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立統一
物質的對立統一性是物質的根本性質。物質在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所有的具體性質都基于物質的對立統一性,都能夠被物質的對立統一性所概括。
物質的對立統一分質的對立統一和量的對立統一,兩種對立統一是同時存在、同時變化的,只是認識的角度不同。在物質的本質中,也包含著物質的現象。這些現象是基于所有物質共有的相同一的本質而存在的。而對于其所屬的若干現象而言,它們也由本質中所包含的現象來統一的。所以,對于相接近的具體物質而言,其統一也是(物質的現象)對立性的統一。對立性的統一也可以是一個過程。由于空間的接近,可導致兩物質間性質的相互轉化。也就是說,兩物質間的對立性向兩物質的內部轉化。轉化的結果為,兩物質的統一性加強了。這一過程也可以發生在若干物質間。這一過程說明了,加強空間的統一,就可以加強性質的統一。不同物質之間存在著對立性的同一。這種同一是指特殊性質的同一。物質的對立性的同一是就物質的內涵而言的;物質的對立性的統一是就物質的外延而言的。不同物質,擁有同一的本質。物質的本質之間不存在性質的對立,也就無所謂物質在本質上的對立性的同一。
二、思維和認識
思維就是主體(物質)內部各部分、各層次間的相互反映。思維的目的就是在物質內部不斷地加強對立性的同一。這種對立性同一的不斷加強,使物質內部各部分間的對立性不斷地向內轉化。在這里,本文把一個物質的內層若干物質憑自身的實力來參與決定這一物質的各種事物的過程,稱為感性思維。本文把一個物質的核心物質依賴這一物質對內層其它物質的控制力來實現這一核心物質對外層物質的控制的過程,稱為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是感性思維的產物。理性思維是依賴感性思維來建立并維持外層主體的理性機制的。理性思維始終都不能脫離感性思維而獨自存在。核心物質不具有理性思維的能力,但它可以進行感性思維。因其慣性極小,思維速度就會極快。因此,理性思維不但從宏觀上離不開感性思維,而且從微觀上也離不開感性思維。感性思維是理性思維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理性思維屬于代理思維。它是以微觀物質思維代理宏觀物質思維的。理性思維的產生,為物質主體時代的到來,為主體能夠快速適應環境,為物質世界的快速發展找到了一條出路。理性思維是利用微觀物質與宏觀物質的對立性的同一來實現對宏觀的控制的。同一是目的性的,先是微觀物質主動與宏觀物質加強同一,爾后是宏觀物質“主動”與微觀物質加強同一。前者是微觀對宏觀的認識,后者是微觀目的性的實現。只有微觀物質對宏觀物質有了正確的認識,才有微觀物質利用宏觀物質發展的必然來實現對宏觀的控制。
認識和思維都指的是一種過程。是怎樣的一種過程?最初的認識是感性認識。感性認識多半是片面的,但它是直接的,真實的(多半是片面的真實)。感性認識依賴人的感覺能力,也就是人與物質之間的同一性的程度。這種程度越高,感覺能力也就越強。但是,事實上,人多半無法對物質進行全面的感覺,它只能對物質表現出來的某些現象進行感覺。要對物質進行全面的、正確的認識,顯然,人的感性認識多半是辦不到的。于是,理性認識的出現就成了必然。理性認識就是,人通過已有的知識和對物質的感性認識,來進行理性思維后所達到的思維與物質間的某種對立性的同一。
對于具體的認識和思維,既有感性的方面,又有理性的方面。
.三、感覺與創造
人如果沒有感覺能力,那么人就會失去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就會被孤立起來,甚至不可能存活下去。感覺是感性認識的起點,是感性思維,一般是指有主體參與的時間較短的感性思維。我們之所以能夠感覺到周圍事物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的感覺與周圍事物存在著對立性的同一。這種同一是客觀的,它可以不依賴人的意志而存在。感覺分為有意識感覺和無意識感覺兩種。無意識的感覺反映人的感覺器官自身的目的性。有意識的感覺是人對無意識的感覺的利用和支持所形成的感覺的感覺。所以,有意識的感覺更具目的性。
