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快速閱讀論壇 > 快速閱讀訓練 > 《快速閱讀與記憶》的幾個基本問題

《快速閱讀與記憶》的幾個基本問題

2007/4/15 15:04 作者:jiyifa逍遙 本文已影響:7081人 
要回答當前的“快速閱讀與記憶”這個問題,最少要回答五個問題,即:第一個問題是什么叫“快速閱讀與記憶”,即是說它與現在絕大多數人的閱讀和記憶方法有什么不同或區別!以及它的主要內容或基本過程。第二個問題是有此需要嗎?即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三個問題是達到“快速閱讀與記憶”有此可能嗎?即有無客觀存在的可能性!第四個問題是能夠達到“快速閱讀與記憶”嗎!即是能辦到嗎?可行嗎!第五個問題是“快速閱讀與記憶”的產生和現狀。

對這五個問題以下分別作介紹:

第一個問題 “快速閱讀與記憶”的定義、主要內容和必要性

第一節 什么叫“快速閱讀與記憶”

當前的“快速閱讀與記憶”,有許多叫法,或名稱:有叫“快速閱讀法”(蘇,奧.庫茲涅佐夫);有叫“快速讀書法”(上海,潘意敏);有稱為“開動大腦”、“啟動記憶”和“快速閱讀(英,托尼.巴贊,被譽為‘門莎高智商協會’的‘大腦先生’);有叫為“記憶力的科學”(日本,小田晉);“實用速讀法”(日本,蘆田獻之);“學習的革命”(美,珍妮特.沃斯);“超級全腦速讀”(北京,顧建華);“超級學習法”(保加利亞,羅扎諾夫博士創造的);“全腦學習法”(黑龍江,王學賢);“速看速記”(重慶,周乾三);“全腦速讀”等等。

快速閱讀法,是人從文字當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種方法。 閱讀學認為,從閱讀方式來考察,可以把閱讀分為兩大類:其一是慢讀,即按照字、詞、句逐個來讀,可以把它叫做傳統閱讀法;其二就是快速閱讀,即從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價值信息的閱讀法。

快速閱讀強調的是閱讀速度盡可能加快,但決不應是泛泛地瀏覽或不求甚解地走馬觀花。也就是說,快速閱讀不僅僅要求閱讀快速,而且要求理解率高、記憶效果好,這樣才能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所以,快速閱讀應該是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狀態下,以獲取有價值信息為目的的一種積極的、創造性的理解記憶過程?梢詮膸讉不同角度稍微分析一下。

一,就速讀的目的而言,它是一種“去粗取精”式的閱讀,也有人稱之為“掃描”式或“跳躍”式的閱讀,雖然不太準確,但還比較形象。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快速閱讀就是“在所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也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并將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這就是說,可以把書中那些無關緊要的引文、圖表、推理過程等“省略”或者“跳躍”過去,而使目光像雷達搜索和追蹤目標一樣,敏銳地抓住書中的重點、要點和脈絡來閱讀。這樣,我們就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去贏得較大的閱讀量,用較少的精力獲得較多的知識和信息。但這種“掃描”式或“跳躍”式的解釋,是一種比較低級的解釋。快速閱讀的真義是在下面幾點的解釋。

二,就速讀的性質而言,它是一種運用內部語言對文章進行簡縮的閱讀。要簡縮,就離不開“內部言語”,即無聲的思維語言,這是人們在頭腦中思索、解決問題時產生和運用的言語,具有簡縮、跳躍和無聲的性質。一般來說,未經訓練的人眼球接受文字信號的速度大大低于大腦的思維速度。視覺感知文字符號時要一個一個或一組一組地進行,還需要眼停和眼跳的配合,每次眼停(對文字注視)需1/10~3/10秒左右。閱讀過程中眼跳所需要的時間僅僅占5%左右,大部分時間用于眼停,這是造成感知文字符號速度慢的重要原因。相反,人的思維進行得非常迅速,特別是使用內部言語思維,有很強的跳躍性、簡縮性,常常是一閃而過。這樣一快一慢,兩者不能協調運作,效率當然就很差,閱讀速度自然受影響和牽制而快不起來;反之,把二者協調好,使其趨于同步,就成為快速閱讀的重要基礎。

