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 知識目標
?讀圖說出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讀圖指出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名稱、位置,知道其中哪些國家屬于亞洲。
?讀圖比較各洲人口數大小和人口增長快慢。
è 能力目標
?根據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世界和亞洲的凈增人口數。
?通過閱讀材料,分析亞洲眾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的沉重壓力,搜集材料,歸納整理,撰寫以此為主題的小論文。
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通過對人口問題的分析,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
●○重點難點
亞洲人口的數量和增長;亞洲眾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準備
? 教師準備
CAI(世界大洲分布圖;亞洲范圍圖;亞洲地理分區圖;中國、印度、日本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肥力喪失、莊稼枯萎等影音素材;亞運會有關影視資料)
? 學生準備
搜集有關人口和環境的資料,試圖在這些材料中找出環境資源問題與人口問題之間的聯系。
●○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錄像,創設情景:播放經過剪輯的第十五屆亞運會入場式的影視資料,介紹亞運盛會的有關情況,并向學生介紹各國運動員的民族服裝;蛘故緛喼薷鲊髯迦嗣竦纳钫掌瑏韺胄抡n,并為下一節學習多樣的地域文化奠定基礎。
教師出示:《大洲分布圖》讓學生比較各大洲的大小,說出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洲。
教師承轉:亞洲人口與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樣的狀況呢?
師:指導學生讀圖6.13,問:這幅圖說明了什么?
生:學生七嘴八舌回答。2000年,世界人口達60.55億,亞洲約有36.8億,占世界的61%.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我們亞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洲,而且也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師:指導學生讀圖6.14,教師提示從三個方面分析:
①人口過億的國家中,按人口數從大到小依次是哪些。
②各大洲有哪些國家人口超過一億。
③亞洲人口過億的國家有哪幾個,各屬于哪一分區。
生:2003年世界人口數超過一億的國家有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墨西哥。其中北美洲二個:美國、墨西哥;南美洲一個:巴西;歐洲一個:俄羅斯;非洲一個:尼日利 亞;亞洲六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師:學生可能分析不全或不知道各國的大體方位,教師要做出必要的提示。
出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生:要求學生上臺指圖說出亞洲六國的位置及所屬分區。
中國、日本屬于東亞
印度尼西亞屬于東南亞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屬于南亞
師:亞洲人口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地區。
教師承轉:亞洲人口不僅數量多,而且增長快。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6.15,完成活動1。
生:2004年世界各大洲或地區人口數由多到少分別是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和大洋洲。2000—2005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從大到小分別是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北美、大洋洲和歐洲。
指導活動:按2000—2005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計算世界和亞洲的凈增人口數,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亞洲。
師生小結:由結果看出:亞洲不僅是人口最多的大洲,而且也是凈增人口最多的大洲。
教師承轉:亞洲這種人口特點會對資源環境造成什么影響呢?
展示材料: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莊稼枯萎等。
學生討論:閱讀材料,完成P12活動2
教師指導后出示答案:
教師引導:如何改變這種狀況?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
請大家嘗試繪制良性循環的結構圖。
學生活動:繪制圖。教師出示內容,學生找聯系。
教師指導后出示參考答案:
教師指導活動:以“亞洲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小組討論對亞洲人口發展的建議,站在全球角度,體驗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并推選代表發言。
學生活動:(略)
教師引導:請大家交流搜集的材料,課下寫出由于人口眾多對資源和環境產生巨大壓力的小論文。
學生交流所搜集的材料:(略)
課堂小結:(略)
●○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人口總數約占世界人口的61%
2、亞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東亞、南亞、東南亞
3、人口眾多對環境、資源產生的壓力
第六章 第二節 亞洲的人文環境(第2課時)
江南初中 朱文亞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了解我們的大家庭——亞洲存在著多樣的地域文化。
②使學生知道各地區文化都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風俗有密切的聯系。
③知道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理解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④了解三類產業的劃分。
è 能力目標
①利用所學的自然地理知識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并能舉一反三,初步形成人地關系的地理思維習慣。
② 能運用數據、資料分析說明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的現狀。
③能運用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構成圖結合實例說明經濟發展水平與三類產業比例的關系。
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①使學生知道各種地域文化雖存在著差異,但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無高低、優劣之分,是平等的,初步形成正確的地域文化觀。
②能正確評價中國在亞洲各國中的經濟發展水平,做到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重點難點
①亞洲多樣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差異的原因。
②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準備
? 教師準備:
CAI(亞洲各民族生活的影視片段;代表著亞洲各地的自然風景圖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在工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裝等方面的圖片;印度獨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視素材;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反映某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有關材料)
? 學生準備
搜集亞洲不同國家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情資料,并歸類整理,與同學交流。
●○ 教學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投放多媒體景觀圖:(P13圖6.17①))
問:看到了什么?
