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瞬時記憶只能使語言信息保持0.25秒至2秒,之后記憶的信息便會消失,它是大腦最短的記憶。做口譯,尤其是同聲傳譯,要求譯者反映迅速,其實就是強調譯者要有瞬時獲取信息的能力,這也是口譯人員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在同傳訓練初期,教師會要求學生做一個月左右的跟讀訓練,即在講話者開始講話后,學生等待五六個詞的時間,然后復述講話者剛剛講過的內容。在整個跟讀練習過程中,學生始終要與講話者保持五六個詞的間隔,不許縮短,但可以適當延長。這種練習就是要著力訓練學生瞬間捕捉信息的能力。
短時記憶啟動后,捕捉到的關鍵瞬時信息得以暫時儲存。雖然信息保持的時間短,但對口譯人員來說,該時段的記憶相當重要,它是譯者進行高強度腦力活動的關鍵時刻。此時,譯者對源語的記憶還十分清楚,可以利用這一時段將捕捉到的瞬時信息迅速進行各種關聯并進一步完成由源語到目的語的轉化。短時記憶除了可以獲取談話者正在討論的信息,還可以激活長時記憶中的相關信息。但短時記憶的特點是容量小和持續時間短。因此,該時段記憶的信息應盡快使用,否則,時間拖延久了便會遺忘。鑒于短時記憶的這一特點,譯者在做交傳時應用筆記來幫助大腦儲存信息。筆記記錄的是類似于路標一樣的信息,譯員在閱讀時,相關信息將存儲在大腦中的短時記憶激活,并指引其將信息進行分析和整合,最終予以傳譯。
最后,經過加工的語言信息進入長時記憶階段。長時記憶的信息容量要大得多,信息的保持可以從短時直至終身,是大腦長期保持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口譯的記憶過程中它配合短時記憶共同完成大腦的記憶工作。長時記憶對我們口譯的影響很大。長時記憶的信息都是經驗性的,人們聽過、看過、經歷過的事情都可以留在長時記憶中,隨時可提取出來與正在聽到的信息相結合,從而幫助人們更透徹地理解信息。對口譯員來講,大腦儲存的知識越多,經驗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在口譯時發揮出最佳的水平。
概況來講,三種記憶機制在口譯過程中各司其職。瞬時記憶由瞬間感知信息、接收外界信號的作用,所以通常與源語聽辨有關;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都有一定的持續時間,所以與譯員對源語信息的儲存有關;而長時記憶的持續時間最長,有積累和相互重疊的特點,所以與譯員長期以來的語言學習和知識積累有關。就記憶而言,“瞬時記憶”是口譯的前提,“短時記憶”是口譯的關鍵,“長時記憶”是口譯的基礎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