三,就快速閱讀的方法而言,它是一種“眼腦直映”的科學運用視力和腦力的方法。在傳統閱讀法中,書面的文字信息對眼睛產生光學刺激之后,視網膜要把這種物理過程轉化為神經活動的生物過程,傳送到大腦的視覺中樞,由視覺中樞處理后再傳達到語言中樞,語言中樞再傳遞到聽覺中樞,最后由聽覺中樞傳輸到記憶中樞。這是一個自己讀給自己聽的過程,即使是高水平的默讀也是如此,只不過外部動作控制得比較好罷了。所以,傳統閱讀法的看書是真正的“讀”書。

“眼腦直映”的方式就是省略了語言中樞和聽覺中樞這兩個可有可無的中間環節,即文字信號直接映入大腦記憶中樞進行理解和記憶。這是一種單純運用視覺的閱讀方式。許多人對這一點感到疑惑,以為自己沒有這種能力。其實,這是在識字過程中形成的一個習慣,是完全可以改變的。例如,先天性聾啞人的頭腦中是沒有聲音的概念的,當然不能進行“讀”和“聽”了,但是經過聾啞學校的教育后,不僅能夠讀書、看報,理解記憶別人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能夠寫文章,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這個例子有些極端,但卻非常典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眼腦直映”的閱讀,才是真正的看書。

巴爾扎克曾對快速閱讀做過詳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如他在《路易·拉別爾》一文中寫道:“在閱讀過程中,他吸收思想的能力是罕見的。他的目光一下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義的速度與眼睛的速度相等,往往是一個唯一的詞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義。”這就是說,對文章的內容不是讀懂的,而是看懂的。

四,就快速閱讀的效果而言,它的優勢在于快,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處理大量的文字材料,這對于科研人員、管理人員、教學人員等腦力勞動者的信息檢索、篩選、甄別的意義是相當大的,就不再多談了。那么,是不是快速閱讀除了快以外就沒有其他優勢了呢?完全不是。經過嚴格、科學、系統地訓練的快速閱讀,其理解記憶水平比傳統閱讀的理解記憶是毫不遜色的。一個技巧熟練的快速閱讀者,在速讀時的理解記憶效果也是相當好的。

一般人在記憶方法上大多數是采用“精讀”“反復閱讀”和“死記硬背”只利用左腦功能的記憶方法。而快速記憶是以形象感知記憶為主、結合重復記憶、分類記憶、歸納記憶、聯想記憶、諧音記憶、口訣記憶、趣味記憶等多種記憶方法,充分利用左、右腦的記憶方法。

人們普遍認為,延續了幾千年的細嚼慢咽的精讀,是理解記憶最好的閱讀,這其實是一種誤解,是把理解和記憶混淆的結果。精讀是最利于理解的閱讀,卻是最不利于記憶的閱讀。其原因就是精讀的過于緩慢的節奏和大腦處理信息的節奏差距太大,兩者不協調,不匹配。而速讀卻相反,它的節奏和大腦處理信息的節奏更接近,更容易協調和匹配,所以是最有利于記憶的閱讀。因此,我們在閱讀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閱讀目的,或讀物的深淺、難易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需要深刻理解的,用精讀;需要深刻記憶的,用速讀;對艱深的,用精讀;對淺顯的,用速讀。根據閱讀目的和讀物的不同,分別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才是科學的合理的閱讀。

五、近幾年對參加快速閱讀訓練班的學員進行了測驗和統計,他們訓練前的閱讀速度分別在每分鐘150字(小學文化)到450字(高中文化)之間,平均為每分鐘300字左右。(而國家教學大綱規定初中生的語文教閱讀速度應達到500字),他們的閱讀方法大多數像蹦豆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因此速度很難提高。除了極少數自己摸索了某種快速閱讀技巧的人之外,絕大多數人都以這種原始方法和速度來閱讀。當向他們介紹,快速閱讀法可以每分鐘閱讀成千字甚至幾千字時,由于和他們的能力相差幾倍,所以許多人根本不信,認為是天方夜譚的神話,或騙人的魔術而不屑一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快速閱讀與記憶”就是“變讀為看”的閱讀法和以形象感知記憶為主的多種記憶方法相結合,充分利用左、右大腦的學習方法。又可叫它為“一目十行和過目不忘”的學習方法。

