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丁希教授和蘭蓋教授發現,早期學習能使腦細胞變得豐富,有助于細胞內掌管記憶的核糖核酸的增加。他們指出:如果在幼兒時期進行強化訓練,以此來刺激腦細胞活動的話,記憶分子的核酸就會增加,就能培養出腦細胞質量高、頭腦聰明的人來。
記憶的過程,是把生活中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加以保存、積累和鞏固的過程。記憶力是人們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記憶是后天形成的,條件反射的形成就標志著嬰兒記憶能力的開始。用手指輕輕碰觸新生兒的臉頰或嘴唇,嬰兒就會做出吸奶動作,這說明在新生兒期,孩子就產生了記憶的萌芽。3~4個月嬰兒出現的怕生現象,說明嬰兒所具備的記憶能力已經能夠讓他分辨熟人與陌生人了。因此,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應該從小開始。嬰幼兒記憶與少年、成人的記憶方式不同,應該根據他們的特點來開發。
嬰幼兒記憶有如下特點:
1、嬰幼兒記憶以無意識記憶為主
嬰幼兒時期,無意識記占據優勢,有意識記還處在逐步發展階段。嬰幼兒最早、最容易記住的事物,往往是那些和他本人關系非常密切的東西和他感興趣的事物。這種識記無預定的目的,不自覺地識記,是無意注意的產物。針對這一特征,在培養孩子記憶能力,教他學習記住一些事物的時候,應該盡量選擇形象、直觀、具體、生動,能引發孩子興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對象。由于孩子的有意識記正在逐漸發展,家長和教師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方法,對其有意識記行為進行啟發誘導。比如,讓孩子開展表演游戲活動,在游戲中事先提出角色要求。在給孩子講故事之前,提出要求復述的條件等等。像這樣多加訓練,能促進有意識記的發展。
2、幼兒以機械記憶為主
由于孩子年齡小,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他們在記憶中,往往只能根據材料的外部聯系,記憶法,采用簡單重復的方式進行機械識記。比如小孩背誦一些他根本不理解的詩句、背數字等,都是運用機械識記方法進行的。與機械記憶相對的是理解記憶,它是識記者根據本人對材料的理解,運用有關經驗進行識記的方法。采用理解記憶比機械記憶效果好,但兩者不相排斥,而且把這兩種記憶方法結合起來,能夠大大提高記憶效果。比如一首兒歌,幫助孩子理解之后,他就能很快學會。因此,在培養孩子記憶能力時,應教孩子從小學習運用理解記憶的方法。
3、記憶的效果取決于事物典型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幼兒記憶的效果取決于客觀對象的顯著特征和外界刺激的強度。比如,一個調皮好動的孩子,在觀看長刺的仙人球時,你告訴他不要去碰,他或許轉身就忘記你的告誡。但如果他不小心被仙人球扎痛了手指,你再去叮囑他,他一定能牢牢記住你的話。事物鮮明的典型的特征往往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較好的記憶效果。比如叫孩子記住拼音字母“O”的寫法,可以用紅色筆,用鮮艷刺眼的顏色突出“O”字像圓圈圈的特征,幫助孩子記憶。因此,在培養孩子記憶力時,要從小培養孩子抓典型特征,有重點地識記事物的習慣。
4、幼兒形象記憶效果高于語詞記憶
形象記憶是借助具體形象的識記,如孩子根據直覺形象來記憶、辨認父母的容貌。語詞記憶是利用語詞進行的間接識記。由于幼兒語言水平較低,在這一時期,形象記憶力明顯優越于語詞記憶。但是,運用詞語對記憶對象進行描述、說明(,)又能大大提高形象記憶的效果。因此,家長和幼師應該注意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加強語詞的具體說明,使形象和詞義在幼兒識記過程中密切結合,相互作用,從而促進記憶的發展。如讓小兒看圖識字,看圖聽故事內容等等。
針對孩子的這一記憶特點,還可通過發展孩子的聯想來提高記憶能力。聯想是指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建立與之有關的廣泛的聯系。幼兒如果聯想豐富,就能充分把握事物典型特征,從而提高記憶水平。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建立與之相關的聯想越多,知識經驗就會越豐富,所記憶的東西也會越多。比如教孩子識“圓”字,可先讓孩子觀察圓球、圓盤,并引導他去廣泛的聯想與圓有關的物體,如月餅、套環、健身圈等,幫助孩子建立聯想來進行識字。如在讓孩子背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時,可叫孩子去想象中午烈日當空的時候,農民伯伯在地里鋤草,汗珠紛紛滴落在土地上的情景,以幫助孩子識記。培養幼兒的聯想習慣時,可以收集一些直觀生動的材料,將它們分類整理、存放,供幼兒擺弄、體驗,以留下豐富、深刻的記憶。
三大妙招提升寶寶的記憶力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2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