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佳作是學習寫作的好方法。
善抄會仿察言觀色
寫作文是學生頭痛的事情,教作文是語文老師痛苦的事情。可是在安亭中學,僅僅4個月的時間,初一(8)班的學生個個都愛上了寫作文,且進步神速,這些轉變讓不少同行都覺得驚訝。日前,記者和嘉定區所有初一語文教師共同聆聽了嘉定區語文教學中心組成員,也是初一(8)班語文教師姜義軍的經驗之談。
寫作從模仿起步
模仿與創造,是中學生寫作訓練的敏感話題。很多語文老師反感學生去抄和模仿,但姜老師認為,同學們通過閱讀選取佳作、抄寫佳作、體會妙處,實在不失為學習寫作的一種有效方法,明朝的文學家張溥不是通常將所讀的書親手抄寫六七遍,還因此將他的書齋命名為“七錄齋”嗎?只要學生能在閱讀和抄寫上多花功夫,只要不貼上自己的標簽拿出去發表,可以說抄作文是有益無害的。姜老師將自己鼓勵學生“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方法命名為“借用法”。
比如以下這段文字:
“我站在山上,我的身邊有一棵紅色的樹,我叫不出它的名字,只覺得它很紅,很美�!�
經學生模仿修改后成為:“我站在這座山上,身旁是一株那樣紅得我叫不出名字的樹,那種紅像是水洗過,清而透明,像是蘸滿色彩的畫筆剛剛涂抹在畫紙上,紅得能感覺到滋潤的水暈,嗅得出特殊的香味。”
由此可見,第二段勝于第一段之處在于借用了藝術的形式,將事物的聲、色、象、形表現得直觀明了。這種借用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模仿,除了借藝術,還可以借生活、借社會(社會選材)、借作品、借思想(主題立意)。書法須從一點一畫一個偏旁一個字的臨摹入手,作文也應從一詞一句一段一文的臨摹起步。隨著寫作訓練的不斷推進,模仿的層次也應隨之提高,由一篇到多篇,由一點到綜合,由形似到神似,并努力地使模仿和創作找到最佳結合點,從而使學生達到學寫作文的最終目的——取人精華,將創造的因素融入模仿中,寫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來。
生活是寫作之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睂W生要寫好作文,就要豐富自己的生活。豐富生活有兩條途徑:一條是直接途徑,學生親自實踐,耳聞目睹感受大自然奇妙無窮的美及投身其間的樂趣,感受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和愛心;另一條是間接的途徑,通過閱讀書籍、聽廣播、看電視等來感受作品的意境,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剛開始寫作時,有些學生常常叼著筆桿發愣,覺得每天的生活差不多,就是起床、吃飯、上學、放學、睡覺,似乎沒有什么可寫的,這主要是同學們還沒有學會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師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讓學生觀察社會、了解歷史、感受人生,豐富生活經歷,豐富人生體驗,就能更好地感知作品形象。這種人生體驗可以來自自己的生活經歷,也可以來自他人的生活經歷,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這種體驗就能豐富起來。
姜老師曾經在班上連續布置了一個月的隨筆《回家路上》,大家每天都要回家,每天都是同樣的路線,可是要保持一個月都要有話題寫,那該怎么辦?解決之道就是多看、多想。于是,學生們的視角從身邊的一草一木,到校園的細微變化,到社會現象的思考與評述,甚至對天下大事的憂國憂民之心。學生們發現,原來只要細心,凡事皆可成文,寫作文也就不是一樁苦差事了。
鼓勵學生表達
姜教師覺得,要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狀態中,自然地講出真實的生活感受。當學生說得興奮、激動的時候,這正是他們心智開啟、創新意識萌動最激烈的時刻,沒有心理壓力,沒有框框,讓他們說出最富情趣、最有新意和閃著智慧光芒的獨特感受。學生心口一致,說寫一致,用筆說話,樂于作文。
此外,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盡可能創造成功的機會。任何一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勵和肯定,寫作也不例外。作為語文教師,從學生平凡的文章中找到閃光點并加以放大,學生回報的往往是下一篇更好的文章。所以姜老師往往在課堂上開展作文交流,讓學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讀給全班同學聽,再由同學、老師挖掘捕捉作文的成功點。點滴的成功,激起學生喜悅的心情,調動了大多數學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寫作積極性,感受到習作的樂趣。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