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為第三單元本單元總共需課時數為14 課時
主要內容第三章 走進國家 第一節 日本 第二節 埃及 第三節 俄羅斯 第四節 法國 第五節 美國 第六節 巴西 第七節 澳大利亞
教
學
目
標一、基礎知識要求: 1、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國家的位置、范圍、及其首都,說出該國家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的特點。
2、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國家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3、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國家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影響 。
4、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國家主要河流概況, 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5、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國家富有特色的文化 習俗。
二、基本能力目標 1、 抓特征,透過地理現象探求地理規律,用地理原理來解釋的能力。 2、 用聯系的觀點,找到影響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因素,抓關鍵,從而把握一個地區的地理知識。重點難點關鍵1、 用地圖和有關資料分析歸納各個國家的地形、氣候、河流、經濟 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2、 學生通過讀圖、析圖、記圖、用圖來分析各個地理要素的特征,并通過比較法找出不同的地區各個地理要素之間的差異。從而掌握必要的知識,找到學好地理的鑰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課時教 材 處 理
2
第一節 日本 日本一節教材較全面的講述了日本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特征,其中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該國自然條件與其經濟發展的關系是難點。日本的經濟要明確以下幾點:①條件――缺少重要資源不利;勞力多、
教 材 處 理
1
2
1
2
2
2
1
1
1
科技水平高、海運條件好有利;②工業占世界重要地位――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產品世界馳名;③原料和燃料靠大量進口,產品靠出口。日本的自然條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從以下幾點認識:①季風氣候――水稻生產;②多山島國――森林多,水力富;③地殼不穩――多火山地震;④海岸曲折多良港――海運便利,工業布局臨海;⑤寒暖流交匯――漁業資源豐富。
第二節 埃及 課文從讀圖開始,使學生認識埃及的位置,以及與埃及有關的重要地名。本節沒有羅列 埃及的自然地理要 素,而是突出埃及的命脈――尼羅河。有人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埃及的文明,這句話并不過分。課文用“尼羅河的贈禮”為題,這是因為古埃及的文明,現在埃及的耕地、人口、城市幾乎全集中在尼羅河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尼羅河的長度、發源、流向和注入的海洋,這是需要通過讀圖記住的知識。 第三節 俄羅斯
教材首先通過讀圖,了解俄羅斯的海陸位置,歐亞兩洲的分界線。俄羅斯地跨兩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并分析俄羅斯為什么是傳統的歐洲國家。地形多平原和高原,最東邊有高地,但都以較為“平坦”為其特征。兩條山脈是作為亞歐分界線而提出的。氣候一段教材,著重說明俄羅斯溫帶大陸性氣候“冷”的特征。另外,對東歐平原、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亞黑海沿岸各地的氣候作了簡要的敘述。課文還對“北半球寒極”附了一段“讀一讀”材料,生動形象地敘述了西伯利亞冬季的“冷”。河流湖泊以伏爾加河的水文特征為例,概括說明了歐洲部分河流的概況。并以簡短文字交代一下西伯利亞地區的河湖特征。自然資源主要用“礦產分布圖”闡述豐富的礦產資源及其分布,為學下一節工業地理做了知識的準備。 第四節 法國 了解法國是西歐工 農業都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法國是世界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之一,目前工業占國民經濟的主導地泣,工 礦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就業人數占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法國的工業也分新老兩大部門。
第五節 美國 本節教材包括五方面的內容:美國國土的組成、優越的自然條件、民族及種族歧視政策、農業和工業的生產及分布。教材從遼闊的國土、有利的地理位置、優越的地形和氣候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等方面,分析其自然環境的特征,評價其經濟意義 。二次大戰前,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美國擁有發展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豐富的資源和必要的自然條件,這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無可比擬的,它使美國有可能主要 依靠本國資源建立現代工農業。因此這部分教材是學習美國工農業生產的基礎。 第六節 巴西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又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其自然環 境、資源和工農 業產品對拉丁美洲和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在拉丁美洲概況之后講授巴西,目的有兩方面:①通過學習一個國家,深入了解拉丁美洲的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②通過學習一個國家,加深對拉丁美洲自然概況和經濟發展特點的理解。本節教材由巴西自然概況、迅速發展的工農業及首都三部分組成。對于巴西的自然地理環境,本節教材未作全面系統講述,而是圍繞著巴西的熱帶環境突出了幾個問題: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水量巨大的亞馬孫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等。這種選材安排 ,既可以與拉丁美洲概述講授的地理環境相聯系,又可以重點突出地反映巴西自然地理環境特點。 第七節 澳大利亞
本節講述的內容是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概況,體現了人地關系。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間的關系大致梳理如下: 自然環境←→人類活動 地勢低平,草原廣闊,地下水豐富→利于發展農牧業,成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煤、鐵等礦產資源豐富→為工礦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成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東南部氣候溫濕,沿海交通便捷→移民開發早,是人口集中區和經濟重心。 內陸、西部為熱帶沙漠→人口稀少,只有少數采礦點。 東北部熱帶雨林區→尚未開發。 復習第三單元
檢測第三單元
講評第三單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65338.html
相關閱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認識地球
西半球地區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水資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