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等式”是一個記憶公式:“題目=答案”。我們只需將需要要記憶的知識材料套入公式,就可以輕松完成記憶全過程。
“邏輯等式”和傳統記憶術不同,主要表現為:
它用的聯想線路最短,沒有繁瑣的轉化過程。聯想過程自然合理符合大腦思維習慣,記憶時間長久,回憶過程輕松自如。記憶過程不需造句、不需要圖像參與、不需要夸張成分、不需要諧音,偏重于學科知識內容的記憶,不適用于無規則數字或者撲克牌記憶表演。它是專門用于考試復習、各行各業知識學習的強效記憶方法。“邏輯等式”主要有三大理論,它們是“思維習慣”、“鐵三角”關系、“交集法”。
“心象術”主要用于回憶和復習,起到顯示器的作用。通過系統的訓練,讓大家想像出來的畫面越來越清晰,心象控制越來越純熟,直到可以隨心所欲的想像出清晰具體的文字、數字、字母、公式等符號圖案,將本來應該寫到紙張上的文字,直接在我們的腦海里面想象出來,讓內心想法直接以心象形式表示出來,大大提高復習和回憶的效率。
傳統記憶術不能學以致用,不能運用到實際中的知識學習,就沒辦法普及開來,只能一直停留在無規則數字、無意義的撲克牌當中充當表演的工具。目前許多傳統記憶術推廣者認為記憶術發展突破口在于“單詞記憶”,這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想法,傳統記憶術本身就是短期記憶術,還是一種從答案回憶到題目異常困難的記憶術,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勞。只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記憶術核心的運行方式,創作出一種新的,容易操作且屬于長期記憶效果的方法,才是目前我們最迫切需要的。
“邏輯等式”自成體系,利用的是每個人的分析歸納能力、思維慣性、自然現象、自然事物、作為記憶的原動力,分析歸納能力是每個人本身具有的,大家都可以學好“邏輯等式”,“心象術”也是如此。(P5)
2、式子
從記憶材料歸納簡化出來的中心思想叫做“題目”,從各個角度對中心思想進行解釋說明的內容叫做“答案”,題目和答案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唯一的,這個對應關系,可以用符號“——”表示,書面上可以寫成“題目——答案”,這個模式就稱為“式子”。
答案是從不同角度對題目進行解釋說明的,因此答案可以按解釋角度不同而劃分成幾個獨立的小塊,可以用“1、2、3、4、5……”將答案小塊標記出來,可以用“+”將它們連接起來,如果答案小塊之間有因果關系、時間順序、衍生、發展關系,我們還可以用“→”代替“+”。所以“式子”的表達形式還可以寫成“題目——1答案+2答案+3答案+……”和“題目——1答案→2答案→3 答案→……”。
舉例如下:
步驟 | 步驟說明 | 式子演變情況 |
整理前 | 確定需要記憶的材料 | 產品差別化是指由于同一產業內部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在質量、款式、性能、銷售服務、信息提供和消費偏好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導致的產品間不完全替代的狀況。 |
第一步、確定“題目”和“答案”內容 | 歸納出記憶材料的中心思想做為題目,對中心思想進行描述的具體內容做為答案 | 題目:產品差別化 答案:由于同一產業內部不同企業生產的同類產品在質量、款式、性能、銷售服務、信息提供和消費偏好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所導致的產品間不完全替代的狀況。 |
第二步、建立式子 | 按答案解釋題目的不同角度,將答案劃分成幾個獨立的小塊,將小各個塊標記好數字后用“+”連接起來 | 產品差別化——1同類產品不同的制造商(產品差別化的起因:產品制造商不同)+2 產品的質量、款式、性能、銷售服務、信息提供和消費偏好等方面的差異(因為制造商不同造成:產品、服務、信息、消費偏好不同,消費偏好也是因為產品不同,提供了可以選擇產品的機會,進而影響到消費者的喜好)+3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最后造成的結果) |
