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主”統一的七步教學法
在初中的教學和教研中,如何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為適應新的教育要求,我們分析了以前初中教學的現狀,從課堂結構的改革出發,通過近來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兩主“統一的七步教學法。
1、
初中教學的現狀
廣大教師為提高初中教學質量進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通過改革試
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初中教學質量仍遠不盡人意。通過調查發現,初中教學中還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
教法單一,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重視不夠。
“注入式”、“滿堂灌”還較為流行。教學過程擺不掉“老師講、學生
聽;老師考、學生背”的教學模式。“三多三少”的現象較為普遍,即老師講得多,學生活動、思考少;習題計算多、動手操作少、應用研究少;課外作業多,課內練習少。使學生對生動有趣的科學的學習感到畏難、枯燥、學習被動,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充分發揮。
第二、
教學目標不甚明確。
大綱中用“了解”、“知道”、“掌握”等對教學內容提出要求,但怎樣
才算理解,怎樣才算掌握,各個知識點要求到哪個層次,教師講到什么程度,不少教師不甚明確。至于學生對學習目標更是所知甚微,這勢必造成教學上的“撒大網”、“題海戰”,加重了學生負擔,降低了教學效率。
第三、
懷疑學生學習潛力、忽視能力培養,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
較多的教師認為:初中學生不會看書,無法自學。于是,講取代了教
學活動,“題海戰”取代了能力培養。造成學習方法上的死記硬背,機械重復,學生自學能力得不到培養,學習能力自然低下。
以上問題在課堂結構上表現為:授課的組成部分單一,老師一講到底,不利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求知欲,更不利于能力的培養。
2、
課堂結構改革
要大面積提高初中教學質量,必須克服上述弊端,改革課堂結構中的
不合理部分。課堂結構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規定和約束著教法和學法,它的合理與否極大地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合理的課堂結構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相統一的教學思想。學生的主體作用應表現在:積極主動地閱讀思考,觀察或操作實驗,認真聽講、自覺接受預定的訓練。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表現在:制定教學目標,靈活地應用教材,根據大綱,設計教案,控制課堂進程,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進行創造性教學。如講解教材重點、難點、介紹學習方法、矯正學生錯誤,進行教學評價等,教師還要創造條件,改變教學環境,盡可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前提下,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依據“看是講和練的基礎,練是看的鞏固和深化,講是看練的補充和提高”的原則,課堂結構一般由下列幾部分組成:
⑴教師激趣,引入新課;⑵學生閱讀課文、觀察或操作實驗;⑶初檢矯正;⑷教師精講重點、難點、易混、易錯內容;⑸形成性練習與矯正;⑹教師總結、公布教學目標;⑺達標練習與矯正。這種課堂結構的學習模式如下圖。
目標
觀察
實驗
聽講
加工
反饋
矯正
信息輸入
信息處理
信息輸出
S
O
R
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制訂教學目標,學習水平按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使教學目標明確、具體,使學生明確要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通過有趣的故事等激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觀察,從而獲得知識信息并對此進行思維加工和信息貯存。再通過檢測,反饋矯正,使學生排除錯誤和干擾信息,并根據輸出信息和教學目標,判斷大多數學生是否達標。達標后進入下一課時。
檢測分初檢、形成性檢測、達標檢測三種,其中初檢是對學生在讀課本或實驗后進行的初步檢測,目的在檢查學生是否基本掌握了本節教師的基本內容,檢查學生對本節知識是否正確理解,以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簡單應用,例題、習題的變型題,易錯、易混的判斷、選擇題為主。達標檢測題的目的在于檢查大多數學生所學知識是否達到目標要求。三種檢測應有明顯不同的層次和要求,以使學生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追求知識的興趣。檢測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討論、板演、搶答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同的課,課的組成部分可以作適當的調整。
3、
學習模式的理論依據
⑴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
人對刺激(S
)的反應(R
)不是直接的、反
應與刺激也不成比例,而是要經過以人的意識為中介體(O
)的一連串心理轉換活動,對于一定的刺激的反應如何,主要看刺激作用在什么樣的個體因素,即中介體上,這即是所謂的S
—O
—R
理論。S
—O
—R
理論的認識過程是由信息輸入,信息處理和存貯,信息輸出和信息反饋等,構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統。它告訴我們:刺激要通過學習者的內因作用,學習者的反應又要通過反饋對刺激的性質、強弱進行調整和控制。上述學習模式是現代認識心理學的學習模式在初中教學中的體現。
⑵美國掌握學習教學的倡導者B.S
布盧姆認為:造成兒童學習差異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遺傳和智力,而在于家庭與學校的環境條件。
只要提供適當的條件,世界上任何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在所有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團體教育為基礎,輔之以經常、及時的反饋,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個別幫助及所需額外學習時間,大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所要求的教學目的。上述模式中教學目標的制訂,通過初檢、形成性檢測、達標檢測、強化反饋矯正機制等都是根據布盧姆掌握學習理論基本思想而制定的。
⑶任何知識的學習過程都包含著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其中一類是關于認識過程本身的—非智力因素。
人的心理系統可視為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這兩個協同作用的子系統所組成。智力因素組成的系統稱為操作系統,在學習中,主要承擔對各種知識信息的加工處理,對學習任務起著執行者,操作者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所組成的系統稱動力系統,這個系統在人的創造、學習活動中以動機要素為核心,調節著活動的進行,起著動力、定向、激勵、統計維護、調節的作用。這兩個子統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如果沒有操作系統,教學便無法進行;如果沒有動力系統,教學活動既不能發生,也不能持續。只有二者協調發展,才能使學習活動正常進行。對學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正是上述模式的要求。
⑷根據“三論”的一般原理,教學系統作繭自縛為一個信息系統,只有通過反饋,才能實現控制,系統只有實現“開放”,才能實現有序,系統的整體功能由各部分功能和各部分相互聯系所形成的結構功能決定。
在上述模式的各種檢測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口答、板演、教師矯正等多種形式,實現系統的開放,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能夠形成多層次渠道的信息交流,并及時得到反饋,在教學的具體實施中,不強求“一刀切”,而是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使教學過程中的各部分有機地組合,發揮其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作用。
課堂結構的改革,克服了傳統的單純傳授知識、學生學習被動的缺點,較好地處理了教與學、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基礎與能力的關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提高教學質量,的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創造良好的外界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內在潛力,促進學生發展。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425071.html
相關閱讀:歸納文章要點四法
記敘文閱讀步驟
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八大熱點
關于進行課外閱讀積累的建議
中考說明文閱讀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