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
要求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內容點析
1.地球被稱為“水的行星”,這是它有別于其他行星的一個重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構成了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并且控制著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格局。因此,教材以“地球?水球?”為題,開門見山地點出了全球海陸分布大勢。
2.教材以“地球?水球?”為標題,其目的并不是讓學生爭議地球的名稱是否科學合理,更不是說地球起錯了名稱或要給地球改名,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并通過學生討論、運用地圖和數據求證,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
3.加加林是原蘇聯的一名宇航員,也是世界第一名航天員。1961年4月12日,他駕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太空飛行,使人類從太空觀察到了自己居住的地球。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他的出生地改為加加林地區;月球背面有一座環形山也以他的名字命名。教材以加加林本人提出地球是一個水球的論點,使學生感覺更加真實,對這一問題的討論更有積極性。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陸地和海洋第二章4.關于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大勢,教材正文主要說明了兩點:一是地球表面的海陸面積比例(即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二是海陸分布的特點(即海陸分布不均,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5.本節活動1談談對地球名稱的看法,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討論。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至于古人在給地球起名的時候,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問題,這是因為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6.圖2.4水陸半球是根據地表海陸分布狀況而劃分的兩半球,水半球是海洋面積最大的半球,陸半球則是陸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但即使是在陸半球,也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這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
7.七大洲和四大洋一段正文,介紹了大洲、大洋的概念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這是對海陸分布內容的具體化。正文刪去了原教材中的一些常用地理名詞,圖2.5表示的大陸、半島、島嶼、海和海峽等,不是讓學生死記概念,而是重在讀圖識別。
8.大洲大洋的位置、輪廓及分布特征,教材安排了一組讀圖、繪圖、填圖活動,意在通過運用地圖讓學生掌握這一重點內容。這組活動主要圍繞世界地形圖展開,4項活動前后呼應、自成系列,內容由淺入深,并且設計了一定的讀圖順序、層次及認知階梯。
9.圖2.8是由極地方位投影和分瓣偽圓柱投影等結合制成的世界地圖,主要用于說明大陸的輪廓和分布特征。從圖中可以看出,除南極洲外,其他六個大洲南北成對分布,即亞洲與大洋洲、歐洲與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構成三個南北向的瓣狀圖形,故稱為大陸瓣。圖中還點出了這種分布特點,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作出合理解釋,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建議
【地球?水球?】
1.從地球和地圖知識引入陸地和海洋是極自然的,因為地球內容涉及到的東、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和五帶劃分等都已經出現了陸地海洋的分布及輪廓;地圖知識又為辨方向、量距離、識高低、認圖例等打下了基礎。所以無論從學習內容或學習工具等方面看,前后是可以銜接的。不過由于學生年齡所限,有些內容距其生活較遠,需要特別加強直觀手段的運用,通過大量感性認識建立表象,以便發揮想象,進行思考,從而獲得理性認識,形成科學概念。
2.本章第一幅出現的地圖就是世界海陸分布圖,這是一幅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圖,它可以和前面已經出現過的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等對照判讀,本圖上雖無大洲大洋名稱,但在第一章的圖中已出現過大洲名稱,可從輪廓上進行辨認,初步建立大洲相對位置的概念。
3.對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要突出海陸面積百分比數字的記憶。圖中用鯨和袋鼠分別表示了海洋和陸地,形象地加深了海洋和陸地的印象。觀察本圖對應與課文中內容對照(概括地說,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
4.對“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閱讀材料的閱讀建議。這段閱讀材料很精煉地把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展示在學生面前,從空間上看,自中國至世界,不斷拓寬;從時間上看,自公元前2世紀至16世紀直至近代,不斷延伸;涉及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險家、外交使節以至近代的航天英雄。學生從中不僅了解到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艱苦歷程,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今天正確反映在地圖上的海陸面貌是無數人科學探究與拼搏奮斗的結果。當然尚有許多未被人類認識的領域,需要不斷去發現探究。閱讀本材料與學習課文不同,要給學生以更多自主選擇、主動參與的空間,教師可提供一定地圖(如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圖),讓學生去觀察。有條件也可請學生就其中一兩項內容向大家介紹。對閱讀的內容無須作“掌握”的要求。
5.對“地球還是水球”閱讀圖和討論活動的建議。宇航員在太空看到地球是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說“我看到的地球更像水球!”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談話,說明人們生活在陸地上,過去以為海洋是陸地的邊緣,甚至都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陸地的中心,并未認識到海洋比陸地大,因此起名叫地球,這反映了從古到今人們認識的不斷發展。對水半球和陸半球的讀圖活動,可聯系前面看過的東西半球、南北半球圖,并配合看地球儀演示,印證圖側所講“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東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可提示劃分界線(聯系經度與緯度知識),水半球和陸半球的確定,可指出各自的中心(見參考資料)。
【七大洲和四大洋】
1.對“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讀圖建議。該圖以景觀圖形式生動直觀地展示了大陸、半島、島嶼和海洋、海峽等的分類狀況及其相互關系,使概念的理解通過感知觀察、概括描述、比較分析,進而獨立說明,擺脫背誦定義文字的記憶概念的學法。①教師要讓學生自己看圖說明,如果用投影圖片可去掉說明文字,使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而理解海陸分布的各種不同形式。②通過該圖培養學生的想象與遷移能力,可把立體景觀圖結合地圖知識繪成平面圖(參看第一章的分層設色地形圖)。③有條件的學生還可讓他們創造一幅多種海陸分布形式的平面圖,以激發其創新思維。
2.對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圖和閱讀材料“大洲的命名”的閱讀建議。①大洲和大洋分布圖以東、西半球的形式展示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并在圖上出現了洲界,東西半球的劃分在第一章已出現,此處可讓學生說明20°W和160°E所在位置。②觀察該圖要讓學生理解課文中“地球上的海洋,被陸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的涵義。③觀察圖的同時,可結合閱讀“大洲的命名”逐一從圖上了解其輪廓位置,使形象記憶與意義記憶結合,以加深印象。④同時將各大洲名稱與課本最后的“本書主要地理詞匯中英文對照表”進行對照,要求學生會讀,并寫在筆記本上。
3.關于認識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輪廓的活動建議。
①第一道題是觀察地球儀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對位置,可讓學生邊看邊思考:某大洲面臨哪些大洋?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圍等。
②第二道題是查閱世界地形圖(課本最后)了解大洲之間的關系,如相連的大洲(大陸)、大洲間的分界(山脈、河流、運河、海峽等),并結合觀察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圖。
③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和分布特點,如各大洲幾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對稱分布,像北美洲與南美洲、歐洲與非洲、亞洲與大洋洲,南極洲在頂端。亞洲最大(4 400萬km2)、大洋洲最小(897萬km2),二者約占世界陸地35.4%;非洲次大(3 020萬km2)、歐洲次小(1 016萬km2),二者約占陸地面積27%;北美洲第三(2 422.8萬km2),南美洲第四(1 797萬km2),二者約占陸地28.2%;南極洲居第五(1 400萬km2),約占陸地9.4%,從大陸瓣圖也可看出,這種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種平衡。此外大陸輪廓多為北寬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島嶼多在大陸東面等,可讓學生觀察,由于目前對以上現象尚無合理的解釋,故不宜作過多的討論。
④第四題繪圖要求不要太高,但應讓學生抓住幾條關鍵控制線與有關大洲的相對位置關系,先觀察,然后動筆,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計細節,這種圖宜粗不宜細,宜簡不宜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68103.html
相關閱讀:西半球地區
水資源 教案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認識地球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