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地圖
教材內容詳解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比例尺含義,記住比例尺的三種表示形式并能比較比例尺大小。記住地圖上常用圖例,會在地圖上辯方向。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地形類型,和坡度陡緩。
2.過程與方法:利用當地地圖學習比例尺三要素,利用地形模型學習等高線地形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多方面培養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能力,是今后建設祖國應具備的化素質之一。
快樂點擊
1.地形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2)方向
①有指向標的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如圖1.3-1,AB的走向是西北一東南走向,BC的走向是東西走向。
②有經緯網的地圖,根據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如圖1.3-2,A位于B的西面,B位于C的北面。
③既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緯網的地圖,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定方向,進一步可以確定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3)圖例
①概念:是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和它們的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
②常用圖例:
注意區別首都、省級行政中心和一般城鎮、洲界、國界和未定國界,鐵路和公路,天然河流和運河,湖泊和水庫的符號。
2.地形圖的判讀
(1)海拔:以海平面為起點,測出地面某個地點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在地圖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如圖1.3-5甲的海拔高度為1500米,乙的海拔高度為500米。
相對高度:某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在地圖上用相對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如圖1.3-5甲乙的相對高度為1000米。
(2)等高線與等深線:
①等高線把各個地點的海拔標注在地圖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等高線上一般都標出高度,單位是米。
②等深線: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
(3)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①根據等高線數值判斷地勢高低:
等高線上的數值為海拔,數值大,即海拔高,地勢高;數值小,即海拔低,地勢低。
②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判斷坡度陡緩:(如圖1.3-7)
在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任意相鄰兩條等高線間的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緩。
③根據等高線的形狀判斷地不同部位:
a.頂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是中心高四周低
b.鞍部:位于兩個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
c.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d.谷: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
e.陡崖: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常用“ ”符號表示。
在區別脊和谷時,可利用水的流向判斷。水總是由海拔高的地方流到海拔低的地方,但注意畫流水線時要垂直于等高線畫。向兩側流的是脊(如圖1.3-13A),向中部匯集的是谷(如圖1.3-13B)。
(3)分層設色地形圖
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可以一目了然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4)地形剖面圖
為了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還得用到地形剖面圖。地形剖面圖是以等高線地形圖為基礎轉繪成的。它沿等高線地形圖某條線下切而顯露出的地形垂直剖面(如圖1.3-14所示)。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直觀地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狀況。
3.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地圖有多種多樣,要學會根據需要準確地選擇不同類別的地圖。
如:去公園游覽,應選擇導游圖;了解國際時事,應選擇世界政治地圖等。
(2)相同類別的地圖的比例尺大小若不同,表示的內容愈詳略程度則不一樣。這也影響到地圖的選擇,影響到從地圖上獲取信息。那么,地圖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的地區范圍大小和內容詳略有什么關系?
