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兒童教育論壇 > 兒童記憶力訓練 > 兒童應該讀經

兒童應該讀經

2012/6/29 10:11 作者:楚楚 本文已影響:1603人 
  
半個多世紀以來,南懷瑾漂泊天涯,但一直苦心孤詣地為重整中國文化斷層在奔走、在呼號。近年來,南老師更強調文化重建要從兒童抓起。他說,“像我們這個年齡層,七、八十歲的人快要死光了,將來要想靠我們承先啟后、繼往開來,把國家民族文化保存下來是幾乎不可能的了!倍⑺氖畾q的人,從小就沒有打好中國文化的基礎,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很難擔當復興民族文化的重任。這一代沒有辦法了,只有寄希望于兒童,寄希望于未來。趁我們接受過傳統文化教育的老一輩還在,極力培養下一代,把中國文化的薪火傳下去,使得命如懸絲、不絕如縷的文化傳統得以保存,進而發揚光大。南老師經常動情地說:“我是看不到小樹長成的那一天了,但我相信,小樹是一定會成長起來的!

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寶貴的文化資產,這是傳統得以代代相傳的載體,也是這個民族始終保持創造力的活水源頭。中國文化的優越性就在于由一批歷代流傳的經典構成了我們的文化資產。例如,印度也是一個文明古國,可惜他們的文化傳統是靠一代代人口耳相傳保存的。戰爭的浩劫,人口的遷移,民族的融合,口耳相傳的歷史文化很容易中斷。因此,印度到現在就沒有完整的歷史記載。公元三到七世紀印度的許多歷史面貌還是從西行取經的中國和尚,如法顯、玄奘和義凈的著作中知道的。即使有些國家保存了古代文獻資料,但也未必能對后代產生影響。因為世界各國的語文,如英文、德文、法文,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語言大約30年一變,所以100年前的英文、法文書籍到了今天,除非專家,否則是莫辨雌雄的。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曉得語言是要隨時代變化的,所以把文字脫開了語言。只要用很短的時間,經過兩、三年的訓練就會寫出來。這種文字,也就是文言文,單獨成為一個系統,表達了思想。中華文化的寶庫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書籍里,古書都是用文言文寫成的。文言文所保留下來幾千年前的思想,對后人來說沒有障礙。通過文言文,后人就能憑借這些經典與前人溝通,從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養料。中國的文化傳統就這樣一代代延續下來,但每一代人也不是墨守成規,總有自己的創造和貢獻,使我們的文化充滿生機。每一代人的文化創造力就是立足于這些經典之上的,經過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轉化出新的生命力。



然而,“五四”運動時,胡適一班人提倡白話文。這本來有益于普及文化,但他們卻以廢棄文言文為代價。于是,這一代知識分子不再能夠使用文言文,基本上就讀不懂古書,結果失去了民族文化發展的源泉,無法再從傳統經典中吸取養料,產生出新的創造活力。相反,只得拾人牙慧,從歐美文化中一麟半爪地討一點來賣弄。因此,如今提出重整中國文化斷層,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有實際內容的,就是要培養熟悉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一代人,找回打開這個上下五千年文化寶庫的鑰匙,讓傳統重新成為文化創造的動力。

兒童讀經運動,就是提倡教十五、六歲以前的孩子讀書、背書。讀誦的內容,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儒家、道家很基本的一些書,甚至也可以包括一小部分佛家的書。南老師說,不管四書五經,或是其他古書,任何一段,教小孩子像唱歌一樣,很輕松愉快地背誦,不給他講解,偶爾稍稍講一點。這樣背下去以后,一輩子都有用,一輩子都忘不掉。不但中國文化要背,外文也可以背。教小孩子背書,這是中國人已喪失的基本教育方法,可以說西方人也忘記了。人類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背誦。尤其是讀中國書,更要高聲朗誦。朗讀多了,音韻和字義等因素都會逐漸影響讀者,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慢慢悟進去,將來長大后的學問就廣博了。在中國古代,這是個普通的教育方法,但在二十世紀中國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對兒童的教育,不再采取朗誦、背誦的方法,而著重知識的灌輸和理解。這是受美國教育家杜威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胡適等人將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為教育前提”的理念引入國內之后,將背誦經典視為食古不化的傳統積弊。他們主張:教材的選編要按照分類化原則,依兒童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他能懂的才教。教育目標遵循實用原則,兒童生活上有需要才教。教學方法要注意興趣原則,也就是要順應兒童的興趣,有興趣才學得好。結果兒童教育就變成了“小貓叫,小狗跳”。其實,背書的方法不但不妨礙社會發展,反而使社會文化更發達。背誦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智力、記憶力、思考能力,使頭腦更細膩、更精詳。

