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知識目標:1、認識地球儀。了解赤道、緯線、經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明確南北半球、東西半球、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
能力目標:掌握經線、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 分析。
情感目標: 加強對比分析思維的訓練。
教學重點:1、了解赤道、緯線、經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經線緯線的特點、分布、變 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教學難點:掌握經線緯線的特點、分布、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學情分析:學生對第一節課所講的地球的形狀、大小,缺乏理性思維,同時大多數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夠,地球上的經、緯線比較抽象,學生難于理解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
教學 媒體:地球儀、地圖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組織教學:
復習提問:
總結作業情況,地球的真實形狀描述: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地軸、兩極
思考 、回答
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及時鞏固
引入新課:
地球的真實形狀由于很不規則,在日常運用時往往比較麻煩,因而人們常把它化簡成為理想化的正球體模型。我們用的地球儀就是這樣樣。
觀察 地球儀、思考
引起學生對地球儀探索的興趣
了解地球儀
展示并轉動地球儀,組織
學生討論。
認識地軸、兩極、赤道
極圈、回歸線、經線、緯
線、經度、緯度。了解低、
中、高緯度的劃分,南極
和北極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地軸是一個假象軸。
觀察地球儀,分組交流認識地球儀
掌握、理解。
讓學生通 過實際觀察認識、了解地球儀,直觀,印象深。
完成經線和緯線的表格
組織學生觀察地球儀和地圖,思考、討論,隨學生的討論逐漸顯示答案(表格見板書設計)
小組交流、討論,完成表格。
可 使學生對經線和緯線有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為以后學習地球的運動打下基礎
觀察地球儀的轉動
演示地球自轉
介紹以右手指示地球儀轉動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 下南)自西向東轉動,從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觀察教師的演示,并實際操作
通過實際操作 ,能直觀地觀察地球儀的轉動。
達標反饋
指導學生上黑板繪制經緯網,并繪出主要的經線、緯線。如: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0度經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到黑板上繪制
鞏固知識
內容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內容
小組合作總結
培養學生歸納能力
方法歸納
注意觀察,多看地球儀,認識和領會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等這些基本點及線的重要性,辨認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劃分,辨別東經和西經的區別。
板書設計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地軸是假抽象
(2)、南極S,北極N
(3)、緯線和經線
經線
緯線
定義
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形狀
半圓
圓
長度
一樣
赤道最長,南北極 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特殊線
0度經線
赤道、南北回歸線、極圈
分布規律
0度經線以東為東經,數值越來越大,0度經線以西為西經,數值越來越大并在180度東西經重合。
赤道緯度是0度,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數值逐漸增大,到南北極點為90度
半球劃分
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導入
在黑板上繪制經緯網圖,復習經緯線知識
回憶、思考
鞏固上節已學知識
師生互動1
用經緯網定位
舉例說明,經緯網可以 確定位置,它對軍事、航海、交通、以及氣象觀測等方面都有廣泛的用途。
給出經緯度,讓學生找位置;給出位置,說出經緯度。
學生思考、舉例
討論、思考、回答
認識經緯網的重要性
讓學生明白,說清南北緯、東西經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會出大錯。
完成21頁活動題
引導、啟發
交流、討論、合作
學會知識,關鍵在于會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儀
明確制作步驟,對學生進行指導
分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總結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方法歸納
運用知識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多動腦、多動手,在過程中學習地理。在地球儀的經緯網上確定方向和任何一點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板書設計
利用經緯網在地球儀上確定位置
1.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經緯線的特征和經緯度的劃分,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列表格。
緯線(圈)
經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分布
標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經緯度的表示方法[來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數量特征
2.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后讓學 生互相對答案。
經緯度數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68855.html
相關閱讀: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認識地球
水資源 教案
西半球地區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