第三步、找出內部關系,簡化式子 | 分析歸納出題目和答案之間的關系(看是否有因果、發展、衍生、空間、時間、對立、相反、類似、相交等關系)將式子進一步濃縮簡化,便于直接看出記憶材料的內部關系 | 產品差別化——1+2+3,1、2、3有時間發展關系,并且有因果關系,所以也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產品差別化——1→2→3,其中1、2、3結合起來就是答案部分 產品差別化——1同類產品不同的制作商(產品差別化的起因)→2產品的質量、款式、性能、銷售服務、信息提供和消費偏好等方面的差異(制造商不同造成一系列的不同) →3產品間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最后造成的結果)。 再次簡化得出: 產品差別化——1起因(制作商不同)→2經過(造成影響:產品、服務、信息、消費偏好不同)→3結果(產品間不能完全替代) 題目“產品差別化”是記憶材料的中心思想,答案“1起因→2經過→3結果”是對“產品差別化”的詳細解釋說明。 |
(P6~8)
3、式子的作用
式子簡化了記憶材料,歸納出記憶材料的內部關系。
只有對記憶材料整體上的整體上的理解、分析、歸納,才能得出“式子”。“式子”可以代替記憶材料的整體含義和材料內部關系,這和傳統記憶術用的“關鍵字”有很大的區別,因為“關鍵字”不是針對整個記憶材料歸納得到的,“關鍵字”不能代表整個記憶材料的含義和材料內部關系,不能表示題目和答案的唯一關系。另外“式子”的歸納和解釋都是按記憶材料的“描述角度”劃分而展開的,傳統記憶術的 “關鍵字”歸納和解釋并沒有按記憶材料的“描述角度”進行劃分。請學習“式子”時,朋友們要特別注意,不要誤以為“關鍵字”的串聯就是“式子”。(P9)
4、邏輯等式
每個人進行思維活動的時候,都會下意識按自己對事物的已有認識進行思考的。我們將大腦喜歡按照已有的認識進行思考的特性稱為大腦的“思維習慣”,也可以叫做“思維慣性”
邏輯關系:當題目和答案之間的對應關系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的時候,就稱這樣的對應關系為邏輯關系。
邏輯等式:當式子題目與答案的對應關系符合我們思維習慣時,我們就稱這樣的式子為“邏輯等式”。為了能與式子區別開來,我們用“==”代表題目和答案的邏輯關系,并且將邏輯等式用“題目==答案”書面形式表示。(P10)
5、式子轉化為邏輯等式的方法——交集法
下面是“交集法”的原理說明,請結合圖形理解
1、題目的含義用一個圓表示,答案的含義用一個圓表示,如下
2、下圖,題目和答案相加,我們用陰影線畫出相交部分,得出一個既具有題目含義,同時又具有答案含義的相交部分,這相交的部分我們稱它為題目和答案的“交集”,交集是題目和答案的相同部分,是題目和答案含義的相通的區域范圍。“交集”同時具有題目和答案的特點,起到自然鏈接題目和答案的作用。
我們將符合交集特點的事物稱為“交集事物”,交集事物同時具備題目和答案的主要含義,是題目和答案自然連接的樞紐。我們就是利用交集事物讓式子符合邏輯關系進而轉化成為邏輯等式的。交集事物雖然很多,但是我們只需找出一個自己認為比較自然合理的就足夠了。
舉例如下:
五大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深圳、海南
第一步、確定“題目”和“答案”內容
題目:五大經濟特區
答案:珠海、汕頭、廈門、深圳、海南
第二步、建立式子
按說明的角度歸納答案,簡化出式子
中國五大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深圳+海南
分析答案得出珠海和海南都是從“!钡慕嵌冗M行說明的,汕頭和深圳都是從“山”的角度進行說明,“圳”的“川”可以指代山川之意。廈門從“門”的角度進行說明。式子簡化為中國五大經濟特區——山+海+門。
到了這步式子已經歸納出來了,但是式子的題目和答案之間似乎沒有什么明顯的邏輯關系,這個式子還不是邏輯等式,應該怎么讓式子的對應關系符合邏輯呢?
