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線索的分類和特點
既然“歷史就是線索的交織品”,其線索必定紛繁復雜了。善于分類,在繁雜中抓簡約、以簡約馭繁雜,這是認識和運用歷史線索的首位基本功夫。
(1)從歷史線索的表現形式看,有粗細、長短、遠近,有曲有直、有縱有橫,有中外結合,等等。
(2)從歷史線索的客體內容看,有社會制度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人物活動的,地點地區的,事件過程的,派別政黨的,思想觀點的,歷史時期的,一個國家的,一個朝代的,列強侵華的,階級關系的,國際關系的,等等。歷史的任何原因、經過和結果,都有線索存在。
(3)從歷史線索的性質和作用看,只有基本線索和非基本線索(這是最重要的分類)。通常所說的“主要線索”、“主導線索”和“主體線索”,都是基本線索。例如中國奴隸社會的基本線索是:形成(夏)→發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余為非基本線索。又例如:中國近代史(1840—1949年),是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不斷侵華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為改變這種屈辱地位前仆后繼、不屈不饒地斗爭的歷史;也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各種救國道路的歷史。經過反復的斗爭、失敗、再斗爭,終于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同比中國近代史還是近代工業、近代科學技術和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產生和緩慢發展的歷史。這就是中國近代史的四條基本線索。其它眾多線索,都要受制于這四條基本線索。
善于分類,就有了駕馭歷史線索尤其是基本線索的主動權,可以比較自如地為歷史思維能力的活動提供必要的思路和方向。
上述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呢?是因為歷史線索有“三性”特點:①歷史線索的客觀性,即客觀的存在和實在,同歷史客體內容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②歷史線索的可知性,即可以被人們認知和掌握。人們對它的認知掌握是主觀的,任何線索都是由人“理”成的。在相同的歷史內容中,人們“理”成的線索可能相同,可能不同,也可能大同小異。③歷史線索的限定性,即它的起訖時間、走動空間和作用范圍,都受歷史范疇和特定條件的限定。歷史線索都有時空的跨度,但又不是“幾何直線”。這“三性”可以也應當統一。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