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應試能力有三個層面。一是基礎知識,二是學習能力,三是應試技巧。
大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是并駕齊驅,難分高下的,可到了中學,差距一下子拉大了。拉大的原因主要是學習能力和應試技巧。這種情況越到高中越明顯。我有個同學(下面稱為A同學),從初一開始就是班里的第一名?傻搅烁咧,成績每況日下,最終由于壓力過大患了神經衰弱。休學一年后勉強進了一個?茖W校。
像A同學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他們的問題不是出在智商上,要知道,初中的東西沒有一定智商做基礎的話是很難考出好成績的。她的智商至少是中等水平。她的問題主要出在學習能力和應試技巧上。
學習能力是個綜合體,智商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智商是個相對概念,極高智商和極低智商的人注定是極少數,大部分人是中等的智商。很多極高智商的人,可能還沒參加高考就已經保送了,很多極低智商的人,到了初中可能就跟不上了。所以參加高考的,一般來說智商都可以看做中等的。有人對高考狀元的智商進行了測量,發現大部分高考狀元的智商都是中等智商,應該說,這個結果并不令人意外。
除了智商之外,還有什么因素決定著學習能力呢?我從學生時代起就在琢磨這個問題。我自己有一些學習方法和應試技巧,甚至高三有段時間,老師每周給我安排一節課給同學講學習方法。進入北大尤其是從事教育研究后,輔導學生的機會更多。
在給學生做輔導時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只能講具體的知識,而講方法的時候好像是對牛彈琴。而我清楚地知道,我學習成功的所謂“秘訣”就在方法上,講這些具體的知識對學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可是,這些學生偏偏買櫝還珠,并沒覺得這些方法有什么寶貴。
方法能教嗎?方法怎么教?怎么讓學生認識到“珠”的價值?
這些我苦苦思索的問題其實國外教育家早就思考過,不僅思考過,而且形成理論,已經成為國外教育的常態。
我的學習方式在國外被稱為“自主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主學習有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是“學習意愿”(will),也就是愿意學習,自覺學習,喜歡學習;第二個層面是“學習技巧”(skill),也就是學習時講策略,講方法,講竅門。
國外的研究發現,那些學習好的學生大多是“自主學習者”。實際上,不僅僅是國外,中國的情況也是一樣。高層次的學習者一定是自主學習者,尤其是到了高中,所學知識越來越龐雜,如果沒有一定的學習策略,光靠著刻苦是很難成為學習高手的。我在“高級思維系列一”里舉了兩個很簡單的例子,學習效率背后就是高級思維。我現在再舉一個大家熟悉的“庖丁解!钡睦樱
庖丁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肉牛。他的動作極其熟練自如,甚至連解牛時發出的聲音都那么美妙動人。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看呆了,高聲贊嘆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術怎么會有這么高超呢?”
庖丁答道:“我做事比較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因為這比一般的技術技巧要更高一籌。我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就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經歷以后,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現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靈去感觸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
一個技術高明的廚師因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換一把刀;而更多的廚工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的鋒利。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牛的骨節處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這把用了19年的刀還像剛磨過的新刀一樣。
我每次看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感慨一番。其實一個學習高手就是那個高明的庖丁。他從來不會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學習起來又省力,又開心。
普通學生看到一件事物,只將其看成一個整體。而學習高手看到一件事物,會像庖丁一樣,運用“分析能力”把事物進行分解,發現里面的構造,機理。然后,不管背記也好,應用也好,都能游刃有余。
普通學生看到一堆事物,只看到亂糟糟的表象。而學習高手看到一堆事物,會運用“綜合能力”找出共性,發現規律。
上古時代,大自然在人們眼中混亂無序,令人恐懼。伏羲氏卻通過觀察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他把自然界還原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現象,又將其中復雜變化的規律通過“陰陽”“八卦”來揭示。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由此起步。
150年前,當眾多博物學家面對越來越多的標本一籌莫展的時候,達爾文發表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一下子,混亂無序的生物界在我們頭腦中變成了一個規則有序的東西。
一張張試卷,在普通學生眼里,是一個雜亂無章的東西,可在學習高手眼里,每個題目考察的內容,涉及的知識點,在他眼里一清二楚。這樣,他才能游刃有余的去解答。
自主學習者的另外一個可貴之處就是獨立思考精神。獨立思考有什么用?對付考試就很有用。他會把考試當作一個研究對象,想各種方法來“破解”它。應試其實也是需要創造力的。
普通學生是“應付”考試,自主學習者是“破解”考試。在破解的過程中,他會研究出對付考試的獨家法門。許多法門,說實話大多是不能公開講的東西。這種法門,不是作弊,但又像作弊,區別僅是前者可能是在考場上打小抄之類,后者則是利用考試規則的漏洞發明一些走捷徑的辦法。這種東西,類似于核心技術,一般是沒法學來的。
我曾經把自學分成三個層次,自己學習者只是形式上的自學,不值一提。自覺學習者前進了一步。前面提到的A同學就是典型的自覺學習者。而自主學習者才是我們要著力培養的。這種學習者,不僅對付高考綽綽有余,而且將來走向工作崗位,這種能力也是很需要的。
那么,自主學習者是怎么來的?是培養出來的還是天生的?
