生活中關于機械運動的事例,特別是相對靜止的事例(飛機加油機,聯合收割機等),想一想,這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好處?
物理在線
飛機的空中加油
飛機的空中加油技術起源于70多年之前,1923年4月,美國陸軍曾用兩架小型飛機作試驗,在飛行中靠人工用手抓住導管進行世界上第一次空中對接加油,現代的飛機空中加油常常是借助于空中加油機在800米以上的高度,在同溫層(或叫平流層)進行的,在這個空城中,大氣溫度基本上不隨高度發生變化,氣流很平穩,現代大型飛機和先進的加油機最佳飛行高度在10000米上下。
實施空中加油通常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匯合,必須保證受油機和加油機不發生碰撞,受油機從加油機下方進入,先在加油機錐管5米以內3米以外編隊飛行;然后再以比加油機快0.6至2.5米/秒的速度慢慢地將輸油管與受油管插好;第三是加油,最重要的是保持兩機的高度、速度、航向、傾角度必須完全一致,雙方必須小心翼地操縱著自己的飛機,使之保持相對靜止;加油完畢,受油機緩慢減速,退出加油插頭,雙機脫離。
請思考并回答
1.飛機在加油的過程中,運用了我們所學的哪些物理知識?
2.你認為飛機加油時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為什么?
二 快與慢
發展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初步認識速度的單位,會進行米/秒和千米/時的單位換算
具有初步的實驗操作能力,知道簡單的數據的處理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活動,探究物體運動快慢的比較,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勇于探索科學和真理,培養自身分析、概括的能力,通過對速度知識應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典例精析
【例1】一列火車長200m,已知它用2h,跑了144km,(1)這列火車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合多少m/s,(2)若火車仍以此速度通過1.6km的山洞,則整列火車駛出山洞要多長時間?
【分析】火車的平均速度由公式 易求,火車在通過山洞時,所用的時間,應為從火車頭進洞至車尾出洞所經歷的時間,設火車長為s1,山洞長為s2,則整列火車通過山洞所行駛的路程應為s=s1 +s2
(1) =s/t=144km/2h=72km/h
∵1m/s=3.6km/h ∴72km/h=20m/s
(2)由 可得 ∴
【解答】火車的速度是72km/h,合20m/s,整列火車駛出山洞要90s。
【例2】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兩種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請借助圖8-2-1中的短跑比賽來說明這兩種方法:
甲圖表明:
乙圖表明:
圖8-2-1
【分析】在圖甲中,各跑道右邊的計時表的指針相同,表明他們所用的時間相等,三個運動員的位置不同,說明他們通過的路程不同,在相同的時間里,跑在最前面的運動員通過的路程長,他跑得最快,在圖乙中,各跑道右邊的計時表的指針不同,表示運動員通過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時間不同,表明路程相等時,用的時間短的跑得快。
【解答】甲圖表明:在時間相同時,通過的路程長的跑得快。
乙圖表明:在路程相同時,所用時間少的跑得快。
發展與評價
基礎知識
1.物體在運動時,運動的 和 都可能發生變化,為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與方向,物理學中引進了一個重要物理量速度,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它的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的 ,它的方向表示物體運動的 。
2.物體速度的公式是 ,其中用 表示物體運動所經過的路程,用 表示物體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用 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的大小。
3.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 符號是 ,在交通運輸中還常用 做單位,符號是 。
4.當只對物體運動快慢作粗略研究時,可用平均速度來描述物體在某一段路程內(或某一段時間內)運動快慢的大致情況,求物體平均速度的公式是 。
5.一個運動的物體,在2min內通過了120m,它通過300m路程需要 s。
6.36km/h= m/s;20m/s= km/h
7.關于速度,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通過路程長的物體速度大 B.通過相同的路程,所用時間短的物體的速度大
C.單位時間內通過路程長的物體速度大 D.運動快的物體速度大
8.自行車的行駛速度約為( )
A.15m/s B.15km/h C.1.5m/s D.150km/h