生:人、帳篷、駱駝、人穿長袍、帳篷在沙漠上、駱駝是單峰駝
教師引導:人為什么穿長袍、為什么居住帳篷、人們如何生存、此地在哪里、當地的自然環境如何?
師生分析: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民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師:分析一幅圖,要觀察人們的服飾、居住環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這些特點,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有什么聯系。
教師組織學生探究學習:將全班分成五個小組,討論P13圖6.17②-⑥幅圖所反映的當地文化狀況,選代表發言。
出示參考答案:
圖②: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圖③: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圖④: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圖⑤: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圖⑥: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生:用最短時間(30秒)完成P14活動1
師:由此可見,各地區的文化都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風俗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自然環境適宜的地方,就會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生:閱讀材料《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
師:有哪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
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地區。
師:這三個地區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處?引導學生讀圖分析三地區氣溫、降水、地形和土壤,進而說明人類文明發祥地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
生:討論后七嘴八舌回答,都位于北半球溫帶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的北部,也就是既沒有過于寒冷的地區,也沒有過于炎熱的地區;從降水來看沒有極度干旱的沙漠地區,也沒有極度濕潤的雨林地區;從地形來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
師:這一切都是巧合嗎?說明了什么?
生:不是,說明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材料: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所搜集的亞洲不同國家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情資料。教師引導學生看待不同文化的共存問題:每種文化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都有其特點和存在價值。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實現同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基礎,也是新時期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速對外開放的要求。
師:播放印度建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印度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獨立前經濟貧困,工業落后,基礎薄弱,這樣就給建國后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困難。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師生小結:歷史條件。
師:播放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視素材: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尤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師生小結:社會條件。
師: 教師播放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
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國家,工農業生產不發達,卻成為亞洲較富裕的國家,為什么?
生:因為那里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它成為較富裕的國家。
教師提問: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師生小結:自然條件。
師: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條件影響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并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境來確定經濟發展戰略。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亞洲,少數國家是發達國家,如日本;大部分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也很大。
師:組織學生探究學習,完成P15活動1。
生:討論后回答(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國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國、越南、尼泊爾。(2)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尼泊爾的147倍。(3)亞洲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較大。較高的發達國家很少,如日本;發展中國家中,差異也很大,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新加坡為20690美元,尼泊爾為23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90倍。(4)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師: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差距,經濟發展還有困難。我們既不可因成績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還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們應立足現實、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縮短差距。作為中學生,我們肩負著昌盛祖國的重任,一定要練就建設祖國的本領,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下面請大家閱讀教材《三類產業的劃分》。
生:閱讀材料:P16《三類產業的劃分》
師:以日本為例,教給學生如何讀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構成圖
生:完成P16活動2
教師出示:2003年亞洲五國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構成(%)
國家第 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
日本1.330.468.3
韓國43462
泰國222850
印度9.844.046.2
緬甸57.29.733.1
師:觀察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三類產業比例之間的關系怎樣?
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小結: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多數第一產業的比重很小,第三產業的比重最大。目前,中國也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進第二產業、重視第一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努力發展經濟。同學們,加油吧!我們有理由相信,有你們的努力,明天的中國一定會更加美好!
教師組織學生對第二節人文環境進行總結:(略)
●○ 板書設計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文化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風俗的關系
2、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三、經濟發展差異
歷史條件
1、影響經濟發展的條件 社會條件
自然條件
2、亞洲各國經濟發展差異
3、三類產業的劃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3996.html
相關閱讀:認識地球
西半球地區
水資源 教案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