第三步、式子轉化成邏輯等式
找出題目和答案之間的邏輯關系,沒有明顯邏輯關系的式子,用“交集法”人工建立邏輯關系。
答案部分使用交集法很容易得出具有“山”和“!钡奶攸c的事物是“沿海陸地”,“門”就是“沿海陸地”上的房門口,每一門說明一個家庭代表居住的人,所以“山+海+門”用交集法得出的交集事物是“沿海的地方及在此居住的人”
題目的意思是中國前五個經濟特區,答案意思是“沿海的地方及在此居住的人”
五個經濟特區都是沿海的,并且經濟特區本來就是由“區域”+“區域上生活的人”構成的。
題目的意思和答案的意思對應互為解釋,得出邏輯等式:
中國五大經濟特區==區域(沿海陸地)+人(居住的人)也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示中國五大經濟特區==區域(山+海)+人(門)。
題目和答案對應關系符合邏輯關系,式子成功轉化為邏輯等式。
第四步、細節內容記憶
山——汕頭+深圳!楹+海南門——廈門
大部分人通過理解就能準確的記憶上面的細節內容。如感覺細節記憶印象不深刻的朋友,可以將“山”、“!薄伴T”做為題目,“汕頭+深圳”、“珠海+海南”、“廈門”做為答案,再次使用“交集法”將它們轉化成為邏輯等式,就不會出現細節記憶不清楚、印象不深刻等問題。
第五步、檢驗記憶效果
看見題目回憶答案:五大經濟特區=?
嘗試回憶等式,然后通過等式回憶式子,再通過式子回憶出具體內容。我們用的是理解方式記憶,也不需要考慮圖像和造句子,回憶過程比較快。又因為回憶思路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回憶過程具有思維慣性,所以會有自動浮現出答案的效果。
……
每個人對事物的認識不一樣,所以建立邏輯等式找交集事物的時候會有些大同小異或者完全不同的理解,這個時候你自己認為合理的別人不一定認為合理,別人認為自然的,你也不一定接受,邏輯等式建立是否有效,全看建立的“邏輯等式”是否符合你自己本人的思維習慣,只要你自己能輕松自然的看見題目(答案)回憶出答案(題目),就可以了。當然如果你感覺別人建立的“邏輯等式”、“交集事物”比你的更加好用,更加高明,你也是可以直接借用他人的思路進行記憶和回憶的,多和別人討論記憶思路,對自己的分析歸納能力提升大有好處。(P12~13)
6、交集法的作用
“交集法”將題目和答案的對應關系轉成自然規律、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利用自然規律、自然事物、自然現象進行記憶。
“交集法”將題目和答案按符合我們思維習慣的方式焊接到一起,讓題目和答案融合成一個整體,進而做到題目就是答案,答案就是題目,看見題目的時候其實就是看見了答案,看見答案的時候其實就是看見了題目。
……它們將多余的諧音法、夸張奇特、圖像法、造句法全都去除,它們代表著記憶術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從此以后記憶術可以運用到各科知識的學習記憶上來,改變了傳統記憶術——“屠龍之術”,中看不中用的尷尬局面,同時也解決了“思維導圖”不能記憶細節的致命缺陷。(P16)
7、傳統記憶術與邏輯等式的對比
區別點 | 傳統記憶術 | 邏輯等式 | 效果對比說明 |
1、簡化記憶材料方式不同 | 選取關鍵字 | 歸納式子 | “關鍵字”不能表示記憶材料整體含義和材料內部關系 “式子”能表示記憶材料整體含義和材料內部關系 |
2、記憶形式和對應關系不同 | 句子作為連接,利用圖像進行記憶,題目和答案之間沒有唯一對應關系 | 交集事物作為銜接,用自然規律、事物、現象進行記憶。題目和答案對應關系唯一 | 造句子的方法不能建立起題目和答案之間的唯一對應關系,題目不能歸納出答案,答案也不能說明解釋題目,圖像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 而邏輯等式的交集事物可以建立題目和答案的唯一對應關系,讓題目和答案互為解釋,相互說明。 |
