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感官記憶的編碼
前面我們說過,記憶編碼時并非全部編錄,而是有選擇性的,指的就是感官記憶的編碼。感官所選擇的信息不是刺激本身引起的,影響感官記憶編碼的是個體的主觀因素。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人在專心工作的時候,聽不到周圍的聲音。有人會說專心工作是注意力集中的原因,沒錯!個體的主觀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力。所以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記憶力的基礎。
②感官記憶的存儲
感官記憶的時間非常的短,然而在試驗中我們會發現,在視覺刺激后留有暫時的余像,比如卡通動畫就是連續靜止的畫面在我們面前快速運動產生。除了余像,聲音也會有短時間的余留,然而余音、余像現象只在一秒內,甚至半秒內完成,所以對于提高記憶力沒有什么意義。
短時記憶是當我們注意力集中于刺激感官記憶的信息的時候,這些信息立刻被我們意識到了,這時候就轉入了短是記憶。短時記憶是指個體可以刺激發生同時能夠意識到并保持在20秒左右的記憶。生活中我們從電話本里查找到一個電話,然后憑記憶按下電話號碼,可是打完電話你卻完全記不起電話號碼了。這就是你運用了短時記憶。
①短時記憶的編碼
60年代以來,有大量實驗證明,短時記憶的編碼是聲碼。語言刺激在這個階段更容易獲得
②短時記憶的儲存
一般的短時記憶只能保持二十秒左右,最長不超過一分鐘。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我們能儲存多少信息呢?答案是7±2即5~9個項目,平均為7個項目。這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在其論文《魔力之七》中被證實的。這個七是指什么呢?七個數字,還是七個人名,或是七件東西?其實都可以。最重要的是這個東西不要有關系,以免產生聯想或推理而影響了短時記憶
③短時記憶的檢索
是不是存入了7±2個項目后,我們提取的時候也可以得到這個數目呢?在心理學家們大量的實驗后得到的結論是:短時記憶儲存的信息,在檢索的時候需要時間,檢索的信息越多,需要的時間越長。
短時記憶經過復習后就會進入長期記憶,但是如果不加復習就會遺忘。長期記憶的保持時間可以是1分鐘以上,甚至終生不忘,所以也可以叫永久記憶。我們生活中所用的知識就來自長期記憶
比如,你要記information這個單詞,如果運用整體記憶,你需要花很多時間記憶,但是運用短時記憶的7±2規律,拆成in、for、ma、tion就非常好記了。這是短時記憶的功效。如果你要保持更長的時間,就要進行多次重復才可以記憶更長時間即進入長期記憶階段。
①長期記憶的編碼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佩沃提出長期記憶中雙重編碼說。即主張語文信息的處理,以意碼為主,非語文信息的處理,以形碼為主。比如,一塊手表,我們即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個圖像,也可以表達為“一種計時工具”。前者是形象的形碼,后者為語言的語義碼。人們在記憶的時候,語義碼和形碼是雙向并進的,它們既是平行又相聯系并且可以互相轉換。
信息由短時記憶轉為長期記憶,采用什么方式編碼,更重要的是看材料本身性質來決定。比如,你看一篇文章,最終留下的應該是意義而不是圖像,相反,看到一個帥氣的人或漂亮的人,你絕不會記住大概的意思,而是會很長時間記住他(她)的長相。
②長期記憶的儲存
長期記憶的容量極大,這與有效編碼是分不開的。長期記憶儲存著兩種不同的記憶:
1 .程序性記憶
所謂程序性記憶,即對做事方法的記憶,學習者將做事的過程作為一個整體來記憶。更簡單的說就是做事的先后順序的記憶
2 .陳述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是指對事實和事件的回憶。陳述性記憶又分為經歷性記憶和語意性記憶兩種。經歷性記憶與個人生活經驗相關,是個人生活事實的寫照,故又稱為自傳式經驗。語意性經驗則表達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抽象事物的理解。我們的知識基礎大都是語言、文字等語意性經驗的表現。
雖然我們在研究長期記憶儲存的時候將它分類為程序性和陳述性記憶,但在應用中它們是合一的。比如科學的理論和實踐。
③長期記憶的檢索
長期記憶在保存的過程中會隨時間變化而產生量和質上的變化。比如原來知識的內容,被扭曲或簡單化,變得更合理或是變得更具體、更詳細。這些變化會引起記憶檢索的困難,因此長期記憶的提取需要一些線索,并且線索中所包含的信息與記憶的內容越匹配越易回憶。就像圖書館里找書需要索引一樣。另外,適當的復習可以有效的防止信息隨時間變化而被扭曲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