9.一輛汽車從甲站開往乙站,前一半的路程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60km/h,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35km/h B.40km/h C.45km/h D.50km/h
10.長20m的火車,以36km/h的速度勻速通過一980m長的大橋所用時間為 ( )
A.102s B.100s C.98s D.96s
11.寓言《龜兔賽跑》中說,烏龜和兔子同時從起點跑出,兔子在遠遠超過烏龜時,便驕傲的睡起了大覺,它一覺醒來,發現烏龜已爬到了終點,后悔不已,在整個賽跑的過程中( )
A.兔子始終比烏龜跑得快 B.烏龜始終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烏龜的平均速度大
12.汽車從甲地駛到乙地共用了6h,它最初2h行駛了60km,中間的2h行駛了80km,最后的2h行駛了40km,求:
(1)汽車在這6h內的平均速度;
(2)汽車在最后2h內的平均速度;
(3)汽車在前4h的平均速度。
綜合與提高
1.用食物誘使一只小狗、貓或雞跑過一段直路,測量它們這種慢跑的平均速度。請大家思考,如何才能測出螞蟻、蝸牛、毛毛蟲的爬行平均速度。
2.獵豹的是動物界的短跑冠軍,速度可達28m/s,而蝸牛是動作緩慢聞名的動物,它1h
只爬出5m,請你算一算,如果獵豹跑1min,蝸牛要爬多長的時間呢?
實驗探究
1.怎樣測蚊香的燃燒速度?
器材:停表、細線、蚊香、刻度尺
步驟:
結論:
2.從高處釋放一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物體向下自由運動,這種運動我們把它叫做自由落體運動,當然,真正的自由落體運動只有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才能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空氣阻力小,我們也可以把日常物體的自由下落運動視為自由落體運動。
試探究物體自由下落過程中,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需要測量的數據:高度(路程)、時間
需要的器材:
我的合作伙伴:
測量過程:
物體自由下落時速度與時間的關系是:
物理在線
天文學家的尺子
現在很多人都已知道,日地距離為1.5億公里,這個距離常被當作“天文單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規定從1984年起天文單位為一規定值:1.49597870×1011米,但與日地平均距相當接近,故仍可認為是地球的軌道半長徑。)天文學家也常用這把尺子來衡量行星、小行星乃至彗星的距禽
可這個結果卻來之不易。
古人以為太陽在天上,所以到太陽距離就是“天”的高度。我國西漢年間,天文學家數學家從若干處竹竿影子長度的區別,曾推算出“天高八萬里”,雖然這結果“謬之千里”,但這種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卻是很可貴的。
幾乎差不多的時代,古希臘有人利用月亮上、下弦時,日、月、地構成的直角三角形,測出太陽比月球遠17~19倍,如圖8-2-2所示。
這似乎比萬里的結果好一些,但當時月地距離本身
也不清楚,所以可能仍是一筆“糊涂賬”。何況實際
上,二者的距離相差近400倍。
16世紀時,哥白尼估算的太陽距離也只有300萬英里,按現在的比例,則相當于480萬公里。一個世紀后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則認為應是2100萬公里。稍后的牛頓又進了一步:8640萬公里……這樣巨大的數字實在已超出了想象。
前文說過,第一次科學測定天文單位是法國喬?卡西尼完成的。他當然不會相信牛頓的推算。而且他也的確獲得了很了不起的結果:13800萬公里。一直到近代,由于小行星的功勞使這個值更趨準確:14958萬公里,使得誤差從卡西尼的8%減少到了0.01%。現代則利用了雷達和激光技術,使天文單位a的值定為149597892±1公里。別對±1公里誤差耿耿于懷,因為相對誤差只十億分之六,如果能用這樣的精確度測量南京到上海的距離,那誤差只有2毫米——相當于1粒綠豆大小。
其實地球的軌道是橢圓,日地距離本身時刻都在變化。為了協調起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規定:從1984年元旦開始,日地距離的平均值為:149597870公里。一般情況下,誰也不需要那么精確,完全可以講1.5億公里。正如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得到1990年7月1日零時的大陸人口為1133682501人,考慮到這幾年的增長因素,一般便說12億人口了。
1.5億公里有多長呢?一般人可能還不易想象,因為地球上任何兩點的“直線距離”都不會超過2萬公里,根本無法與此比擬。
不妨這樣來比喻這1.5億公里的漫漫之路:如果以步行速度(5公里/小時)“長征”,則要晝夜不停地走上3500年,讓唐僧當初去朝圣太陽,至今不過走了全程的30%左右。如果鋪上了“月地高速公路”讓小轎車疾駛,也得花上170年。以聲速行進,則需要13.7年。事實上從太陽上發出的光,也需過了8分鐘才到達地球的。如果太陽上有1臺與我們同步的鐘,則如果太陽在某天12時突然熄滅,那未我們在12時8分前還可盡情享用這“最后的光明”。
請思考并回答
1.根據文中所提供的數據,算一算太陽光的速度是多少?