3、記憶方向和回憶速度不同 | 左→右,單向,回憶速度慢 | 左↔右,雙向,回憶速度快 | 傳統記憶術從右到左回憶時比較困難,因為句子不能倒過來念,交集事物沒有方向上的限制。邏輯等式回憶的速度比傳統記憶術快,因為回憶交集事物用的時間遠比回憶句子用的時間要少。 |
4、記憶聯想性質不同 | 追求夸張荒謬 | 追求自然合理、符合思維習慣 | 傳統記憶術越是夸張荒謬,越不能持久、越不穩定,曇花一現。自然規律、事物、現象是天長地久,我們本來就認識的,何須記憶?符合思維習慣的聯想,會議時會有自動回憶效果。 |
分析歸納能力參與情況不同 | 造句子、想象圖像需要分析歸納能力較少 | 式子建立和交集事物的確定都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 | 傳統記憶術中分析歸納能力的參與較少,不能有效地挖掘記憶材料內部關系,不能建立自然合理的內部關系。 邏輯等式歸納提煉式子、式子轉化成邏輯等式的時候都需要分析歸納,這樣才能理解記憶材料含義,找出記憶材料的內部關系。 |
記憶事物增加情況對比 | 增加了題目和答案之外的事物 | 沒有增加多余事物 | 傳統記憶術為了能讓句子說得過去,所以就加入了記憶材料本身沒有的事物,這無疑是加大了記憶難度,而邏輯等式的交際事物不是增加得來的,剛好相反它是壓縮題目和答案得來,簡潔干脆。 |
(P20)
8、傳統記憶術難用于實際知識學習的主要原因
1、用有限的樁去記憶無限的知識不實際,樁的效果和電腦緩存一樣暫時存儲、覆蓋性強。
這個是非常明顯的道理,但是許多人卻喜歡視而不見,避而不談,在他們的口中這些有限的樁似乎是萬能的,可以重復使用幾十次甚至幾百次地記憶不同的知識材料。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對于這類沉迷于傳統記憶術的朋友,我們只有用實際中的事例才能說服他們。
2、傳統記憶術提取關鍵字的局限性。
傳統記憶術用到的關鍵字,并不能表示記憶材料本身含義,關鍵字不能揭示材料的內部關系,不能牢牢的把握記憶材料,關鍵字串聯造句的方法也不能有效記憶關鍵詞。
3、造句模式過于落后,已經跟不上時代需要
造句子會增加多余的記憶事物,增加記憶量,將這些多余的事物轉化成為圖像更加浪費精力。多數人回憶句子時候先會回憶出句子的聲音,進而才能將句子回憶出來,且回憶句子的速度是非常緩慢的。句子不能倒過來念,造成從右邊回憶到左邊異常困難,朋友們可以隨便拿《三三速記》、《許永全英語趣味形象速記法》、《單詞不用記》等傳統記憶術記憶單詞的書籍記憶看看,體驗從“單詞含義”回憶出“單詞形狀”,或者去體驗下傳統記憶術的聯想的逆向回憶過程,自己親身體驗一次比說什么都強。
4、夸張荒謬的聯想,轉化繁瑣的圖像讓句子雪上加霜
符合自然規律的認識是不需要記憶的,符合思維習慣的想法可以自動回憶,這就是長期記憶的訣竅所在。
而夸張的聯想不符合自然規律,不符合我們的認識,不符合個人思維習慣,記憶效果就不能維持長久。圖像轉化步驟繁瑣,畫蛇添足,進一步增加了“傳統記憶術”的回憶難度。
5、諧音法使用規則不合理
傳統記憶術中沒有明確規定“諧音法”轉化規則,如記憶單詞的時,中文拼音和英文讀音混用,如i、ai不分,e、y、yi 不分c、xi不分等。單詞記憶中轉化不精確,如ab 轉化為“阿婆”但是“阿婆”還原的時候可以有“ab”和“apo”兩種形式!爸C音法”轉化不精確造成回憶混亂。
另外,諧音法造成轉化步驟不協調,增加回憶步驟和回憶難度。諧音法不是不能用,但需要制定一個規范、合理的轉化規則。
6、傳統記憶術不求理解的記憶知識,不能滿足實際學習需要。
傳統記憶術不求理解的記憶知識,造成我們不能對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當今考試試卷題目,越來越靈活、多變,如果知識不能做到融會貫通是很難取得好成績的,傳統記憶術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考試和各行各業的學習需要了。(P21)