選用的比例愈大則地圖表示的地區范圍愈小,反映的內容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愈小則表示的地區范圍愈大,反映的內容愈簡單。
如:
比例尺大的北京市地圖,表示的范圍小,內容卻詳細,畫出了鐵路線、河流和市區輪廓;比例尺小的中國地圖,內容則簡單,北京市只畫成方為塊,市區畫成小圓點。
熱點考點聚焦
命題方向
聯系實際考查比例尺大小與地圖內容詳略關系,在地圖上辨方向。從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高線圖上提取所需信息,判斷地勢特征、坡度陡緩、地形類型,量距離辯方向。
【例1】 (2003•淄博)讀圖1.3-16分析,上下兩圖中對應各位置正確的一組是
A、1、2、3B、4、5、6C、1、5、6D、2、3、4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等高線繪制,稀疏與坡度關系。
從實物圖可看出2、3點海拔相同,應在同一條高線上,可排除A、D選項。1點位置、方向有明顯錯誤,可排除C項。本題通過實際聯系考查教材知識點,是今后命題的方向。
答案:B
【例2】 在一張長為62厘米,寬為56厘米的紙上繪制中國政區圖,要求圖幅邊緣各留2厘米。已知我國領土南北長約5500千米,東西寬約5000千米,則該圖最適合的比例尺是( )。
A:1:1000000 B:1:5000000
剖析:此題要求掌握比例尺的含義,并通過簡單的計算,再選擇與計算結果接近的比例尺。要表示的實地距離為5500千米和5000千米,圖上要表示的距離長=62-2×2=58(厘米),寬=56-2×2=52(厘米),則長和寬的比例尺為:長,58厘米/5500千米=58厘米/550000000=1/9480000,寬:52厘米/5000千米=52/500000000=1/9620000。在選定一幅圖的比例尺時,應以小比例尺為準,故應以1/9620000為參照標準。
答案:D
典型例題剖析
【例1】 讀圖1.3-17判定各字母代表的地部位:
A B C
D E F
剖析:此題考查內容為等高線地形圖的閱讀。由等高線數值變化可推斷A為頂,B為鞍部。C處等高線向頂彎曲,故為谷;而D處等高線的彎曲方向C相反,故為脊。E處等高線稀疏,為緩坡;F處等高線密集,故為陡坡。
答案:頂 鞍部 谷 脊 緩坡 陡坡
金鑰匙:①在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和緩。②等高線向海拔高的方向凸出,為谷;等高線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為脊;兩頂之間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中間高、四周低,最高處為頂。
【例2】 在比例尺為1:10000000的地圖上,量得A、B兩地間圖上距離為4厘米,則A、B兩地的實際距離為多少?
剖析:本題考查內容為比例尺公式的換算。此類計算題應注意兩點:首先公式變換要正確;其次單位換算要細心。
比例尺= 實地距離=
實地距離=4cm×10000000=40000000cm=400千米
答案:400千米
金鑰匙:實際距離單位是千米,由厘米換成千米,小數點前移5位;圖上距離單位是厘米,由千米換成厘米,小數點后移5位。
創新例題點撥
【例1】 在圖1.3-18經緯網中,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點是 ;D點在A點 方向。
點撥:這是一道有關地球某點地理位置和判斷方向的題。解題關鍵是首先要確定經緯度。可以先在圖中畫出赤道和180°經線,依此確定東西經度。然后補畫出160°E經線,此線以東即為西半球。
答案:A、B,東南
【例2】 根據圖1.3-19判斷:
(1)A的經緯度 。
(2)B在A 方向
(3)C在B 方向
(4)D在B 方向
(5)D在A 方向
點撥:本題考查的知識點為經緯度確定和在經緯網圖上判方向。A位于0°經線以西為西徑、0°緯線以北為北緯。B與A在同一緯線上,只是東西向關系,B在A的正東方向。C與B在同一條經線上,不存在東西關系,C在B正南。B與D經度差為100°,小于180°,所以D在B的東南方向。A、D相差200°,大于180°,所以A向西看D較近,所以方向為西南。
答案:(1)l00°W,30°N (2)正東 (3)正南 (4)東南 (5)西南
金鑰匙:根據緯度判南北,根據經度判東西,若兩點間經度相差小于180°,則接一般規律與所計算度數方向一改,若兩點間經度和大于180°,說明計算經度的方向不是最近方向,應改為相反的方向去判方向,例第(5)小題容易錯答為東南方向。
【例3】 某考察隊由A出發,向南行進200千米,再向東行進400千米,再向北行進200千米,發現又回到A地。請判斷A地的位置。
剖析:本題考察內容是地圖上的方向確定和經線的特點。
題目中明確“向南”、“向北”行進即沿經線行進,“向東”、“向西”行進即沿緯線行進。A南行200千米地的北點,又是“再東行400千米”的北點,處于兩條經線的交匯點。只有極點,才有經線交匯的現象。若為南極點,則不可能出現最開始的“南行200千米”,因為南極點的前后左右均為北,所以此點在北極點(90°N),試畫圖驗證。
答案:A點為北極點
金鑰匙: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南極點的任何方向均為北,北極點的任何方向均為南。
學習方法指導
1.比例尺:
(1)比例尺的換算:
①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②已知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際距離: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③已知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求比例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記準比例尺公式靈活運用即可,比例尺=
(2)比例尺的應用,應注意的問題:
①比例尺只表示兩地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程度,而不表示面積縮小的程度。閱讀比例尺時,應讀為“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多少千米”。
