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世界地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第三節世界的地形設計
第一時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
3、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能力目標:能判別五種基本的地形類型
情感目標:關注當地地形類型和分布特點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能夠區分它們的形態特征。
教學難點:1、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征。
學情分析:學生可以運用數學上接觸過的知識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對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實際形態也較熟悉,但是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具體特征,統計數字需要強調,尤其是地與丘陵、平原與高原之間的差別,可以利用剖面示意圖輔助。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創設情境法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
引入新:
我們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陸地上,而我們生活的陸地,比如我們周圍,有上坡有下坡,整個陸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講授新:
一.地形就是地表各種高低起伏形態的總稱。

創設情境:地表的高與低需要用什么衡量?
引出高度,并比較測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舉例,形象的類比高度的測量方法。

二.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叫絕對高度。

相對高度:地表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即兩個地點之間的海拔差。


過渡:正是由于陸地表面各個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形類型

總結作業情況

利用身邊常識引入,幫助學生理解


利用教具吸引學生注意力

提出疑問,啟發學生


繪制簡單示意圖,表明海拔和相對高度的意義及不同

列舉熟悉的地形——五種陸地常見地形

通過讀圖分析鞏固

積極思考

嘗試用以有的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閱讀,初步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定義。

通過舉例、板圖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的含義,區分它們的差別,熟練鞏固

利用身邊知識舉例

三.五種陸地基本地形
繪制地形剖面示意圖讓學生判斷
海拔高度(米)
1.平原:〈200
2.高原:〉500
3.地:〉500 坡度較陡
4.丘陵:〈500 相對高度〈200
5.盆地:中間低、四周高

最高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面積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
最深的海溝——馬里亞那海溝
了解海底地形

堂小結:利用板書總結知識點,強調讀書、學習的方法。

后作業;布置閱讀“世界地形圖”從中找出世界著名的高原、平原、盆地、脈,熟讀名稱,記清位置。利用簡單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啟發學生辨別五種陸地基本地形

總結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特點

通過書上活動,指導學生從中找出世界之最,并強調“世界之最”的重要性

可與陸地地形進行對比分析
海底地形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部分內容,可適當將一些海底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增加堂的趣味性。

通過讀圖思考判斷,提高興趣

積極思考


比較平原與高原;地與丘陵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偨Y盆地的特點。
定性定量描述五種陸地地形的特點
注意:
本可讓學生找世界之最,學生可以通過外閱讀擴大知識面,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識。理解相對高度、絕對高度、海拔是本的一個重點。
板書設計:
陸地地形
海拔、相對高度
五種基本地形類型
海底地形

第二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等高線、等深線等基本概念;
2、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的,它在使用時有哪些優點以及如何使用及如何閱讀地形圖;
能力目標:1、能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典型的平原、高原、地、盆地等地形類型。
2、初步學會在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3、了解世界陸地兩大著名高帶的分布規律,能對照地圖說出最著名的脈、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稱以及它們所在的大洲。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1、理解等高線、等深線的基本概念。
2、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
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的。
教學難點:對比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的。
學情分析:通過上節的學習,地形剖面示意圖、各種教具使學生保持了較高的興趣,有利于這節的學習。地形圖是重點,也是以后學習氣溫圖、降水量圖的基礎,必須扎實。地的各個部分較抽象,需要下工夫理解記憶。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創設情境法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內 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
1.海拔2、相對高度、3、五種陸地基本地形4、世界之最
引入新:
要了解地形,就要有工具,立體的地球儀不常見,沙盤模型更少見,而且都不便于攜帶。
所以人們就研究出一種把地形表現在平面當中的方法——地形圖

講授新:
一.地形圖
1.等高線;在陸地上把海拔高度相等的各點連接起就叫等高線

2.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涂上不同的顏色,繪制成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高低起伏,一目了然)

二.海底地形
1.等深線
2.大陸架
3.大陸坡
4.海溝
5.大洋中脊

過渡:在“世界地形圖”當中就是利用分層設色表現了世界陸地、海洋的高度和深度總結作業情況

創設情境
提出假設
啟發學生思考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地形圖中的基本要素。


比較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讀圖,簡單介紹
等深線的定義通過類比達到知識的遷移
通過讀圖復習鞏固

積極思考

依次比較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找到地形圖與普通地圖的差別
理解等高線的定義及繪制方法。
了解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是怎樣制作出的


通過閱讀、分析海底地形示意圖初步了解
教 學 過 程
教 學 內 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三.世界兩大脈帶
1.環太平洋沿岸脈帶
(1)東岸:北美洲—落基脈
南美洲—安第斯脈(最長脈)
合稱:科第勒拉系(最長系)
(2)西岸:日本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
2.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脈帶
(1)喜馬拉雅脈(亞洲)(最高脈)
珠穆朗瑪峰(最高峰)
(2)阿爾卑斯脈(歐洲)
(3)阿特拉斯脈(非洲)
堂小結:利用板書總結所學內容
后作業:布置反復看圖
指導讀圖,分析脈的位置。


通過讀圖復習世界之最


分別從圖中找到這些脈島嶼的名稱,加強記憶。

板書設計:
1、學看地形圖
2、地形鳥瞰圖、平面地圖、等高線地形圖
等高線分層設色地形圖:
制作原理、著色規律、優點、缺點


第三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
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圖中的特征,了解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從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
2.了解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
教學難點:1.掌握閱讀地形圖的方法,并通過方法的介紹學訓練讀圖能力。
2.了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圖中的特征,了解地地形中的各個部位,知道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分別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學會從地形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不同地點的海拔以及地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學情分析:學生自小學以的學習習慣根深蒂固,只知道記憶、背誦老師教的、抄寫的。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方法的掌握對以后的學習至關重要,尤其是讀圖的方法,在地理的學習中必須掌握。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等高線、世界兩大脈帶
引入新:
講授新:
八.學看地形圖
1.看圖名
通過圖名了解地圖的類型、位置、范圍
2.看方向
復習前面所學知識
3.看比例尺
進行實際量算
4.看圖例
(1)等高線的讀數——顏色的深淺
陸地上隨著海拔的升高,顏色由綠色系過渡到黃色系在過渡到紅褐色系。綠色越深,海拔越低,越趨向于黃色、紅色,顏色越深海拔越高。
海洋用藍色表示,藍色越深,海底越深
(1)等高線的分布(疏密)——顏色的多少
等高線越密集,地面起伏越大;等高線越稀疏,地面越平坦
(3)等高線的走向
判斷當等高線圈閉,出現的地形區
脈的走向等
地的各組成部分
(1)峰:(頂)的最高處
(2)坡:陡坡——等高線密集處
緩坡——等高線稀疏處
(3)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突出
(4)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
(5)鞍部:兩峰之間的地方
(6)陡崖:(懸崖)等高線重合的地方
堂小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布置作業:
等高線是學習的一個難點,必須加強學生對圖的理解和掌握。

充分理解、掌握,并運用到實際當中
板書設計:
學看地形圖
地的各組成部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41233.html

相關閱讀:認識地球
水資源 教案
西半球地區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