9、邏輯等式與思維導圖的關聯
邏輯等式和思維導圖都追求理解,追求對記憶材料的內部關系的歸納,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思維導圖偏向整體,邏輯等式偏向細節,思維導圖偏重于知識總體框架的網狀關系和層次關系的記憶,邏輯等式偏重于知識點細節記憶。思維導圖是一個是網狀,而邏輯等式是一條線。如果是起房子的話, 思維導圖就是城市建設規劃圖,邏輯等式則是具體的一棟樓房設計圖。思維導圖和邏輯等式兩者可以結合使用。(P22)
10、不使用諧音法的理由
“諧音法”并不是不可以使用,轉化時我們要保證能轉化到細節,回憶不能產生異議,簡單的說就是通過制定規則讓諧音回憶時候能自然還原,回憶時候不會產生多個意思的選擇問題。不過就算諧音法用的再好,也只是層次偏低的轉化方式,因為“諧音”必須經過聲音這道轉化工序,如果條件好的朋友建議拋棄“諧音法”另外找其他方法,本人記憶時候不使用“諧音法”而用將文字、數字、符號圖形的形狀特征直接去解釋它們的含義的,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摸索摸索這樣的轉化方法,直接有效,絕不浪費半點精力。(P22)
11、心象的內容
清晰度
清晰度是心象的核心內容之一,心象清晰度直接影響到想像畫面的質量,進而影響心象實際運用效果。
“清晰度”按低到高又可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清晰階段(入門)
當我們可以在腦海里清晰想像出大山、河流、建筑物、人等熟悉事物的輪廓和樣子時“心象”就算入門了。
這個階段是學習“心象術”的門檻,“清晰”就是門檻。一旦進入心象第一階段,今后的心象水平就容易提升。幫助大部分人跨入門檻是“心象術”的主要任務之一。
第二階段超清晰階段
在第一階段想像出來的畫面上再次強化效果,讓那些心象畫面達到超清晰程度,想像出來的事物清晰程度接近電視畫面效果,到了這個階段的心象階段,就會給人有“看見”的錯覺感受,因為想象的畫面過于清晰,所以想像出的圖像感覺就在眼前。這就是有些人常說的“看見”的由來,就好像你在一步一步地走近一樣事物,那樣事物在你眼睛中就會越來越清晰,如果你心象清晰度不夠高的時候,“看見”的感覺就沒那么明顯。
第三階段清晰文字階段
這階段想像出來的事物清晰程度不變,同時能想象出的事物轉為更加細小的數字、文字、公式、字母單詞等圖像,當你能清晰想像出數字、文字、單詞等細小的符號時,就說明你的心象清晰度進入了“清晰文字階段”,到了這個階段就可以實際運用心象了,可以和“邏輯等式”、“思維導圖”等方法結合。
清晰度和質感、顏色、光效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清晰度是質感、顏色、光效形成的基礎,只有能想像出清晰事物、場景的輪廓之后,才能想象出事物和場景的質感、顏色、光效等效果。清晰度達到一定程度時,事物和場景的質感、顏色、光效等效果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
控制力
心象控制力定義:控制心象按照個人想法進行變化的能力。
心象控制力有兩個具體表現形式:
心象出現及變化的速度、心象穩定程度
關系大概可以這樣表示,心象控制力=心象出現及變化的速度+心象穩定程度
每個人對想像心象畫面的速度還有心象變化的速度都不大相同,速度越快的對實際運用幫助越大,同時想像一樣事物,有的人瞬間就可以想到,但是有的人卻需要多出幾倍的時間才能完成想像過程,這區別就是心象控制速度不同造成的。
心象穩定程度,就是想像出來的畫面是否穩定,是否接近我們的需要。
