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記憶法是把識記材料編成有節奏、有韻律的材料,從而加強記憶的方法。
歌訣記憶法同諧音記憶法一樣,具有事半功倍的奇效。記憶經驗告訴我們,有節奏有韻律的材料,比沒有節奏沒有韻律的材料要好記憶得多,而歌訣記憶法正符合這一規律。錦州市記憶研究會曾經在錦州市實驗中學文科班進行過這樣的實驗,讓一組學生背誦瑯瑯上口的詩歌,讓另外一組背誦比詩歌短得多的散文,結果,背誦詩歌的一組成績大大好于散文組。還有一個例子,也可以說明這個規律。膾炙人口的散文《三峽》雖然短小精練,但學生總不如背誦三峽七律那樣順口。這說明歌訣記憶法確是一條記憶的捷徑。
歌訣記憶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許多大學問家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魯迅的老師章太炎先生說過:“兒童記誦,本以諧于唇吻為宜。古人教學,多用于此。”這就道出了歌訣記憶法的特點,即“諧于唇吻”。諧于唇吻的樣式很多,詩歌、歌訣、打油詩、順口溜等都是。我國運用歌訣對兒童進行文化啟蒙教育由來已久。西漢元帝時,史游編著的《急就篇》,就成為漢以下許多朝代的識字課本。以后興起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歌訣。念過幾天私塾的同志都還記得“趙錢孫李、周吳鄭玉、馮陳襦衛、蔣沈韓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它是靠什么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的呢?就是靠句式的嚴整規范,聲調的頓挫抑揚,在大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幼兒、少兒以至小學里的教材,都是采用歌訣法的形式的。如小學課本中“南風吹,小麥黃,農民伯伯割麥忙”、“早晨空氣好,小學生起得早,整整齊齊排好隊,大家都來做早操,伸伸手,彎彎腰,天天鍛煉身體好”,小學生對此有較濃厚的興趣。其實,不光只是兒童,大人亦是如此。唐詩遠播四海,白居易、柳永的詩詞流傳到日本、朝鮮,靠的也是“諧于唇吻”。試想,讓兒
童背誦拗口的東西,盡管他們很努力去記,但學習能有什么好效果!
那么,究竟怎樣編歌訣呢?王維同志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羅列法即按照識記材料的先后順序,將其處理成為有韻律的歌訣。避免大幅度的跳蕩和起伏。例如,大家熟知的《標點符號歌》,即是按照羅列法編寫的:
一句話說完,畫個小圓圈(。句號);
句中有停頓,小圓點帶尖(,逗號);
并列詞句間,點個瓜子點(、頓號);
并列分句間,逗點頂圓點(;分號);
引用原話前,上下兩圓點(:冒號);
疑惑或發問,耳朵墜耳環(?問號);
命令或感嘆,滴水下屋檐(!感嘆號);
引文特殊詞,蝌蚪上下竄(“”引號)
文中要注解,月牙分兩邊(()括號);
轉折或注解,直線寫后邊(——破折號);
意思說不完,六點緊相連(⋯⋯省略號);
強調詞語句,字下加圓點(·著重號);
書名要標明,四個硬角彎(《》書名號)。
概括法就是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高度濃縮的方法編寫歌訣。如辛安亭先生編寫的《歷史歌》,就多用此法。又如《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形象法形象法要求歌訣不但要合乎韻律,而且要生動、形象,給人造
成清晰可見的印象。例如《數字歌》:
l像鉛筆細長條,2像小鴨水上飄,右腦記憶,
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隨風飄,
5像秤鉤來賣菜,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鐮刀割青菜,8像麻花擰一遭,
9像飯勺能盛飯,10像雞蛋做蛋糕。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