②圖上距離以厘米為單位,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把厘米數的小數點前移五位。
③比例尺是個比值,無單位。
(3)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比例尺大小的比例,只要掌握一個原則,即把所要比較的各比例尺轉換成同一形式,就能方便地判斷大小。如A.1:1000000,B.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千米,
,這三種比例尺,都可轉換成線段式:
,由此可知B比例尺最大,C比例尺最小。
2.歸納地圖上方向辨別的有關知識,便于理解記憶。如下表:
一般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向標一般指北方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
適用于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適用于有指向標的地圖適于有經緯網的地圖
3.如何在經緯網圖上判定方向:
(1)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無論經線、緯線怎樣彎曲,在同一經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緯線上,任何一點總是位于另一點的正東或正西方向。如:上面左圖中,B位于A的正東面,D位于C的正北面。
(2)在以極地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①從北極看,所有的經線都是指向正南;從南極看,所有的經線都是指向正北。如:上面右圖中,A、B、C、D都位于南極點的正北。②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地球自轉方向為順時針;在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上,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
在極區判定方向,一般分兩步:根據極點,判斷南北向;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東西向。地球自轉方向無論從北極上空看還是南極上空看都是自西向東。
(3)只告訴經緯度的兩個點判斷方向,也是分兩步:根據緯度判南北,根據經度判東西。例,甲地(30°S,60°W)在乙地(45°S,30°W)的什么方向。根據緯度30°S、45°S判斷出甲應在乙北面,根據60°W、30°W判斷出甲應在乙的西面。合起甲在乙的西北方向。
4.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可以借助流水方向辨別地勢起伏,水總是由海拔高處流向海拔低處。注意畫流水線時要垂直于等高線畫。
5.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判讀:
(1)在分層設色地形圖的一角都附有高度與顏色對照表,根據此表判斷圖中某地的海拔高低。
學習效果評估
一、選擇題
1.下面四幅圖中,城區面積最大的是( )。
2.甲地(40°N,20°E)位于乙地(20°N,40°E)的( )方向。
A.西北B.東北C.西南D.東南
3.如果一個人站在北極點上,那么他的前后左右均是( )。
A.東B.南C.西D.北
4.野外考察,下列比例尺最適用的是( )。
A.1:1000B.1:10000C.1:25000D.1:100000
5.下列四幅地圖,圖幅大小相同,則比例尺最小的是( )。
A.中國地圖B.亞洲地圖C.東地圖D.濟南地圖
6.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正確的是( )。
A.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B.先找指向標,然后定方向
C.在同一條經線上的兩點,只有南北之分
D.不在同一條緯線上的兩點,肯定會有東西之分
7.下列各類型地圖中能夠最直觀地表示地面某一線上地勢起伏的是( )。
A.等高線地形圖B.地形剖面圖
C.平面示意圖D.分層設色地形圖
8.下列四幅等高線圖中,表示盆地的是( )。
9.有關地圖的正確敘述是( )。
A.地圖上方總是北方B.地標高均為相對高度
C.等高線呈閉合的地區,表示的是地D.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代表水體
10.繪制等高線地形圖時,選擇等高距的主要依據是( )。
A.繪圖紙張大小B.地形海拔的高度
C.地圖比例尺的大小D.地勢高低起低和坡高陡緩
11.泰玉皇頂(1524米)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8米)的相對高度是( )。
A.10380米B.1532米C.7324D.8380米
12.在等高距為50米的地形圖中,5條等高線重疊于某斷崖處,該斷崖的相對高處可能為( )。
A.180米B.200米C.220米 D.240米
13.1m2的墻壁上,繪制某中學規劃圖,采用下列比例尺比較合適的是( )。
A.1:500 B.1:50000C.1:10000D.1:150000
14.修建水庫計算土方工程量的依據是( )。
A.分層設色地形圖B.等高線圖
C.土地類型圖D.地形剖面圖
15.下列四幅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同,比例尺不同,請判斷坡度最陡的是( )。
16.下列比例尺,最大的一個是( )。
A.1:250000B.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250千米
C. D.1:2500000
17.在一幅比例尺為1:2500000的地圖上,量得某河流的長度為50厘米,則這條河的長度是( )。
A.1250B.1250千米C.250千米 D.750千米
二、填空題?
