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呢?
(2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
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3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
°,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谷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4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于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5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
。
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
到1750
十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
到1930
十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
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
(6)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
(7)
物候學是關系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
1.
選文說明的主要內容是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哪些因素。
2.
第(3
)節中的粗體字“凡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凡是”指某一范圍內的一切,在文中表明所有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寒冷,沒有例外,準確表達了經度對物候的影響。
3.
第(5
)節中的劃線句“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后者”指的是1921到1930
十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
4.
選文(2
)(3
)(4
)指出,在研究物候現象來臨的決定因素時要注意哪些特殊情況?
緯度: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
經度:近海與沿海的區別
高下:秋冬之交的逆溫層
5.
請運用文中的物候知識來解釋下面這首詩中描寫的自然現象,“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胡:古代對我國西北地區的民族的統稱。)
西北地區八月就下雪,說明物候與緯度高下有關,緯度越高,氣溫越低。
6
.本文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實際指什么?這樣的題目是否不夠明確?
指的是“物候現象”。
否,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該題目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說明了物候現象對農事安排、人類生活的重要意義。題目將大自然擬人化,生動有趣,吸引讀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57377.html
相關閱讀:關于進行課外閱讀積累的建議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八大熱點
中考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
歸納文章要點四法
記敘文閱讀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