為了把原始的傳統閱讀法和新興的快速閱讀法相區別,閱讀學上有人把它叫做一般閱讀法,而當前推廣的閱讀法,叫“快速閱讀法”。

第二節 “快速閱讀與記憶”的基本內容或基本過程

“快速閱讀與記憶”的基本內容或基本過程可用六個關鍵詞或短語來描述:即:我能行、集中注意力、變讀為看、畫腦圖、聯想—樁子連接、回憶。

一、我能行

1,在你的腦袋里存在著一些內在的、秘密的態度,是妨礙你學習的障礙:如我笨、我不想相學、以前學這門學科有過糟糕的經歷、我不配等,總之,一句話,我不行。

2,在學習開始時(上課前、閱讀前,復習前,總之任何學習開始之前)都對自己說:我能行,一定能學會它,一定能記住它等等。在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是大聲的說出來。誠心誠意重復說3次“我能行,一定能學會、一定能記住它”。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用有力、清晰、自信的聲音大聲說出肯定自己的話效果會更大。實際上說出來就使它們更有力量,也令你更接近于實現它們。

二、集中注意力

在學習開始時前(上課前、閱讀前,復習前,總之任何學習開始之前)和整個學習過程中都要集中注意力。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學習好。

訓練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很多,現在先使用最簡單的深呼吸法:全身放松,然后用下述方法按次序進行練習。吸氣數八下;呼出數八下;

吸氣:1、2、3、4、5、6、7、8;

呼氣:1、2、3、4、5、6、7、8;

在學習前重復這種呼吸練習二至四分鐘,并閉目養神一會(約一分鐘)使精神集中。然后過渡到開始學習時,以及學習的全過程都要進行深呼吸,都要集中注意力。

三、變讀為看

變讀為看是快速閱讀和快速記憶的訓練難點?梢赃@樣說,直到現在,還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一蹴而就”。

現在如何練習,先看一張畫片;或看天空;或看室內物體,你不會去讀它,閉目回想這些圖形。然后,將書拿來看,看一行后閉目回想,這一行清楚不清楚,直到清楚后;再看二三行,然后閉目回想這兩三行的內容清楚不清楚,如是感到在閉目回想時這兩三行的內容都逐漸清楚時。再向下看。再擴大看的行數,直到整頁書看后都是清楚的為止。如是反復練習,這是僅是一種簡單的概述。一般的訓練方法都是組合進行。

 其實“變讀為看”是需要自我艱苦的訓練。通常需要經過一個月左右的集中訓練,然后,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結合平時的學習予以鞏固。直到成為在閱讀時的“習貫性的自然狀態”!

四、畫腦圖

在閱讀或上課時若要記筆記時,不要逐字逐句的記,而要采用畫腦圖的方法:

在筆記本上用整整一頁紙來畫腦圖,最好是A4或B4紙, 只要可畫圖之紙張及方便使用之顏色筆。如下圖:


畫時,一開始就把主題擺在中央。向外擴張分枝, 近中央的分枝較粗, 相關的主題可用箭頭號連結。

在紙的中央,從主題開始—最好用一個符號,然后畫出從主題上分散出來的分支。如果你將紐約市進行腦圖呈現,就將自由女神像作為中心。如果你在悉尼,就用港口大橋作為中心點。如果是本書中關于大腦的那個章節,就畫一個由兩部分組成的大腦。

3.使用“關鍵詞與短語”表達各分枝的內容——繪腦圖目的是要把握事實的精粹, 方便記憶, 所以不要把完整的句子寫在分枝上。

4.將相關的內容放到同一分支上,每一內容如新的亞分支那樣分散開來。使用符號、顏色、文字、圖畫和其它形象表達內容。圖象愈生動活潑愈好。

5.建立自己的風格 ——繪腦圖并不是藝術品, 所繪畫的圖能助你記憶, 才是最有意義的事。

6.你完成每一分支后,用不同色彩的框將其框上。

7.重畫能使“腦圖”更簡潔, 有助于長期記憶 —— 同一主題可多畫幾次, 不會花很多時間, 但你很快會把這主題牢牢的記住。

五、聯想與樁子連接

想像與聯想是記憶準確無誤的基本原理。無論你想記住什么,你必須把它與你內心環境中某件穩定的事聯想在一起或連接起來,即衣鉤法或樁子法。(后面有介紹)

六、回憶

回憶的實質就是重復記憶法,就是用回憶來增進記憶的方法。記憶的保持與遺忘是一對矛盾,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圖可知,記憶20分鐘后的遺忘率為42%,一小時后為56%,此后的遺忘逐漸減慢:一天為66,二天為72%,31天為79%………

因此,可采用回憶的方法,主要有:

1,即時回想:回憶強調在學習后一小時之內用“想”的方式來及時復習。如聽課后下課了,不要馬上起立,就在座位上,用“默想”的方式將上節課所講內容復習一下,所化時間約壹兩分鐘左右;如閱讀要休息時,可將書籍或資料關閉“默想”一下所學的內容,再休息;如畫腦圖,在告一段落休息時,用默想方式回憶一下該腦圖后再休息。