心象穩定程度不高的人,想像出來的心象畫面不穩定,經常處于漂浮不定的狀態中,不能達到我們的要求。比如想像“月亮”這個畫面的時候心象穩定程度高的人,想到的月亮是比較穩定的,輪廓也比較固定,而心象穩定程度不高的人想像到的“月亮”是好像是在水中一樣飄浮不定,老是不能穩定下來,月亮的形態一直都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又如,想像“M”這個符號的時候,心象穩定程度高的人可以將“M”穩定的想像出來,形狀細節不會改變,而心象穩定程度不高的人心中想象的“M”會變成“m”的樣子模糊不清,邊線不穩定,這兩個例子說明心象穩定程度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
心象控制力說白了就是大腦對心象的熟悉程度,大腦越熟悉心象出現和變化的形態,那么想像心象變化的速度和心象畫面的穩定程度就越高。(P29~30)
12、心象各階段訓練表
心象階段 | 效果說明 | 主要解決思路和訓練方法 |
未入門 | 不能想象出清晰的事物、場景輪廓 | 平時沒有注意事物輪廓,對事物輪廓印象不深刻,造成大腦對心象出現的形勢不習慣,解決辦法,可以通過“觀察法”加強大腦對事物輪廓線的印象記憶,讓大腦逐漸習慣心象出現的形式,觀察事物輪廓線是這階段的訓練重點。 |
入門(清晰階段) | 可以想象清晰心象畫面,但想象速度不快,想象事物不穩定(心象控制力弱),心象質感、顏色和光效不夠明顯或者沒有 | 心想控制力弱,大腦對心象變化不習慣,心象畫面不穩定,可以通過“遐想法”進行訓練,讓大腦對心象出現、變化過程熟悉。 |
超清晰 | 心象清晰度高與電視畫面類似,想像速度快幾乎和念頭同步,心象畫面穩定,符合大腦需要,心象質感、顏色和光效明顯,但不能浮現出具體文字、單詞、符合等細小圖案 | 清晰度和控制力達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進入“超清晰階段”進入之后,“觀察法”和“遐想法”主要訓練對象是課本具體文字、單詞、符號圖案,以便突破“超清晰階段”進入“浮現文字階段” |
浮現文字符號 | 可以浮現文字、單詞、數字、公式等符號圖案,清晰度高,心象控制力高,心象符號圖案質感、顏色和光效明顯,但還不能與“邏輯等式”結合使用 | 進入本階段“心象術”大成,這時候可以考慮與“邏輯等式”結合使用,融合過程比較簡單,讓大腦逐漸習慣“邏輯等式”和“心象術”同時運行 |
邏輯等式與心象術融合 | 思維想法(邏輯等式)直接用心象畫面的符號圖案表示,邏輯等式與心象術完美融合,邏輯等式心象術大功告成。清晰度高,心象控制力高,可以直接運用到實際學習當中,威力強大。清晰心象范圍擴大是這個階段的主要訓練目的。 | 大腦習慣“邏輯等式”和“心象術”之間的配合時候,“邏輯等式心象術”大功告成,需要注意的是,開始的時候心象浮現畫面范圍也許不夠大,對于大型題目的文字想像不能一下子整體浮現出來,可以先從簡單題目開始記憶,清晰心象范圍逐漸擴大之后,記憶大型題目也可以運用自如。 |
(P31)
13、觀察法和遐想法
“觀察法”的目是通過觀察事物輪廓和細節,讓大腦對事物輪廓和細節產生印象,進而想象心象時,能提高心象清晰度。
觀察法很簡單,如果心象未入門的朋友就先找山、大石頭、建筑物、椅子、桌子、等大塊物體做為觀察對象,認真看他們的輪廓和細節,觀察的時候還需要閉上眼睛進行回憶,讓大腦慢慢熟悉事物輪廓和細節,
直到有一天你發現突然可以想象出清晰畫面時候為止。
當能想象清晰大塊物體的時候,已經進入了心象第一階段,這個時候觀察對象就要換成水杯、鋼筆、錢包、牙簽、針、一片樹葉等細小的物品,當能輕松回憶出這些細小物品的時候再換書籍頁面上的文字、公式、數字、小圖案進行觀察,直到能清晰想象出這些超細小的符號為止。
除了觀察之外一定要重視回憶,閉上眼睛(也可以開著眼睛)在觀察之后嘗試想象出看過的畫面。一般人的清晰度可以通過“觀察法”訓練,快速完成心象術的入門。
“遐想法”的運用:
通過“遐想法”讓我們的心象控制能力得到提高!板谙敕ā鳖櫭剂x,跟著大腦浮現的心象畫面,沒有目的的隨意遐想!板谙敕ā目的是培養大腦熟悉心象出現的形式,進而提高心象出現速度、變化速度和心象穩定性。
“遐想法”訓練有一定的條件的,心象必須要能達到入門的清晰效果之后才能開始進行使用,這時只能浮現很少數量的心象畫面,我們正是通過這有限幾個心象畫面開始進行遐想的,從自己最熟悉的事物開始進行想象,被動的跟隨著大腦天馬行空的心象畫面飄蕩,直到最后能隨心所欲的想象自己需要的清晰畫面為止。這個過程需要持之以恒,開始能慢速地想想像少數幾個清晰不穩定畫面,最后可以快速的隨心所欲想像自己需要的清晰畫面。(P22)
14、視點、眼跳、視幅、視野的定義
視點:在速讀中,一般是指人的眼睛在閱讀時所看到的清晰點。
眼跳:在速讀中,是指視點在文字頁面的移動。也有“視讀節奏”的稱呼。
視幅:閱讀時,人眼視點停頓于字面一次時,所能看清文字的范圍。
視野:眼睛固定正視前方一點時,能看到的文字范圍。(P107)
15、視點、眼跳、視幅與視野的區別
1、視點:只限于文字的清晰點。即除了最清晰的地方之外,還有比較模糊的文字范圍。視點的概念其實與視網膜的中心凹有密切的關系,是中心凹對準文字時看到文字最清晰的范圍。
2、眼跳:眼跳在速讀中的訓練是我們經常見到的,也是在加古德次等前輩速讀訓練中,我們最為熟悉的。
常用的訓練方法有:“Z”,“N”,“O”,“M”等形狀的動畫訓練方法。眼跳訓練的另一稱呼即“視讀節奏訓練”。
主要借助上述形狀的動畫,來帶動人眼六組眼肌的運動。六組眼肌包括四條直肌和兩條斜肌:四條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外直;兩條斜肌——上斜肌和下斜肌。眼肌如何帶動眼球轉動,這里暫不述及。
眼跳訓練結果是,眼肌運動靈活,也就是眼球的跳動,轉動速度靈活,快捷。因為眼球是借助六組眼肌的運動來運動的。
眼球的運轉速度的靈活性,即視點快速移動(眼跳),可以通過短期內的眼跳訓練而獲得。眼跳訓練,讓速讀的速度大幅提高,這是提高閱讀速度的簡單而快捷的訓練方法。但缺點是反彈性很高。
3、視幅:在速讀中,一般是對視點的動態的界定,也就是視點不斷移動于字面時的描述。同時也與眼跳有關。
在我們閱讀文字時,由于文字的每一詞組,每一句話或每一段落的長度或寬度都不同,為了能讓每個視點與每一詞組,每一句話或每一段落的長度或寬度,保持一致,因此,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通過眼的交感或副交感神經,對眼內肌的調節,進而使每個視點與每一詞組(或每一句話等)的長、寬度保持一至性,以此達到視幅范圍內的字跡,更清晰地被視野感知。
借此,我談談一下速讀訓練中的視幅訓練。我認為,速讀中的視幅訓練與以下幾點有關:節著瞳孔的大小,瞳孔隨著光線的強弱而縮小或擴大,調節著光線進入眼內的光線。瞳孔隨注視文字的移近而縮小(視近反射),以保證視野的清晰度。
在這里,打個比方:我們常見的“回”字型動畫的視幅訓練,當我們跟著動畫從小方框向大方框變動的看時,我們感覺到:被看到,或注意到的文字范圍更寬。這個過程,其實是瞳孔擴大,更多光線進入視野內的原因。從大方框向小方框看,則是相反。
二是眼球的睫狀肌:
睫狀肌與晶狀體關系密切:
睫狀肌通過對晶狀體厚度的調節,增強或減弱眼的屈光能力,以適應我們看近字或遠字。
4、視野:
在這里,視野似乎與視點容易混淆。但是,卻不盡然:
視點只包括清晰點,但視野除了清晰點之外,還包括比較模糊的范圍,也就是還與周邊視野有關。通常大家都容易這樣認為,“我自己的視野很寬,一頁文字我也看見”,“我的視野也寬到能看清一棟高樓,看清一坐山”,其實,我記得,在我還沒有進行視野開發之前,我的視野是不能夠看清一頁文字、一棟高樓或一坐山的。由于未開發視野的普能人,視野狹小,視野分辨能力低,要想看清一頁文字、一棟高樓等,需要不斷移動視野點才能看清。
在這里,視野是你眼球不動(也可以說是視點不移動)時,你能同步看清的范圍。
視野又與視幅有沒有關系呢?
