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準備詞典一本,然后進行第一遍——粗淘。這一遍要求不高,只需淘去生詞,把課文讀通。在閱讀時,遇到生詞或生僻的字就翻閱詞典,除弄清詞義、會讀會寫之外,還要思索它的近義詞和反義詞,最后用這個詞造句,就能將這個詞徹底弄懂了。
第二遍,要求讀懂課文,弄清它的脈絡。首先給課文分段落,試著概括大致意思。然后找出一些自認為寫得精彩的詞句加以體會,用老師平時分析詞句的模式簡析一遍,看看到底好在哪里。例如《孔乙己》一文中一句“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中“唯一”一詞用的特別好。聯系前文,既然“長衫客”大都是比較闊綽,踱進屋里喝酒,只有“短衣幫”是站著喝酒的,從“唯一”一詞不難看出孔乙己形象的特殊性,這是一個經濟地位低下而又思想頗清高的矛盾體。然后將自己的分析待課上與老師的分析進行對照。如此舉一反三,就能嫻熟地用到其它文章上去了,對于一些意味深長,自己弄不清的詞句,就要及時向老師詢問。最后還要把握課文的寫作特點。這樣學的課文多了,自己構思作文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遍,要精心篩選,去粗求精。先自己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然后參考一些資料,弄清寫作時間及背景,體會作者要反映或揭露或抨擊或贊美的某些東西,然后概括文章中心,再從文中找出一些細節描寫,根據中心,想想它們在文中的作用。例如《變色龍》一文,三處寫到奧楚蔑洛夫的軍大衣,這些細節描寫反映什么呢?聯系中心,就可得知奧楚蔑洛夫由盛氣凌人到狼狽逃竄的色歷內荏的經過,從而反映了丑陋的靈魂,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沙皇統治的黑暗。比如這般,對中心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便是整體理解的一步,綜合能力運用的一步,如果能輕松越過,那對其他文章的理解就駕輕就熟了。
三遍過去,預習也結束了,第二天帶著問題與急切盼望得到解答的心情去上課,必然能夠提高聽課效率,這樣豈不兩全其美!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