2,在晚上臨睡前的用默想的方式,將一天所學習的內容進行一次回憶。

據研究,人體受“生物鐘”的制約,一日之內有四個有利于學習與記憶的高潮時段:第一段是清晨醒后一小時;第二是8:00—10:00;第三是18:00—20:00(第二、第三時間是制式時鐘,如北京時間),第四是晚上臨睡前。生物鐘與制式時鐘之間有差異,它比制式時間推后18分鐘。

因此,重復記憶的第二個時間就應為臨睡前。

3,在早上睡醒后在床上,回憶昨天一天所學習的內容,注意回憶時應盡量詳細。

4,在周末早晨睡醒后,將本周學習的內容回憶一遍。

若使用了“腦圖”記筆記,當天晚上最好將“腦圖”充實一下,若是記憶了外語單詞,當天應進行手寫一遍。周末的早晨重復上面的復習。

當然,學生在考試前的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也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個問題 “快速閱讀和快速記憶”的必要性

“快速閱讀與速記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的現實需要提出來的。

《學習革命》一書作者提出“塑造未來世界的15種主要趨勢”要求人們進行學習革命,即改變學習方法。

([美國] 珍妮特.沃斯 [新西蘭] 戈登.德萊頓)

《學習的革命》一書第三章提出21 世紀全世界的15種主要趨勢:1)即時通訊時代;2)沒有經濟疆界的世界;3)邁向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四個步驟;4)新型的服務性社會;5)由大變小;6)休閑新時代;7)不斷變化的工作方式;8)婦女擔當領導;9)腦的年代;10)文化民族主義;11)不斷增長的低層階級;12)人口的急劇老齡化;13)新型“自己動手”風尚的興起;14)合作企業;15)個人的勝利。等等,加快了改變學習方法的的緊迫性。

這是他提出的一種方式,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一、爆炸式的知識更新,需要提高閱讀速度

我們的時代是信息時代,電視、衛星通訊、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使信息和資料的收集、傳遞、處理能夠快速進行,給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信息和知識呈爆炸狀態增長的現實是: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和焦慮。據社會學家研究和統計:19世紀初,人類的知識每50年翻一番;20世紀初,人類的知識每10年翻一番;20紀70年代,人類的知識每5年翻一番;20紀80年代,人類的知識每3年翻一番;進入新世紀之后,這個速度肯定會進一步加快,這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因此,學習從來也沒有像現在這樣顯得緊迫而又艱巨。在我國,雖然知識無用論屢有回潮,但市場經濟發展的事實卻將其一次又一次地粉碎。市場的競爭如技術的競爭、資金的競爭、原材料的競爭,最后都歸結為人才的競爭,迫使人們爭先恐后地涌向教室、資料室和圖書館,如饑似渴地閱讀、搜索、思考和研究,用知識來豐富頭腦,充實技能,提高綜合素質,以便迎接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各種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閱讀”這個古老而又新鮮的課題,成為每一個人都必須掌握的能力。因此,專家們強調,今天和未來的文盲已經不是單純指不識字的人,也應當包括那些識字但卻不能熟練地進行閱讀的人。這是因為,幾乎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離不開閱讀這一過程;反過來說,沒有閱讀能力,幾乎無法學習和應用任何現代科學技術。所以,專家們認為,在發達國家閱讀已經成為現代生產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生產手段。

二、知識的廣博,需要改進學習方法

在信息爆炸和知識爆炸的沖擊波推動之下,當代科學發展正呈現出許多不同于過去的新特點。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界限正不斷被突破,多學科之間的合作、滲透、融合正在不斷進行。各學科內部也發生了急劇的分化,出現了大量的邊緣科學、交叉科學和橫斷科學,僅自然科學的學科類別就已達2000余門之多,而社會科學的門類大約也與此相當。宏觀考察,綜合研究,總體把握,模糊分析,已經成為新的科學方法論和時代向科學研究提出的新課題。每一門學科的發展,每一項新的突破和成功,都將立足于全部的人類文明。因此,博聞強記,學識淵博,能夠在眾多的知識領域縱橫馳騁的通才和全才成為時代的驕子。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向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皶接新非跒閺健保@是古人治學的至理名言。而在今天,只“勤”不“巧”,就有可能徒勞無益。因為,今天的“書山”恐怕并不比珠穆朗瑪峰低,單憑“勤”顯然是很難攀登上去的。