2.讀了這篇文章,你覺得應該怎樣探索科學真理。
三 直線運動
發展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
初步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物理的重要性,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和解釋生活常見的物理現象
典例精析
【例1】小強和大勇同時騎車沿平直公路從甲地前往相距18km的乙地,小強做勻速運動,大勇做變速運動,且小強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出發1h后小強到達乙地,則: ()
A.大勇也同時到達乙地 B.出發20min后,小強離乙地12km
C.大勇到達兩地的中點一定用了半小時
D.途中小強有時比大勇快,有時比大勇慢
【分析】編制本題的目的,在于使解題者體會“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和“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的根本區別——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小強,騎車的快慢程度始終不變,速度的數值為一恒量,他通過的路程跟所用的時間成正比;而大勇做變速直線運動,他騎車時快時慢,速度的數值為一變量,他通過的路程跟所用的時間沒有比例關系!靶姷乃俣鹊扔诖笥氯痰钠骄俣龋逼浜馐恰霸谌柯烦讨校姷目炻潭雀笥碌钠骄炻潭认嗟取。
【解答】依據物理規律和題意,對四個備選答案逐個考察:
A.由于兩人都是從甲地前往乙地,路程s相等;“小強的速度等于大勇全程的平均速度”,v也相等,根據t=s/v則兩人所用時間t必相等,兩人又是同時出發,所以一定同時到達。
B.小強做勻速運動,他通過的路程跟所用的時間成正比,出發20min(全部時間1h的1/3)后,小強應該通過了全部路程18km的1/3,即6km,此處距離乙地為18km—6km=12km。
C.大勇做變速運動,他通過的路程跟所用的時間沒有比例關系,即大勇通過全部路程的1/2(到達兩地的中點)所用的時間不一定(并不是不可能。┦侨繒r間的1/2(半小時)。
D.兩人同時出發,同時到達,小強快慢不變,大勇時快時慢,可知必定“途中小強有時比大勇快,有時比大勇慢”。
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
【例2】向月球發射的激光到達月球并返回地面共需2.56s,激光的傳播速度為3×105km/s,一架飛機的速度最快可達3600km/h,若乘坐這架飛機能直驅月球,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
【分析】本題暗含的等量關系是從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還需要注意的是激光傳播所用的時間是“往返時間”,具體解題過程如下。
已知:v1=3×105km/s t1=2.56s/2=1.28s v2=3600km/h
求:t2
【解答】根據題意,從地球到月球的路程s始終不變
即 s2 =s2而s=vt 則有 v1?t2=v2?t2
所以 t2=v1?t1/v2=(3×105km/s×1.28s)/1km/s=3.84×105s=106.7h
答:這架飛機需要106.7h才能到達。
發展與評價
基礎知識
1.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 。
2.直線運動分為兩種,一種是 ,另一種是 。
3.物體沿著直線做 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且 發生變化的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
4.甲乙兩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甲乙速度之比為2:1,通過的路程之比為3:1,則甲乙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之比為 。
5.甲物體的速度是72km/h,乙物體的速度是20m/s,丙物體1min通過的路程為120m,比較可知( )
A.甲物體運動最快 B.乙物體運動最快