有些人的確是天生的自主學習者,比如那些“創造型聰明”的孩子,就很容易發展成自主學習者。這類孩子即便老師不教,他自己也會去琢磨規律,研究規則,找捷徑,找竅門,自己規劃學習。因為他總想著找規律,找竅門,所以,他會特別喜歡學習方法類的書籍,喜歡聽老師講學習方面的規律。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孩子就是“天才”,是“無師自通”這個意義上的天才。他的智商也許不高,可他可以通過尋找竅門和規律彌補智商的不足。這就像那個庖丁一樣,他的眼睛沒有透視功能,他用的刀未必最薄最鋒利,但是,他懂規律,有竅門,所以他能游刃有余。
我前面有篇文章提到了“省心型孩子”和“費心型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這類無師自通型的自主學習者,那么,你的孩子在學習方面,就是一個省心型的孩子,即便家長本人是一個文盲,沒有給孩子報任何補習班,這種孩子只要能夠接受正常教育,讀重點,考大學都是很輕松的事情。
但是,現實社會中,這種無師自通型的“省心型孩子”是很少的。大部分孩子的所謂“省心”,只是因為自覺、刻苦暫時名列前茅。當面對更復雜、更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時就會發現,光靠自覺和刻苦是不夠的。
怎么辦?這并不是一個新問題,提出這個問題的幾乎是所有的家長和老師。大家都知道這個說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什么是“魚”?就是具體的知識,什么是“漁”?是方法。這個時候,學生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前者屬于被動接受的食客,后者屬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漁夫。
現在是終身學習時代,特別需要這種漁夫。他可以在大學里繼續學習,在社會上繼續學習,在工作崗位上繼續學習。在知識更新速度驚人的今天,只有善于學習,不斷學習的人,才能真正具有社會競爭力。
自主學習者能夠教出來嗎?答案是肯定的。前面提到的“無師自通、省心型的天才自主學習者”不僅在我國數量稀少,在其他國家數量也很稀少。否則,人們就不會用gifted(天才的)這個詞來形容他們了。大部分孩子屬于“費心型”的孩子,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老師和家長們費心去教。由于我國教育在這方面“費心”不夠(常常把自覺刻苦型孩子誤以為是省心孩子),而西方教育在這方面“非常費心”,結果就是,西方孩子當漁夫的越來越多,自給自足的能力越來越強,而相應的,終身學習者越來越多,發明創造的人才也越來越多。
培養方法是什么?
前面提到,自主學習者有兩個方面,一是意愿(will),二是方法(skill)。西方教育就是有針對性的在這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首先在意愿方面,西方教育特別注意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孩子主動學習,學會學習,享受學習。這方面可參考“激勵學習動機系列”以及“動手能力”等文章。以后還會繼續介紹。
其次在方法方面,關鍵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這方面可參考“高級思維系列”等文章,以后也會繼續介紹。
學習意愿與學習方法是統一的。有的孩子雖然有學習意愿,學習方法卻很刻板。有的孩子腦瓜靈活,可不愛學習,聰明沒用到正地方。
而這兩個方面的訓練,孩子越小效果越好。等到孩子到了高中階段,思維習慣成型,已經很難改變了。我在輔導一些高中學生時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雞同鴨講,買櫝還珠。他們已經長年形成了固有的思維習慣,從來沒有嘗試過“獨立思考”,更不用說“尋找規律”。就像莊子所言“夏蟲不可以語冰”,那種夏天的蟲子,從來沒有經歷過冬天,你跟他談冰雪,他是永遠理解不了的。
輔導學生時,如果遇到那種與自己一個“頻道”的,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知道什么是“珠”,什么是“櫝”,你可能一番話就能讓他茅塞頓開,滿載而歸?上н@樣的學生我很少遇到。
現在,我請大家費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現在一些學校里搞的是一種什么教育?是應試教育嗎?是素質教育嗎?
在我看來,什么教育都不是,是無效教育。是打著應試教育旗號的無效教育。這里說的“無效教育”,既有“沒有效果”的意思,也有“效率低下”的意思。
這種教育,既沒法培養孩子的學習意愿和學習興趣,也沒法教會孩子獨立思考。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應試能力,是一種低級的應試能力,孩子的點滴成績,是建立在出賣血汗的基礎上。許多學校,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血汗工廠”而已。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費心費力的過程。
主觀上,許多老師缺乏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他還是習慣于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方式。
客觀上,許多學校也沒有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意愿。我們的學校系統是割裂的,小學與初中割裂,初中與高中割裂。每個學校都追求短期效應。小學會想,我費心培養的漁夫會被初中挖走,初中會想,我費心培養的漁夫會被高中摘桃。
在這種情況下,也許只有孩子的父母,才會真正從長遠的角度、系統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家長要清楚認識自己的這一責任。與此同時,我們在致力于把孩子培養成自主學習者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反躬自問,我們自己是自主學習者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我們有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與獨立判斷?我們是不是有強烈的求知欲?不斷給自己充電?
有的家長說,現在的小學不過是“掃盲學!倍。這樣的評價雖然略顯苛刻,不過卻可以提醒我們,小學階段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沒錯,但不能滿足于此。小學階段的基礎,絕不僅僅意味著基礎知識,這種基礎是全方位的,各種看不見的東西反而是更重要的基礎。人格,習慣,思維,意識,心態,觀念...
結語:
我每次跟兒童在一起,都好像置身于一片希望的田野。
一個個孩子,都是那么天真可愛,每個人都擁有著無限的潛力。
可是,一回到成人的世界,便會產生一種感慨。成人間的素質,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童年到成年的這十幾年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我想起了南轅北轍那個成語。有的孩子,他走上了正確的方向,每天,只要走在這條路上,就是在不斷走向優秀。有的孩子,他走上了錯誤的方向,每天,不管怎么努力,卻離優秀越來越遠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