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 極地地區(A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說出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使學生學會判讀極地投影圖,并能根據兩極地區的氣溫特征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差異。
3.通過書中實例,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2.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兩極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教學準備
教師
計算機或實物投影儀、兩極地區投影圖。
學生
1.收集有關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和生物資的圖片、資料。
2.歷史上人類對兩極考察活動的圖片。
3.日本捕鯨的資料、照片。
時安排
2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提示和建議
第一時
導入新
教師:前面我們學過分別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國家和地區,今天我們學習同時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區──極地地區。
問題:
1.假設我們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應建在何處?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學們了解兩極地區嗎?說說你們對南極和北極地區的印象。
3.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分別是什么?
板書: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極地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教師:掛兩極地區的投影圖,指導學生看教材P100~101,讀圖10.1“北極地區”和圖10.2“南極地區”。
學生活動步驟
1.找出北極圈和南極圈,并說出北極地區和南極的緯度范圍。
2.研討緯度位置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3.對圖10.5(“南、北極地區氣溫比較”)進行對比分析。
4.讓學生將南北極的氣溫和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對比,突出極地地區環境的惡劣程度。
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對極地地區產生興趣。讓學生學會在極地地區辨別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組收集的有關兩極的資料和圖片,并展開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讀圖,指出環繞北冰洋的大洲和環繞南極大陸的大洋名稱。
極地地區位于66.5°~90°的廣大地區,緯度位置屬于高緯度,這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造成兩極地區氣溫低下。通過對比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氣溫,使學生了解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均比北極地區低。
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特征。
讓學生P102的兩則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極地地區的資料、圖片。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異同。
學生活動步驟
1.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個組代表北極地區,一個組代表南極地區。
2.給5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和閱讀材料。
3.各組選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并進行對比,討論。
4.用紙列表比較出北極地區、南極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異同點。
教師:下面請小組代表上黑板填寫下表。
附表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對比
異同點北極地區南極地區
相同點
不同點
教師小結
北極中心──北冰洋;南極中心──南極大陸。兩極地區終年嚴寒,即使是在暖季時,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極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被稱為地球上的“寒極”,因大部分地區覆蓋著很厚的冰層,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另外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讓學生借助書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并能通過對比,找到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異同。
提醒學生注意比較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地表的不同,以及兩地在降水量、風速等方面的差異。
表格畫在黑板上,學生填完后注意訂正和點評。
第二時
新導入
教師:同學們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可能會感到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神秘之處。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人類從未停止對它的認識過程。
板書: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教師: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學家去考察。下面給每組布置一個題目,分組討論后,推出一個代表發言。
第一組:人們最初去南極是出于什么目的?現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組:南極有哪些自然資?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樣的氣候環境?
第三組:南極大陸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價值?
第四組: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學生活動步驟
1.猜想。
2.組內討論發言。
3.老師巡察提示。
4.小組代表發言。
5.其他同學補充或發表不同看法。
6.老師參與總結。
(微機或投影儀展示)
圖片1我國考察隊員手舉五星紅旗站在南極大陸上。
圖片2我國“長城站”和“中站”的照片。
圖片3“雪龍號”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師:同學們在平時讀書、看電視中,可能知道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考察站的名稱。下面,我們請兩個同學發布下面兩條新聞,大家在聽的時候請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1.為什么兩次建站的時間都選在2月?
2.我國南極考察船從我國出發時,應該選擇什么季節最好?
學生活動步驟
1.(老師啟發)南極被稱為“寒極”“冰雪大陸”和“風庫”,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2.(學生回答)避開大風大雪溫度最低的季節。
3.(老師啟發)南半球的季節在月份上與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學生回答)與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溫暖的季節,而且2月份南極大陸白晝時間長。
5.(老師啟發)我國考察船到南極要行駛1~2個月。
6.(學生回答)考察船應該在我國冬季(12月或1月)出發最好。
(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大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各種答案盡量進行鼓勵。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提示學生在圖10.2上找到“長城站”和“中站”。
教師:北極地區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陸地和島嶼,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隨著石油、天然氣等資的發現和開采,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考越越頻繁。
下面按剛才的分組,每組推舉兩個同學上臺展示收集的兩極地區考察活動的圖片并作介紹。
學生活動步驟
1.選最好的圖片和一次考察活動介紹。(其中第一組介紹書上的閱讀材料“穿越南極”,第二、第三組另選一次南極考察活動介紹,第四組介紹北極考察活動)
2.每組兩人上臺介紹,其他人可補充。
3.要求介紹完后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收獲。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教師:兩極地區有大量的生物資,比如南極地區的鯨魚,北極地區的北極熊、海豹、海象、海獅等。近年,由于商業利益的驅動,南極地區鯨魚遭到濫捕濫殺,已陷入危機之中。人類應該怎樣合理利用兩極地區的資?我們中學生在環保上應該怎么做呢?
下面我們舉行一場辯論賽,一、二組為正方(綠色和平組織),觀點是進行科學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規模地捕鯨,更何況現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過被殺死的鯨進行科學研究;三、四組為反方(日本),觀點是捕鯨是為了科學研究,而鯨肉食品只是科學研究的副產品。
學生活動步驟
1.每方四個選手,根據收集的資料準備。
2.雙方陳述觀點。
3.自由答辯。
4.結束陳述。
5.教師點評并小結:面對著最后一塊凈土,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簽訂條約,比如《南極條約》的簽訂。和平利用,共同保護兩極的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在環保上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提前布置收集資料、圖片的時候,有目的地按小組布置。該活動著重檢查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讓學生理解科學家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將第一排桌子反轉,作為辯論席。
每個環節時間一般控制在2~3分鐘。
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42580.html
相關閱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認識地球
西半球地區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水資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