C.丙物體運動最快 D.三個物體運動得一樣快
6.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5s內通過的路程是12m,它在第8s內的速度是( )
A.2m/s B.12m/s C.2.4m/s D.無法確定
7.關于勻速直線運動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就是勻速直線運動
B.快慢不變、運動的方向不變的就是勻速直線運動
C.快慢不變的就是勻速直線運動
D.運動方向不變的就是勻速直線運動
8.一個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3s內通過的路程是20m,那么( )
A.時間越長,它的速度越大 B.路程越短,它的速度越大
C.它在0.6s內通過的路程是4m D.它在1s內的平均速度是0.15m/s
9.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通過前半段路程的時間和后半段的時間相等,這輛汽車
A.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B.一定做變速運動 。 )
C.前后兩段路程上的運動都是勻速直線運動,整段路程上的運動不是勻速直線運動
D.條件不足,不能判斷
10.從一個坡度較小的斜面上滑下的小車,速度在緩慢的增大,因此測出它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前半程最大 B.后半程最大 C.全程最大 D.幾個平均速度相同
11.某同學在60m的賽跑中,頭2s內跑了12m,接著又用了6s時間跑了40.8m,最后用1 s跑完余下的路程。
求:(1)頭2s內的平均速度。(2)中間6s內的平均速度。(3)最后1s內的平均速度。(4)全程中的平均速度。
綜合與提高
1.如圖8-3-1所示,是一輛小汽車與一個騎自行車的人
運動時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線,根據該圖線能夠
獲得的合理的物理信息是:
信息一:他們是同時經過O點的 ;
信息二: ;
信息三: 。 圖8-3-1
2.甲、乙兩人要測量河岸到峭壁的距離,乙站在河邊,甲離乙20m遠,他們站在一條河岸到峭壁的直線上,甲喊了一聲,乙聽到兩次聲音,測得兩次聲音間隔為4s,求河岸到峭壁的距離(V聲=340m/s)
實驗探究
1.測量小車在斜面上滑下來的平均速度
需要的數據有:路程和時間
需要測量的器材是:
實驗步驟:
物理在線
時間的單位——秒的規定
長度、質量和時間是力學中的三個基本量,這三個量的單位不僅在物理學中處于重要地位,而且在其它學科以及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它們。在國際單位制中這三個量的基本單位分別是米、千克、秒。那么這些基本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在中學物理教材中對米和千克的規定已有敘述,而對時間的基本單位——秒的規定未作介紹。在這篇文章中筆者試圖用目前中學使用的理化教材中的知識對“秒”的規定的主要方面及其前后變遷情況作一介紹。
一.秒的最初規定:太陽早升晚落是人們經常觀察到的現象,太陽在天空的位置也就自然成為人們觀察時間的依據。太陽連續出現在天空同一位置所經過的時間間隔叫做一天,也就是天文學中的“真太陽日”。應該說明的是真太陽日
并不等于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這是由于地球除自轉外
還繞太陽作公轉。公轉軌道是橢圓,太陽在橢圓的一個
焦點上。當地球自轉一周時,同時在公轉軌道上地球經
過一段孤長,相應地地球自轉必需多轉一定角度才能在
地面上觀察到太陽和前一天出現在同一位置的情況。
如圖8-3-2所示。可見用太陽的位置來觀察時間,其結果不僅和地球自轉有關也和地球繞太陽公轉有關。不幸的是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動并不是勻速的,根據描述行星運動的開普勒定律可知太陽和行星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因之地球運動到近日點時它的線速度最大,而在遠日點時線速度最小,如圖8-3-3所示。
也可以作如下簡單推導,設在近日點處地球速度為v1地日距
r1;遠日點處地球速度為v2,地日距為r2。面積速度相等即