南懷瑾對兒童背誦經典的這種看法是有科學依據的。德國醫學博士林助雄醫師論證說: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計算機資料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序的設計和應用。沒程序空有資料,則資料是死的;沒資料空有程序,程序是虛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記憶力與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1至3歲即有顯著發展,3至6歲,其進展更為迅速,6至13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13歲為一生記憶力的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往往20歲以后,心境一不平衡,便有減退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歲開始醞釀,1至13歲總是緩慢上升,13歲以后方有長足之發展,18歲以后漸漸成熟,但依然可因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13歲以前兒童正處于記憶力黃金時期,因此,提倡兒童背誦經典的效果最好。

其實,處在記憶力最佳狀態的兒童,即使不引導他們記住有價值的經典作品,他們也會去背誦廣告詞,流行歌曲。因為重點不在理解,而在記憶,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與“小貓叫,小狗跳,貓叫狗跳好熱鬧”的難易程度完全一樣,而前者對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義。經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養、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和對文學造詣的訓練。讓兒童自小就接觸最有價值的書、永恒之書,只要有價值,不管艱深不艱深,讓兒童多念、多反復乃至背誦。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這些內容不僅會存入大腦記憶,而且會烙印在潛意識里,而潛意識的妙用就在于無需經過意志的運作,能直接地、默默地、自然地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所以兒童讀經,選擇古代圣賢的智能精華是正確的。因為假以時日,讀經的人多少都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讀經兒童“有口無心”,沒有考試的壓力,亦不必要求理解,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文化教育的目的。

近年來,腦神經科學研究有相當多的突破,對于兩腦側化作用,以及右腦對認知程序的影響有較深入的了解。理解力基本是左腦的活動,潛在層次的活動就在右腦。背誦記憶不僅不妨礙理解力 記憶力訓練,反而成為理解力發展的基礎,而旋律、韻律又可增強記憶,讓記憶不僅止于短期背誦效果,而能透入心靈深處。兒童讀經背經的過程類似念唱,眼睛看經典上的文字時透過視覺作用刺激右腦,而念唱的律動也激活了右腦,至于仔細辨字以便記憶則是左腦的工作。所以整個讀經過程恰恰動用了左右腦功能,使左右腦運作得以同步。根據研究,左右腦有同步效用時,學習能力可增加2至5倍。兒童只要反復誦讀一篇文章,耳朵聽進什么,眼睛看到什么,只要放松跟著念就行。這種直覺的學習法,能讓腦內的壓力得到舒解,完全松懈、有趣,使腦波從β波轉換至α波,也就是說,讀經背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機會舒解身心壓力,并能在α波的腦與潛意識互動過程中加強了創造力、靈感、注意力、判斷力及記憶力。

美國醫學博士楊定一醫師在臺灣長庚紀念醫院進行兒童讀經所經歷的身心變化的科學試驗。他說,初步研究顯示:參加讀經活動的兒童,其記憶力增強,且數項EEC變化也類似深度打坐的反應。當朗讀經典時腦波韻律慢下來,而且比較同步,類似激光作用。這些腦波變化,可以解釋為兒童在讀經時所呈現寧靜安詳的身心狀態,也因此更有助于注意力集中與持久。經常有家長表示,參加讀經活動后,會迸發創造性見解,這些是與緩慢的α波及同步的腦波韻律十分有關聯的。

其實,今天的西方學者也已經注意到中國傳統背誦教育法的優點。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指出:“中國學生即使在低年級里,必須背誦幾種大部的經典,并須熟記歷代名家所作幾百篇的文章和幾百首的詩歌。這種學習的課程,采用了已經2000年養成大家于古代文書具有特別熟悉;結果,對古代的歷史和文學,又產生一種崇敬的心理,這實在是中國人的一種特色。這種積累起來的大資產以供中國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辭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結果。”
  
兒童記憶力訓練(五階段)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4450.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