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地理》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第四節《世界的氣候》的最后一個內容《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學生學完第三章《天氣與氣候》的基礎上體現“氣候與人類的關系” 的認知點,是本章的知識、能力、情感的一個小結,是密切聯系生活,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內容,是體現新課程標準重要理念的關鍵部分。我把《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鄉土地理》結合起來教學,力求以實例活動改變說教的方式,以學生活動為主,全面地深化學生對“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認識。我在氣候災害教學中著重以鄉土氣候災害為實例,引導學生討論防災、減災措施及存在的問題。
設計思想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本課題要求是:“舉出日常生活中和實例,說出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痹凇多l土地理》課程標準中的要求是:“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北菊n題主要學習自然災害中的氣候(天氣)災害。結合自身特點和學校實際教學條件,把《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與《鄉土地理》課程標準中對氣候災害的要求結合起來教學,以鄉土氣候為實例開展教學,體現了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智力開發是多元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只有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效益才是最高的。本課教學過程中擬實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本堂課突出以下學習方法的的實踐:
1.小組合作學習:以秧田式座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選出小組長,負責組織討論、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主動發表觀點,積極協作完成學習任務。
2.查閱資料法:通過報刊、圖書、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查閱氣候與人類的關系的資料,培養學生多渠道學習的方式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實驗法:利用學校氣象園觀測家鄉的氣溫、降水、風等氣象要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做好以下準備:
1.布置學生廣泛利用圖書、報刊、媒體、網絡等收集資料、信息;
2.組織學生利用學校氣象園對氣溫、降水、風等氣象三要素的觀測記錄資料;
3.學生開展鄉土氣候調查,收集和處理信息;
4.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對課程標準、教材內容的認識和與學校、學生的實際整合,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生舉例說明氣候影響人類生活、生產;
2.舉例說明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
3.正確地理解人類與氣候的相互關系,形成地域觀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學生積極參與預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勇于表述自己的觀點;
2.主動地按要求開展鄉土氣候的調查活動;
3.能運用書報、網絡、媒體等多種信息工具收集、處理信息;
4.初步學會“氣候與人類”為專題的探究式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
2.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積極合作,勇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協作精神,開發潛能與發展個性;
3.正確理解氣候與人類的相互關系,培養災害意識,促進正確的地域觀、環境觀、價值觀的形成。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舉例說明氣候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難點: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問題。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學生看 “氣候與人類”聲像視頻。
老師解說:氣候正常,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幸福;氣候異常,寒潮襲擊,臺風肆虐,暴雨驟降,洪水淹沒家園,人民困苦。同學們,你們認為氣候與人類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學情預設]:學生在這個環節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聽,不對的觀點要糾正,注意處理和應對各種偶發性問題等。
[設計意圖]:根據循序漸進原則和直觀性原則,學生自學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上,我運用制作的課件“氣候與人類”聲像視頻,讓學生直觀認識“氣候正常,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幸福;氣候異常,寒潮襲擊,臺風勢虐,暴雨驟降,洪水淹沒家園,人民困苦。”的聲像中進入真切的情景感受,形成對氣候與人類的直觀認識。在引入新課中,突出“情景感受”。
二、講授新課:
1.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二位學生出場表演冬季與夏季的穿著,并說明原因。
學生、老師以掌聲對表演者進行鼓勵。
教師說明,這是同一地區不同季節氣候對人類穿著的影響;
三位學生出場表演并說明寒帶、溫帶、熱帶的穿著,并說明原因。
學生、老師以掌聲對表演者進行鼓勵。
老師小結:這說明不同地區的氣候對人類活動影響。
學生閱讀活動(一)“冬季,北京人與大白菜”的材料。
教師提問:這說明氣候與人類哪方面的關系?同時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小組討論,其他學生不斷思考、補充,得出完整的答案。
[學情預設]在“氣候對生活的影響”學習中,結合調查收集的資料,學生談氣候對人類的影響,學生討論并表述自己的觀點,說明不同的地區對人類活動影響差異,培養地域觀念。由學生小組討論,推選代表表述觀點,其他學生不斷思考、補充,得出完整的答案。學生可能出現各式各樣的看法,教師要注意聽,不對的觀點要糾正,注意處理和應對各種偶發性問題等。
[設計意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授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北咎谜n老師只是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讓學生在“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主體活動突出教學重點,改變學習方式,獲取知識與能力,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2.氣候對人類生產的影響
學生舉例說明氣候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南方水稻,北方小麥等)。
活動(二)中,討論小明和小強能否實現移栽問題,引導學生討論“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老師進而引導:同學們,氣候對其它方面有影響嗎?