v1r1=v2r2,由此式可得 ,因為r2>r1,所以V1>V2。公轉
軌道上速度的差異使得各個真太陽日的時間間隔不等,這對觀
日定時是不利的。于是人們把一個回歸年的所有真太陽日加以平均,其平均值叫平太陽日。1789年法國成立特設科學委員會研究時間計量標準,歷時近30年于1820年正式提出最初的秒長定義:平太陽日時間長度的86400分之一規定為一秒。秒長的這一規定由1820年使用到1960年。由此定義,明顯看出它是建立在地球自轉的基礎上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觀測到地球的自轉也是不均勻的,有時快,有時慢,但自轉的總趨勢是減慢,這就使得前面的定義中的秒長不是一個不變的時間間隔,它的準確度只能達到10-7數量級,滿足不了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的要求。
二.歷書時系統的秒長定義:力學的發展使得人們根據力學規律可以精確計算出各時刻運動物體所處的位置,反之如果能夠觀測到運動物體的位置,也就可以確定運動體在該位置的時刻。在浩翰的宇宙中,將地球看作一個質點,在地球質點上觀測其它星體的位置,例如,由于地球公轉,太陽相對地球的位置不斷發生變化。同樣月球繞地球公轉,月球相對地球位置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由觀測太陽或月亮相對地球的位置就可以確定時間,這種時間系統不受地球自轉的影響,是均勻的,稱為歷書時。歷書時規定當太陽在一個特定的位置時(太陽幾何平黃經為279°41'48"的瞬時)作為1900年1目0日12時正。歷書時秒的定義為:由1900年1月0日12時開始的一個回歸年長度的1/31556925.9747,這一分數的分母是1900年回歸年的天數×24×60×60而得到的。1985年國際天文學會通過決議:自1960年起采用歷書時秒作為天文學的時間標準。這種時間標準由于對星體準確位置觀測上的困難,使得秒長誤差在10-9數量級,歷書時秒僅使用了數年時間便被原子秒所代替了。
三、原子秒的定義:在介紹原子秒之前首先了解一點原子方面的基本知識,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電子所構成的,核外電子在一定軌道上繞核運動,允許的軌道有多個。電子在不同軌道上運動,原子就具有不同的能量,用原子物理的術語來說就是原子處于不同的能級。當原子受到電磁波輻射時吸收電磁波能量,電子由低能軌道躍遷到高能軌道,這時原子處于激發態。反之電子由高能軌道回到低能軌道時要向外輻射電磁波,電子處在最低能量軌道時原子能量最低,稱基態原子。原子輻射或吸收電磁波的頻率嚴格滿足下列條件: ,式中W1和W2分別表示原子在躍遷過程中初末兩個能級,h為布朗克常數。原子的各個能級是固定的,這使原子只能輻射或吸收一定頻率的的電磁波,該電磁波頻率所對應的周期為: ,這一周期穩定度極高,如果我們規定這一周期的若干倍為一秒,我們就會得到重復性極好的秒。但是,原子秒并不是由電子軌道的變化所定義的,而是由所謂的核自旋的變化來定的。原子中除電子繞核轉動外,原子核本身在作自轉,稱核自旋,由量子力學理論得知核自旋的方向只能取幾個不連續的方向。對應核自旋的不同方向,使原子處在不同的能級,即所謂的超精細能級。當原子發生超精細能級之間的躍遷時,也就是核自旋由一方向躍遷到另一個方向時,伴隨著有一定頻率的電磁波的輻射或吸收。
十三屆國際計量大會(1967年10月)作出規定:銫原子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振蕩9192631770周所經歷的時間為一個原子時秒,也就是說當原子量為133的銫原子處在基態中時核自旋由一種自旋方向轉變為另一種自旋方向時原子能量發生變化,所對應的電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時間間隔規定為一個原子時秒。原子時秒具有極高的穩定性,其準確度可達10-13~10-14。國際單位制中的秒長就是按照上述規定在海平面上得到的。
請思考并回答:
1.秒的規定經過了哪幾個變遷過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5967.html
相關閱讀:體驗科學探究
八年級物理上冊全冊教案(粵教滬科版)
第二節 生活中的透鏡教學設計
摩擦力
希望你喜愛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