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少部份人主張應該要為年輕人提供輕鬆的讀書環境,不應該有壓力,要多多寓教於樂,不要教太多。他們堅持年輕時沒有壓力的學習過程,比起傳統教法,更能提升成年時期對社會環境的這應能力,更能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但此種理論造成青少年所學到的知識份量,和傳統教法相比少了很多。這種減少學習份量長大后比較能這應環境的主張,和佛教的因果論——「努力不一定有好的果實,但不努力通常不會有好成果」不同,和古諺——「年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相牴觸,也和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不相似。這種理論可能這合極少數的孩子,絕對不是這合大多數孩子的教育理論。若強調大多數小孩應該為幫助這少數的孩子,而作出犧牲,則整個國家在世界村之競爭力就需要付出明顯的代價,如何在這之中作明智的取捨,那就要大眾的智慧了。
有人曾分析愛因斯坦的頭腦,發現他的大腦竟然用不到30%。連愛因斯坦的頭腦都只有低度的開發,因此我們不論一輩子如何努力的充實自己,都不可能使腦袋充分開發。由於只要努力充實自己善用頭腦,智商可以無止境的增加,因此小時候愈努力學習,其智商和能力在成年期一定更強。反之,對一個不努力的人來說,其頭腦開發的速度慢,成年后的能力一定是比較差。依個人的淺見,如何引起學子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自動地以努力而從容的態度去用功,應該是大家努力的目標。
我有一個學弟在臺大應力所當教授,他到長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指導博士班學生作論文,幾乎所有學生都是主治大夫候選人。這些學生每天早上6點多開會,早上8點開刀,一直忙到下午五、六點,晚上還常常加班。開完刀要寫開刀報告,整理醫院要求的資料。若換作是我的話,很可能隨后回家先睡個大覺再說?墒沁@些人對教授要求他們看的書、論文不但能如期看完,且常常都能交出完整而有創見的報告,要他們作的研究,都是求一交十,遠遠超出教授的要求,到底他們的睡眠有多少呢(註:命好的人的睡眠是非常有效率的,因此每天只要3小時的熟睡就夠了)?可見一個書讀得好的人,一定也像愛迪生所說的,有一分的天份一定會配上九分的努力。像我的學生,有一些程度差的,一定是非常的懶惰,常常以小藉口偷懶,只用間單的鼓勵方式,很難使他們自動努力用功,必須要想盡辦法才會有一點點效果。
現在臺灣的各種條件和環境,明顯的逐年惡化,若要鼓吹培養溫室花朵的教育理念,只會讓我們的下一代沒有面對嚴酷環境挑戰的自我調這能力,而無法在世界村中和別人平起平坐。因此,本文建議融合各種教育理論,鼓吹學子追求努力但輕鬆的念書法。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3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