學生舉手表述自己的觀點 (4位學生發言),說明氣候對工業生產、對交通、對旅游等方面的影響。
同學們,氣候對人類的影響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下面我們看洪澇、干旱的錄相。
3.氣候災害
同學們,氣候異常一定會有害嗎?請圍繞這個問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請同學們不要急于討論,先獨立思考問題,再小組成員輪流發表觀點,進行小組討論,求同存異,得出小組較為統一的答案,最后小組推選代表發言,各組不斷補充,得出完整的答案。
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老師下到各組去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并觀察學習效果。
學生代表小組發言。
老師組織學生再討論。
最后,教師總結讓學生認識到災害是相對人類的危害而言的。
老師組織學生討論晉江主要的氣象災害,并舉例說明防災措施和存在問題。
老師投影表格,邊講,邊填表?偨Y晉江氣象災害,突破難點。
教師引導:前面學習了氣候對人類的影響,那么人類對氣候有影響嗎?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思考,舉例說明。
4.人類對氣候的影響
根據問題,學生討論活動(四),“氣候變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人類對氣候的影響。
學生分組表述觀點。
學生用收集的“酸雨、臭氧空洞、溫室效應”等例子證明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教師歸納人類對氣候的影響,深化學生對氣候與人類關系的正確認識。
[知識鏈接] 人類對氣候的影響
現在由于人類活動影響了下墊面的面貌,改變了下墊面的粗糙度、反射率和水熱平衡等方面,從而引起局部地區氣候的變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其影響的廣度和深度日益增加,人類活動的影響就日益重要。
人類的各種各樣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增加了全球大氣的污染,影響了地球大氣對太陽輻射能的反射和散射作用,減弱了入射的太陽輻射數量,從而導致氣溫的降低。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業交通和生活上各種燃料的燃燒,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增加,據計算,從1860-1970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約增加了10%。二氧化碳能透過太陽的短波輻射,強烈地吸收地面的長波輻射,所以,它對地面起著保溫作用。大氣的“溫室效應”的強弱與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密切的關系。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溫室效應”的作用也增強,低層大氣-對流層的溫度將升高。到2009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將達400ppm。據此計算,全球大氣的平均溫度將升高近l℃,到2040年,將升高約2℃。
隨著工業的發展,大量的廢油排入海洋,形成一層薄薄的油膜散布在海洋上。這層油膜能抑制海面的蒸發,阻礙潛熱的釋放,引起海水溫度和海面氣溫的升高,加劇氣溫的日、年變化。同時,由于蒸發作用減弱,海面上的空氣變得干燥,減弱了海洋對氣候的調節作用,使海面上出現類似于沙漠的氣候。因而,有人將這種影響稱為“海洋沙漠化效應”。
總之,人為因子對氣候的影響是復雜的。但其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三條途徑進行的:一是改變下墊面的性質;二是改變大氣中的某些成份(二氧化碳和塵埃);三是人為地釋放熱量。這些影響的效果又互相不同,有的增暖,有的冷卻,有的增濕,有的變干。而這些影響又是疊加在自然原因之上一起對氣候產生影響,且各個因子之間又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因此,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過程更加復雜化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們目前還不能了解人為影響所可能產生的凈效果。故為了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和進行氣候預測,弄清人為因子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課堂小結:
教師點擊“中國氣象在線”網站,以網站的《人與氣候》實例小結“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表揚上網學習的學生;展示學生的地理小報,進行表揚;鼓勵學生去享受下一節課,引發高漲的學習情緒,掀起本堂課的高潮,讓學生在表揚、鼓勵、掌聲中結束新課。
四、作業布置:
舉例說明氣候與人類的關系。(學生根據興趣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完成)
1.小作文100-200字;
2.繪圖(漫畫、圖畫等);
3.小制作(剪貼、手工、動畫等)
板書設計:
氣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
1.氣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氣候對人類生產的影響
3.氣候災害
4.人類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反思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為課題,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會生“興”,興之所至,學風自成。本堂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突出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學習”,課程改革的六大目標之一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堂課是我校課程改革“學生學習方式改變”課題的實驗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載體,以學生主體活動為突破口,逐步引導多渠道學習,形成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
2、體現激勵教育的原則。教育的真諦在于肯定中培養有創造力的人。在教學中不斷肯定、鼓勵、表揚學生,讓學生在激勵中不斷進步,不斷成功,健康的發展。
3、現代技術教育與鄉土地理有機結合。教學中制作課件,把網絡引入課堂,以學生親近熟悉,有感性認識的鄉土地理為實例,在課堂中滲透鄉土地理教學,認識鄉土氣候,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情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yi/77411.html
相關閱讀:西半球地區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水資源 教案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教學設計
認識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