三、浩如煙海的信息量,要求高速學習

據德國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統計,當時世界上出版的各種科學期刊多達10多萬種,預計到21世紀每年將增至100萬種以上。 對此,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經深有感慨地說:“我當研究生時,搞超音速空氣動力學,那時敢說全世界的有關論文我都看過了,因為一共也沒有多少。而現在,有關的論文我搬都搬不動,更別說看了。”再比如,僅1980年全世界發表的化學、化工方面的論文,就有50萬篇之多。這些文章如果讓一個化學家去逐篇閱讀,每天閱讀30篇,就需要用整整50年的時間。以上說的還僅限于書面文字,如果再加上飛速發展的音像制品、電子讀物和計算機網絡信息,那么一個人即使時刻不停地讀,他的閱讀量相對于讀物總量來說,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德國未來學家哈根·拜因豪爾慨嘆道:“今天,一個科學家即使夜以繼日地工作,也只能閱讀本專業全部出版物的5%!彼,一個人如果不能高速度地獲取人類創造的新知識、新成果,并以此來充實自己,勢必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四、個人時間的有限,更需要改進學習方法

上海復旦大學顧曉明教授在《閱讀的戰略》一書中曾告誡當代大學生們,兩眼一抹黑不能走路,但眼前亮得太耀眼也會令人寸步難行。沒有信息和方法不能進行工作,太多的信息和方法也會使人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人人都在閱讀,但未必人人都會閱讀。面對浩如煙海的舊書刊資料和潮水般涌來的新出版物,如何讀得快,如何記得牢,成為人們無法擺脫的話題,迫使大家急于尋求一種高效率的閱讀方法。

科學文化的飛速發展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也使知識的失效率大大提高,這就意味著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一個人在學校學習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絕大多數知識都要靠業余時間的自學來更新、補充和提高;而一旦走上工作崗位,組成了家庭,那么能用來學習的業余時間就相當有限,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完成知識更新的任務,就成為每個人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結論就如我們大家知道的一樣,人類的文明絕大多數是依靠用各種文字符號制作的書面材料流傳和繼承下來的。這是一種貯存和傳播知識的最古老、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使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現代乃至將來,盡管記錄的手段由刻、寫、印刷變成電腦顯示、激光照排,盡管記錄的載體由皮、帛、紙張變成膠片、磁盤,但學習和掌握知識與文化的手段卻仍然是文字剛剛產生時就有了的這個“閱讀”概念。以精讀為主的傳統閱讀法,用這種閱讀法來解決知識爆炸和信息爆炸帶給人們的難題,顯然是無法奏效的。為此,發達國家的專家學者在多年潛心研究之后,推出了快速閱讀法來滿足人們的需求。

正像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顧振彪先生所說的那樣:“快速閱讀與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超高速電子計算機一樣,都是時代的需要!

知識更新、知識廣博、浩如煙海和時間有限這四點,要求我們進行快速閱讀與記憶。

這就是我所講的第二方面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 “快速閱讀與記憶”的客觀存在的可能性

?第一個可能性就是人們對大腦的利用率是很低的。人的整個大腦可以貯存1000萬億比特信息,(即,1千千萬MB信息或1千萬GB信息)這樣,相當于一個人讀300萬本書所接收的信息量,也就是說人的腦力能容納300萬本書的學習量。而現實,人們估計閱讀能力只利用了百分之壹貳、有人估計用了百分之五、最多也估計只用到百分之十,這樣潛力是很大的。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可能性是發現大腦提供了可以“快速閱讀與記憶”的科學依據

主要是近三、四十年來,醫學和生理學界對人類大腦的研究,發現右腦的潛力、特別是“α”腦電波的發現和其可被利用來快速記憶的成果,為“快速閱讀與記憶”提供了客觀可能性。

人的大腦潛能有多大呢?你擁有著世界上功能最強的電腦。它并不比一個去皮的柚子大多少。它通常不到1.4公斤,但它比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還要強幾千倍。它是屬于你的。它就是的你神奇大腦。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簡要介紹你的神奇大腦結構和其基本功能:

1960年代晚期,加州的羅杰.史培利教授 (Roger Sperry) 潛心研究癲癇病人的治療法,在分割大腦的實驗中發現,左腦與右腦完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后來激起他更深入的研究,終于在1981年獲得諾貝爾獎,宣布了他研究了腦部最高度進化的地區----大腦皮質層----