1.地圖上的比例尺= ,通常有三種表示形式,即 、 、 。
2.甲、乙兩地實地距離為80千米,將其表示在地圖上的距離為5厘米,該圖的比例尺為 。
3.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 定方向;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根據 定方向;在既無指向標;也有經緯網的地圖上,一般是用“ 、 ”確定。
4.地圖的語言,包括多種 和它們的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
5.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 ,坡緩的地方,等高線 。
6.在圖幅大小相同的情況下,包容地區的范圍愈小則選用比例尺應愈 ;在所畫地區范圍相等的情況下,圖幅愈小,則比例尺愈 。
7.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一般有兩種,即 和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標的高度為 。
三、讀圖題
1.讀經緯網圖(如圖1.3-26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點的經緯度A是 ,D是 。
(2)B點屬于東、西半球的 半球,位于A點的 方向。
(3)D點位于B點的 方向,A、B、C、D位于S的 方向。
(4)A、B、C、D四個點中,太陽光終年能夠斜射的有 ,有極晝和極夜的是 。
(5)A、B、C、D四個點中,春分日最先見到太陽的是 ,日落時間最晚是 。
2.讀“等高線地形圖”(如圖1.3-17所示)回答:
(1)若僅從地形方面考慮,請比較從B點爬到頂A點容易還是從C點爬到頂A點容易。簡述理由 。
(2)若自A點沿直線向B點行進,那么行進方向是 ,自A點到C點行進,則行進方向是 。
(3)若A點海拔265米,則該點高出B點 米。D點的地形類型是 。
(4)據測量,A點到C點的圖上距離為2.5厘米,A點到B點的圖上距離為1厘米,那么A點到B點的實地距離比A點到C點的實地距離近多少?
3.讀圖1.3-28,在B設計了CB、DB兩條登路線.請判斷:
(1)沿 線修建公路省力,原因是 。
(2)A、B兩座頂之間有高電覽車相通,電纜車的速度是每分鐘200米,乘電纜車從B到A大約 分鐘。(已知比例尺為1:100000)
4.讀圖1.3-29,回答問題:
(1)汽車的行駛方向由 向 出村后再折向 。
(2)河流大致流向 方。
(3)村莊在小河的 面,林地在村莊的 面,耕地在林地的 面。
5.讀圖1.3-30,完成下列問題:
(1)某建筑師想要建造一幢四周窗戶朝北的房子,應建在圖中的 點。
(2)E在A的 方向,F在B的 方向。
(3)E在F的 方向,F在G的 的方向。
(4)A在B的 方向。
(5)CE的經度為 ,DF的經度為 。
參考答案
一、1.A 2.A 3.B 4.A 5.B 6.C 7.B 8.B 9.D 10.B 11.C 12.B 13.A 14.D 15.B 16.A 17.B
二、1.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字式 數學式 直線式
2.1:1600000 3.指向標 經緯網 上北下南 左西右東 4.符號
5.密集 稀疏 6.大 小 7.海拔 相對高度 海拔
三、1.(1)60°S,40°W 70°S,80°E (2)東 東南 (3)正東 正北
(4)A BCD (5)D A
2.(1)C到A容易,因為C到A高線比較稀疏表示坡度和緩。
(2)東北 東南 (3)45 脊 (4)75米
3.(1)DB,DB處等高線稀疏,說明坡度和緩 (2)15
4.(1)西南 東北 上東 (2)北 (3)西 東南 西
5.(1)D (2)東南 西北 (3)正東 正東 (4)西北 (5)東經45°西經45°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50052.html
相關閱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水資源 教案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認識地球
西半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