對這一點,有不少的速讀人士或速讀網友都認為是同一個意思。即,視野,視幅只是換個名字而已。
其實,兩者是相對獨立的:視野主要與視網膜有關;而視幅則主要與虹膜,睫狀肌及晶狀體等有關。視野的開發訓練的部位在人眼的視網膜;視幅在速讀中的訓練,則作用于眼肌和晶狀體。怎么說兩者都是“差不多”呢?也就是說,視野開發訓練和視幅擴展訓練是有本質的區別的:一個是開發視網膜視野潛能,一個是訓練眼球視網膜外的眼組織。(P108~109)
16、視點、眼跳、視幅、視野在速讀中的重要性——視野開發是關鍵,視點、眼跳和視幅是輔助
17、速讀中視覺的常規訓練
一、注意力訓練
速讀的注意力訓練,在一頁白紙上,畫著一塊黑色的圖形,然后眼睛看著圖形的中央,同時進行積極的心里暗示,把圖形看到最大。這是一種鍛煉注意力的訓練方法。對視網膜感光細胞沒有激活的作用,因而,不具有視野開發的訓練效果!
二、眼跳訓練
這種訓練模式,像N、Z、O、H、M 等形的動畫引導式的對眼訓練。主要特點是借助這些動畫形狀,引導眼運動,提高眼球的靈活性。它在速讀中的作用是,提高眼跳的快捷性與靈活性。對提高閱讀速讀有著重要的作用。特點:易于訓練,效果快,但易于返彈,由于眼肌運動有其局限性,因此,這種訓練對速讀的提高也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與視野開發的區別:它的訓練部位在眼肌,而視野開發的訓練部位在于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我們知道眼睛只有借助于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才會在大腦視覺中樞中形成視覺,因此,眼肌靈活運動的訓練,在速讀中,相對于視野開發訓練,是處于輔助作用,但它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訓練環節!
三、視幅訓練
這種訓練模式,像擴散箭頭、回字形擴散、排狀(H)形擴散、字符擴散等動畫引導式的對眼訓練。也是借助動畫的方式,引導雙眼跟隨動畫運動,輔助積極的心理暗示,建立像用眼的新習慣,并使這種習慣形成思維定勢。主要作用是構建新的用眼習慣。因為平時我們閱讀,都是習慣于眼睛盯著2、3個字,從左到右移動。為了適應速讀的用眼要求,就是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提高視覺注意的范圍,即從原來的一眼注意2、3個字,增加到同時注意半行、一行或多行的文字。它的訓練作用部位,主要作用于眼球的眼肌,同時會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用眼習慣。這是視覺注意力的擴展訓練原理。(P111~112)
18、視野訓練辦法
圖1訓練方法:
1、視圖固定放在雙眼的正前方。雙眼固定注視一幅圖中央的小圖案。
2、注視時,以舒服的坐姿坐下,褲帶放松,呈腹式呼吸,上身、頭部和眼球保持靜止(“凝固”)不動的放松狀態。
3、讓視圖與眼球保持靜止的狀態。從前面的圖案往后看。
4、雙眼要自然、放松地注視注視中間的一個小圖案(請勿使勁睜大眼睛注視)。
5、讓雙眼的注視視點,盡可能長時間地放在被注視的小圖案中。
6、記住訓練要點:不眨眼,不移動,腹式呼吸(氣從口出),仿佛全界都被你所注視的小圖案凝固了。
7、視圖與雙眼焦點都處于“凝固”狀態:讓等量視圖形成的復合強光能量,靜靜地、持續地激活視網膜感光細胞。∧闼茏龅,就是不要打斷它。〔灰驍噙@個過程!(P107)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