“快速閱讀與記憶”的可能性就是盡可能充分的利用全部大腦。就是說,要使用人的全部大腦,包括左腦和右腦的充分利用。特別是發揮右腦的潛力。

在最近的30-40年中,醫學界和生理學家經過研究和大量的實驗才證實了人腦的結構和一些基本功能。它是能夠改變你生活、學習方法、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方法、和創造方式的知識。

我們從以下六個方面,來探索你的神奇大腦的結構和其基本功能:

(一)人的腦組織細胞:






1,它有一萬億個腦細胞,包括:1千億個活動神經細胞;9千億個“粘著滋潤和隔離活動細胞”的其他細胞。

2,它能在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的每一個上生長起2萬個“分支”,英國作家、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布贊簡明地指出:“你的大腦就像一個沉睡的巨人!薄叭四X是由萬億個腦細胞構成的,每個腦細胞就其形狀而言就像最復雜的小章魚。它有中心,有許多分支,每一分支有許多連接點。幾十億腦細胞中的每一個腦細胞都比今天地球上大多數的電腦強大和復雜許多倍。每一個腦細胞與幾萬至幾十萬個腦細胞連接。它們來回不斷地傳送著信息。這被稱為迷人的織造術,其復雜和美麗程度在世間萬物中是無與倫比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彼固垢4髮W羅伯特·奧恩斯坦因在《奇妙的大腦》一書中指出?:神經細胞作不同連接的可能數目也許比宇宙中的原子數還要多。

(二)人大腦的結構為三個不同的腦:



本能腦:你的小腦——或腦干——控制你的許多本能。諸如呼吸和心跳;

情感腦:你大腦的中間部分控制你的情感?茖W家們把它叫做邊緣(limbic)系統——limbic一詞從拉丁文limbus〈衣領〉而來——因為這一部分像衣領似地裹住了腦干;

奇妙的大腦皮層:你的大腦幫助你思考、交談、推理和創造?茖W家們稱之為腦皮層(cortex——拉丁文“皮”(bark)的意思)。

它在邊緣系統頂上,是由兩邊組成的大腦和像一張皺巴巴地毯般覆蓋其他一切的腦皮層。腦皮層只有大約30毫米厚,但它有6層,每層有不同的功能。就是這一部分,使人成為獨一無二的物種。依據你的信仰不同,這一部分可以被視為創世紀或進化的杰出成就之一。神經細胞、樹突、神經膠質細胞和隔離系統,我們1000億個活躍神經細胞中的每一個,其本身就是一臺真正的電腦。每個神經細胞可以分別長出分支,叫做樹突(dendrite),很像樹枝一樣。每個樹突存儲信息,并接收從其他細胞輸入的信息。每個神經細胞,通過叫做軸突(axon)的主要通道,在向大腦和全身發射各自的信息。每一軸突被髓磷脂鞘覆蓋,這很像電線周圍的絕緣體。覆蓋或絕緣越好,通過“電線”傳遞信息的速度就越快,可達每秒100米。所有的軸突又被多達9千億個將大腦各部分“粘合”起來的神經膠質細胞所包圍。如下圖:


突軸


細胞與細胞連接




所有這些部分連接起來,就組成了迄今為止這個世界已知的最獨一無二的天然電腦。你把大腦許多不同的部分一起使用,來存儲、記憶和重獲信息。

(三)有和諧工作的兩個部分:通過小胼胝體將兩邊連接起來



有和諧工作的兩個部分:

“學術性”左腦;“創造性”右腦。管理著一個在左腦和右腦之間每秒傳輸數百萬信息的“電話交換中心”。

看一看大腦的電子掃描,你會看到大腦不同部位是如何處理不同類型信息的。我們通過“五覺”吸收信息,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

大體說來,大腦左半部分主要起處理語言、邏輯、數字、數學、順序和詞語的作用,即所謂的學術學習部分。

大腦右半部分處理韻律、節奏、音樂、圖畫、想像和圖案,即所謂的創造性活動。

然而,大腦兩部分的分離并非這樣簡單。大腦兩個部分由胼胝體這一有3億個活性神經細胞組成的高度復雜的交換系統不斷地平衡著輸入信息,并將抽象的、整體的圖像與具體的、邏輯的信息連接起來。

