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論壇通告: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點擊>>站內搜索<<,大部分的問題都有對應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記憶法 > 考試記憶論壇 > 中小學記憶方法 > 高中地理學習記憶方法

高中地理學習記憶方法

2013/4/1 13:14 作者:天高云淡 本文已影響:1897人 
高中地理課本中涉及數據很多,教學中若照本宣科,聽起來就十分枯燥。怎樣把它講得有味,活躍課堂氣氛,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呢?可采取以下處理方法:

1)比較法
它是處理數字的基本方法,分橫比和縱比兩種。橫比是把同類事物放在不同空間的比較,反映出事物間的大小。如講太平洋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海洋,有1.8億平方公里。學生對這個龐大的數字感知模糊,若把它與另三大洋相比,不僅按課本上指出它的面積是另三大洋面積的總和,還把它與面積最小的北冰洋相比,指出它是北冰洋的14倍。這樣就使同學們認識到太平洋之“大”。也為東亞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巨大而形成世界上面積最廣的季風氣候區打下了基礎?v比是同類事物不同時期的比較,它可反映出事物的發展變化,講我國的工農業增長等方面的數據,為了突出其增長幅度,常用此法。

2)擴算法
如果個體數字比較小不易引起重視,則可由此擴算出一個累積數,形成一個可觀的數字得以強化該內容。如講森林法中決定每個公民每年義務植樹三至五棵, “三至五”數目小,學生覺得淡然,如果把它擴算為按10億人計算,每年則可義務植樹30億至50億棵,試想這是多么驚人的一筆財富!由此也起到了積極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3)縮算法
數字太大或時距久遠,不易捉摸,如果縮算成小數字則便于理解。如講“地球的演化史”可聯系課本中的練習題,將整個地球發展史縮算到鐘表面的12小時之中,指出地球各個發展階段約占的時間。特別強調地球初期發展階段占2個小時,太古代占5個多小時,即這7個多小時地球上無生命存在。后四個年代合起來占5 個小時,其中新生代很短,僅占10分鐘,而出現人類的第四紀僅占20~30秒。這樣一來同學們對漫長的地球歷史中各代的相對時間就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認識,對掌握地殼的變化、生物的演化很有幫助。課文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用此法。如世界森林資源的毀滅,我國土地資源的減少,我國人口的激增等數據都可縮算到一年或一天甚至每小時來說明,由此強化保護生態環境、控制人口增長的緊迫意識。

4)遷移法數字顯示的內容生疏,可以遷移到一個比較熟悉的數字上類比。如講“一千克鈾235通過裂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5000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時,學生對“標準煤”比較生疏,影響了這個數字的信息度,可遷移為:如果這些熱量全部轉化為電能,相當于2000萬度電,這樣則有熟悉可知,易于接受。

5)換位法若遇數字內涵模糊,難以感知,可采取換一方位、變一視角的辦法處理。如“天體間的距離”用。光年”度量,學生不易感知,可換成用火箭、飛機、甚至步行所需要的時間去度量,使學生感知其“遙遠”,進而認識到恒星的“恒”是有相對性的。

6)窺斑法。這種方法適用于處理課文中不一定要求記憶但又要知道有定量的數量。如講黃河泥沙之“多”,可形象地說“一碗水半碗泥”;如講我國西北某些地區氣溫日較差,可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形容。這樣雖不反映總體數,但以局部示全部,以現象顯特征,同樣可起到生動有趣,強化印象的效果。

采用上述方法應注意幾點:一是數字的“加工”要注意科學性,不能無根據地將課文中的數字夸大縮。欢遣荒芄澩馍,故意引進些新的數字,混淆視聽加重學生負擔;三是此法要適度,并且強調課文中必要的數據要記憶,不能以此法免去記憶。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有大量的地理名稱、地理數據、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要求學生了解或掌握,教材中需要識記的份量很大,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運用識記規律,探究識記方法,才能提高識記效果。其基本指導原則如下:

一是: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記。識記的效果對理解材料的程度有很強的依存性。教師可以在若干個機械識記的材料中,幫助學生尋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成為有某種意義的識記的材料。以有關長江的幾組地理數據為例:

長江干流流程是6300千米。在學東非裂谷帶和世界另外三大河流時,它們的長度和長江的長度組成一個數字組:6000千米(亞馬孫河)、6600千米(東非裂谷帶),6200千米(密西西比河)、6400千米(尼羅河)。這幾個數字中百位數可組成類似等差數列的順序,而其它各位數字均相同。

歐洲最長的河流、世界最長的內流河——伏爾加河流程是3600千米,其前兩位數正好與長江的相反。

二是:變抽象識記為形象識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是運用最多的模象直觀形式。地圖具有方位準確、數據直觀、表現鮮明、地理要素內在聯系外顯等特點,是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和不可缺少的工具,讀圖、填圖、分析圖,不僅可以“索象于圖”,還可以“索理于圖”,以至“規劃于圖”。地圖是獲取知識的信息源,又是儲存知識的信息庫,是識記、分析、綜合、運用地理知識的藍圖。教師要具備邊講邊畫板圖的基本功,并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畫邊填,養成自己動手畫地圖,用圖學習、用圖識記的習慣,變文字、聲波識記為文字系統和圖像符號系統的綜合識記,調動耳、眼、手多種感官對大腦進行多方位刺激,從而提高識記效果。

三是:從部分識記到綜合識記。綜合識記具有部分識記的分散材料的優勢,在區域地理教學中,把知識結構概括為:“位地氣水生,資農工交城”十大要素組成的系統,使學生在新課進行前就對區域地理知識結構有了整體的認識,再把整體教材分解成各部分要素,隨著教師把各地理要素的具體內容逐次分析,并展繪在底圖上,最后畫出一張本地域的綜合性的地圖,再配以必要的文字材料,這不僅對各地理要素的有關名稱、特點和分布規律有具體了解,又能從各要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整體上,在地圖點、線、面符號組成的知識網絡上,識記所學材料,進而挖掘知識內在聯系和規律性,也便于用“變式”和比較的方法,使知識得到遷移,從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3477.html
快速記憶法 - 逍遙右腦記憶 - 右腦記憶論壇 - 速讀訓練軟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5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