創造是人所特有的。電腦能思維,但電腦卻不能創造。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人具有極為豐富的感覺能力,而且能夠感覺到這種感覺能力在不斷地增強,并以此為需要和目的。而電腦的感覺能力極其有限,且不能感覺到“自己”有感覺上的需要。感覺就是一種需要。當周圍世界沒有我們所要感覺的東西的時候,人就會去創造這個東西。所有要創造的東西都必須滿足這兩個條件:一、這個東西是人所需要的;二、這個東西必須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能夠與周圍世界溶為一體。前者是提出問題的原因,后者是解決問題的規律。人所需要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存在于人的大腦中,而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并沒有感覺到它的存在。為什么呢?因為感覺至少是兩者之間的事----兩者之間對立性同一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對所要創造的東西沒有無意識的需要,那么,給他金山銀山,他也不會創造什么出來。
四、知識與理論
知識的外延比理論廣,理論是知識,但知識并不一定是理論。
知識是人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認識。知識存在于人體大腦。媒體上的知識,只是代表知識的一種符號,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知識。這是因為,知識是抽象的,而抽象是不可能脫離具體而獨自存在的。
理論是也理性知識的形式存在的感性知識。理論所要做的就是,用社會語言的形式來調動理論學習者比較容易調動的感性知識,并指出所要論證的感性知識與這些感性知識的關系。
感性知識包括感覺,也就是說感覺的過程必須遵循感性知識。感覺是感性知識的實現。感覺也包括感覺與感覺之間的關系,即存在關于感覺的感覺。第二個感覺是第一個感覺主體的核心主體感知到的。也就是說,感覺的感覺是感覺主體的核心主體對該主體感覺的感知。而感覺的感覺是更為抽象的感性知識。
理論都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之上的。從主觀的角度理解,用簡單的感覺建立起來的理論是應用理論。用復雜的感覺、或者說用感覺的感覺建立起來的理論是基礎理論。對于應用理論,我們往往很容易感覺到它的正確性。對于基礎理論我們往往很難理解它。應用理論有時直需直接的感覺,基礎理論則要深層次的感覺。當然,我們感覺正確的東西,它不一定正確。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完全真實地感覺到這個東西的全部,對于應用理論如此,對于基礎理論更是如此。從主觀上講,我們對應用理論的感覺比較容易,對基礎理論的感覺比較困難。但是,從客觀的角度分析,基礎理論比應用理論簡單。因為基礎理論所反映的客觀規律是具有普遍性的規律,是相距很遠的不同現象統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們難以感覺到普遍規律的存在?原因是感覺是感性思維的過程。在過程剛開始時,感覺是最強烈的,持續時間長了,感覺就會淡化。到河里游泳,剛下水時感覺特別涼,持續時間長了,就適應了。即涼的感覺因身體與水在溫度上的接近而淡化。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我們擁有它的時候,并沒有感覺到它的價值,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貴。當然,人以及其它物質共同遵守的基本規律,我們無法失去,更不會有重新獲得的可能。對于它們,我們只能用理性來把握。
理論論的是一種關系,是感覺與感覺之間的關系。感覺也是一種關系,只是感覺所表達的關系更直接、更能反映其同一性。而某些感覺與感覺之間缺乏關聯,它們之間只能用一些基本的規律來統一。這些基本的規律就是基礎理論所研究的范疇。于是,對于我們所感覺到的不同的感性現象,如果我們無法用基礎理論將它們統一起來,那么,這些感性現象中,必有一些是虛構的,是假象。反之,如果這些感性現象能夠用基礎理論統一起來,那么,我們直須感覺到其中少數感性現象的正確性后,就可以間接地證明其它感性現象的正確性了。但是,利用理論把握世界不是我們的目的,只是我們用來認識這個世界的手段。所以,理論是指導我們感覺發展的方法,理論最終會被我們的感覺所取代。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