英國商人、研究員科林·羅斯——曾著《快速學習》并創編了數個外語速成課程——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大腦的不同部位能夠以綜合方式共同協作。“如果你聽一首歌,左腦會處理歌詞,右腦會處理旋律。因此,我們能輕而易舉學會流行歌曲歌詞,這并不是偶然的。你沒有必要花很大力氣去做。你很快學會,是因為左腦和右腦都動員了起來——邊緣系統中大腦的情感中心也加入了!贝竽X的情感中心,它是很緊密地與長期記憶存儲系統相連。這就是為什么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內容,我們都會最容易記住。幾乎所有人都會記住他或她第一次主要的性愛體驗。如果歌曲的音樂與個人喜悅的情感、愉悅的體驗相連,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就能引起深刻的記憶。發現大腦是如何處理這類信息的,是通向更有效學習的重要鑰匙。

(四)大腦客觀上存在著七個不同的“智力中心”。

第一種叫做語言智力:即我們讀、寫和用詞語進行交流的能力。顯然,這一能力在作家、詩人和演說家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發展。

第二種是邏輯或數學智力:即我們推理和計算的能力。這在科學家、數學家、律師和法官身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傳統上,大多數所謂的智力測試都集中在這兩種智力上,全世界很多學校教育也集中在這兩種能力上。

第三種音樂智力:在作曲家、指揮家和一流的音樂家身上有著明顯的高度發展。

第四種空間或視覺智力:建筑師、雕塑家、畫家、航海家和飛行員所使用的那種能力。

第五種運動智力或身體智力:在運動員、舞蹈家、體操運動員身上,也許還在外科醫生身上得到很高程度的發展。

第六種人際智力:與其他人相處的能力——是銷售人員、鼓動家和談判人員應有的那種能力。

第七種內在智力或內省能力:洞察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給人以偉大直覺的那種能力,是讓你進入存儲在你潛意識中的巨大信息庫的那種能力。

這些功能是客觀上存在的,每一“智力”或能力都在你腦中有相應的位置。嚴重損傷某個部位,你就會有失去特定能力的危險。這就是如果你中風所發生的事情。在外行看來,中風是由血塊阻礙向大腦供氧構成損害而造成的。哪一部位受到損傷,就會影響到由大腦相應部位控制的身體功能:人體上的言語能力或運動能力。

(五)人腦工作時所產生的腦電波,可用電子掃描儀檢測出,至少有四個重要的波段。經過研究證實大腦在至少四個不同的波段上工作。

讓我們來見識一下腦電波。將你自己連接到電子掃描儀上,你很快會發現你大腦的幾個部分會用不同的頻率發送和接收信息,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與電視信號相似。將你的電視機調到2頻道或22頻道,你就能夠接收到在這兩種不同波長上發送出的信息。

在你清醒時掃描你的大腦,大腦會發出某種頻率的電波。在你昏昏欲睡時掃描你的大腦,大腦會在“不同的頻率”上發出信號。當你在睡眠和做夢初期各個階段和稍后當你進入深度睡眠時,情況也是這樣。

1,“α”(阿爾法)腦電波,其波長為8-12Hz(赫茲)。當我們的大腦處于完全放松的精神狀態下,或是在心神專注的時候出現的腦電波。在“放松活躍”狀態時,我們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那是我們通常作某種沉思或傾聽令人放松的音樂所取得的狀態。

一些“快速學習”技巧,就是基于“巴洛克”音樂背景下的體驗。許多巴洛克音樂作品的速度(即每分鐘60-70拍),與大腦處于“放松性警覺”狀態下“波長”是相似的。如果在那種音樂的伴奏下有人將信息讀給你聽,這信息就“飄進了你的潛意識”,你就能更快地學習了。

但是,不管你是否使用音樂,道理是十分簡單的。你會發現,如果你同時到四個電臺,收音機是不可能發出任何有意義聲音的。學習也是如此。你有必要清理你的波長——只調到一個電臺上。

這就是為什么每一個成功的學習課程總是輕輕松松地開始。清理你的思想,這樣你的潛意識就能接收條理清晰的信息,并將它們存儲進正確的“文檔”之中。在“放松性警覺(Relaxed Alertness)”狀態時,我們能更快更有效地吸收信息。那是我們通常作某種沉思或傾聽令人放松的音樂所取得的狀態。

2,“β”(貝塔)腦電波,其波長為14—100Hz。反映的是在一種通常的、日常的清醒狀態下的腦電波情況。這是一般清醒狀態下大腦的搏動狀況,在這種狀態下,出現邏輯思維、分析以及有意識的活動。

你睜著雙眼,目光盯著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或者你在執行專門任務,比如解決問題和談話。你頭腦警覺、注意力集中、精神集中,可能還有點焦慮不安,這就是典型的β腦波狀態的人有時的反映,說出現煩惱、氣憤、恐懼、惱火、緊張以及興奮狀態。

一些神經科學家進一步將腦波分成不同等級。有12-16Hz;還有高波(16-32Hz);K復合波(33-35Hz);以及超高級β波(35-150Hz)。K復合波僅僅呈短期、迸發式出現,在此情況下你可能會找到高創造力與洞察力的焦點。出現超高級β波時,你會有種超脫體外的感覺

3,“θ”(西塔)腦電波,其波長4-8Hz. 為睡眠的初期階段。即當你開始感覺睡意朦朧時——介于全醒與全睡之間的過渡區域——你的腦電波就變成以4~8Hz的速度運動。

4,δ”(得爾塔)腦電波,其波長為0.5-4Hz.為深度睡眠階段。當你完全進入深睡時,你的大腦就以0.5~4HZ運動,即δ波。你的呼吸深入、心跳慢、血壓和體溫下降。

以上這四種電波對學習和記憶有什么影響呢?美國快速學習先驅泰麗·懷勒·韋伯指出:β波——很快的腦電波——“對我們度過白天很有好處,但抑制了我們進入大腦更深層面。在α、θ波類型中可以進入更深的層面,這兩種腦電波以放松、注意力集中和舒適等主觀感受為特征。就是在α、θ波狀態下,非凡的記憶力、高度專注和不同尋常的創造力都可以取得!蹦阍鯓尤〉媚欠N狀態呢?即是在訓練中要解決的問題。

米盧的“網上足球”和“快樂足球”是α電波的又一有力證明。

2001年11月中國足球終于沖出亞洲,成為參加世界杯的32支球隊之一。這是中國足球界四十多年來的追求,也是全國人民的企望。為什么能沖出亞洲,出了抽簽有利外,與米盧的網上足球、快樂足球、鐵血強人的電影和布陣遣將等卻是關鍵性的因素。而“網上足球和快樂足球“恰恰合符α電波的要求。

“網上足球“是在一個像羽毛球場那樣大小的場地和網上兩個人對打足球。它像是一個游戲,使人放松心態來進行練習。它是米盧訓練每一個國家隊隊員的一個項目。它有什么作用呢!一是放松心態,每一個國家隊員被選中后,一方面是感到高興和自豪,但另一方面又感到壓力很大,如果沒有沖出亞洲將得到球逑和全國人民的遣責,所以思想很緊張。在這種心態下是肯定練不好球的。只有放松心態的狀態下,才是學習的最佳狀態。而打游戲心態自然就放松了。二是,兩人對打足球,在同一時間內練球的機率比分成兩隊正式訓練球的機率大十一倍。練習的頻繁程度要比正式練習多十一倍,它就符合頻繁的刺激神經中樞,增加記憶的識記能力,它才有可能在今后比賽時重現訓練時在練控球、扣球和接球的能力。

快樂足球是米盧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強調的思想,足球是快樂的,不能搞成很緊張,這符合放松心態的α電波的要求。

筆者認為網上足球和快樂足球是符合α電波要求的,是米盧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即使抽簽不好,米盧也會將中國國家足球隊帶入世界杯。那時只不過不像那樣及早出線而已。

(六)大腦有一個聯系皮層,它按照不同的信息庫將相似的信息連接起來。并且制造著一個能即時將化學電子信息傳送到身體各個部位的傳輸系統和與外界的通道
大腦的主要通道
輸入通道:看、聽、嘗、觸、嗅、做
一般來說 ,人有三種學習方式:觸覺學習者;視覺學習者;聽覺學習者。其實應為六種。
輸出通道:口、身體和手足。

所有這些部分連接起來,就組成了迄今為止,這個世界上已知的最獨一無二的天然電腦。

這就是所講的第二方面的可能性即其二。
第三、眼睛的潛能大
像腦本身一樣,眼睛的力量比我們覺察到的要強得多,人們接收信息的總量約有90%來自視覺,而視覺具有接收大量信息的客觀可能性。眼睛大約有108個(1億3千萬個)每秒能接收數萬億光子的光接收器或光感受器。仿佛‘砰’地一下,我看見了一座山的景色,我能在一秒鐘內把它整個攝入。如果不受干擾,視網膜的信息傳遞率約為每分種1010個字(100億個字)。這說明提高閱讀是具有客觀可能性的。

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只開發了這一潛能的一小部分。并且。還遠沒有掌握利用右腦和利用“α”波的快速閱讀與記憶的科學能力。

總之,這就是所講客觀存在的可能性!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297.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