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作為教師,學習是什么?學習是一個理解、掌握、積累和運用知識的過程。要想學生能夠牢固掌握知識并信手拈來,學以致用,就應當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記憶能力,增加知識的貯藏量。初中的思品課中,需要記憶的基礎知識比比皆是筆者在多年的思品課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逐漸摸索、總結、積累了一些親身感受和有效方法,現述后與同仁共勉。
一是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開闊視野,讓學生感到跟著老師學,一定會有吮吸不盡的知識瓊漿,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和崇敬感,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在這種情緒感染下,學習知識,記憶知識,必然事半功倍。我在講課時,常常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提與本節課有關的,教師沒有提出又能在預料中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政熱情,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提問能力。如在講述七年級“刑事責任的年齡規定”一節中,就有學生問到:“從輕”和“減輕”是什么意思?我就用自己平常所學解答到:所謂“從輕”是指在量刑時,應當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內判處刑罰并傾向于較低的刑期,而“減輕”是指少于量刑幅度最低值的量刑方式,并給學生進行舉例說明,學生聽了高高興興,明明白白,于是漸漸地,學生愛問了,也愛學習思品課了,甚至是非常想上思品課。
二是認真備好課,備教材的思想,備教材的知識,備授課的方法,備學生的實際,備課堂的意外,備課堂的預期,并想好應急措施。切忌憑經驗,憑教條,不備課,不預期,上課時,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天南海北,學生神游五洲,又何來學習知識,理解知識,記憶知識。
三是激情上好課,教師上課時,除了要達到教態自然,儀表端莊,語言流暢等基本要求外,還要特別注意一些教學細節,給學生留下好的榜樣。比如,教師寫板書時,切忌拿著教案邊看邊寫,以樣畫符;講課時,切忌拿著教案邊看邊講,照本宣科,筆者認為,“以本為綱,脫本講授”較好。這樣老師才能在三尺講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使整個課堂局面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更重要的是老師給學生起到了表率作用,給學生認真學知識,記知識提供了示范。
其次,老師對學生的要求要明確具體,毫不含糊。即應根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要求,對每個知識點的掌握要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學習,做到目標具體,層次清楚,方向明確,信心倍增。要求學生“識記”的內容,學生知道“是什么”,能夠重現知識點就可以了;要求學生“理解”的內容,就必須要求學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礎上,力爭搞清楚“為什么”,知道知識點之間的前因后果,內在聯系;要求“運用”的內容,就應該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要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初步實現“從課本到生活,從生活到課本”的知識遷移和場景轉換,即老師在備課時,根據課本知識,選擇平時收集的生活實例及社會現象,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說明,然后再引導學生從社會現象的不同側面去回歸教材,找出相應的知識點,做到課本知識與社會現象的有機結合。有了這些明確的要求,學生就能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恰當掌握知識點,不迷糊,收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學習要求,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增強了,記憶水平也提高了。
再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摸索,總結,不斷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創新方法,幫助學生增強其記憶能力,讓學生不再為“背多分”焦頭爛額,一籌莫展,而要讓學生愿學,樂學,善學。古語有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并引導學生不斷學習以下方法,以提高其記憶水平。
第一,關鍵詞記憶法。即抓住一個知識點中的關鍵字詞,然后引導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并將關鍵詞融入其中,既可幫助學生準確理解知識,又能幫助學生快速記憶知識。如我在教學九年級“依法治國”的含義時,就引導學生抓住“領導(涉及主體)”、“依法(涉及手段)”、“管理(涉及對象)”、“三化(涉及結果)”等關鍵字詞,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領導”一詞要思考“誰領導誰”的問題: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依法”一詞要思考“依什么法”的問題:憲法和法律;“管理”一詞要思考“管理什么”的問題:國家、經濟文化、社會事務等;“三化”一詞要思考“哪三化”的問題: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最后讓學生組織語言將這些意思串聯起來,便是“依法治國”的含義了。再如:我在講“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時,就引導學生抓住生產、貿易、金融、投資、區域等關鍵詞,并引導學生稍微改變一下其位置,幾者的內在聯系就十分清楚了,即先投資(資金),后生產(產品),再貿易(買賣),才有金融(金錢),這些在區域(一定地區)之間的合作都日益增強,可以說,學生瞬間就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并能持久記憶。
第二,順口溜記憶法。即將內容較多且較復雜的知識點,編成順口溜,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效果較好。如我在教學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時,就把六十多個字的內容編成兩句話:“領導中心兩堅持,自力艱苦建國家”。我在講我國的資源和環境國情時,把我國資源和環境形勢惡化的表現編成順口溜:“水土流失沙漠化,森林減少草退化,物種滅絕水位低,水污氣污棄物大,垃圾包圍大城市,污染還向農村跨”。我在講“我和父母”中“化解沖突小錦囊”時,其內容相當多,記憶起來相當難,我就編了一個順口溜:“父母苦心要記牢,發生矛盾不吵鬧,遇事多與其商量,經常談心作匯報,購物要求要恰當,錯事擔責作檢討,父母面前講誠信,承諾說到要做到,父母工作多了解,難處壓力體諒好,良好品質須學習,生活精神去慰勞,無論時空怎樣變,親子關系最重要”。并按照關鍵詞記憶法的要求給學生講解,學生很快理解并掌握,這樣變復雜為簡單,變枯燥為有趣,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第三,比較記憶法。即通過知識點的對比,發現異同,進行區別記憶,達到準確掌握知識的目的。如我在講“三步走”的戰略步驟時,就采用了比較記憶法,從時間階段、經濟發展目標、人民生活目標三個方面進行對比,讓學生很快辨別清楚每步目標的異同,并很快掌握了該知識點。在講“一般違法與犯罪”的含義時,也引導學生從社會危害性、情節的輕重、觸犯的法律、受到的處罰幾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異同,又好又快地掌握知識。
第四,諧音記憶法。即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重現知識點,讓學生在笑聲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在快樂中學習。如經常談到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有的學生記不牢,我就告訴學生,你只要“想(理想)到(道的諧音)喂(文的諧音)雞(紀的諧音)”就知道了“四有”,學生一聽,開懷大笑,笑聲之余,“四有”知識,永記心間。
第五,圖示記憶法。即對一些數字較多,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利用圖示的方法,可將知識點簡單化,明了化,讓學生一目了然,準確記憶,并具有持久性。如我在講“刑事責任的年齡規定”一節時,就采用了圖示法,讓學生非常輕松地掌握了該節知識的四條原則。
第六,教學有法,當然。卻無定法,需要我不時的摸索、總結和創新,才干不時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滿足社會時代的需要,因此,老師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給予學生無微不至的關愛,進行換位思考,備課精一些,方法多一些,學生興趣高一些,理解透一些,記憶輕松些,效果好一些,關系和諧些,只要我堅持不懈,只要我鍥而不舍,就一定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榮稱號,無愧于教書育人的偉大職業!
通過對比分析,聯想記憶法。即引導學生從一個知識點聯想到另一相關知識點。不只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而且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了比擬,有利于學生準確地掌握知識,有效防止簡單的重復記憶或混淆不清。如可引導學生由我國的國情 ” 聯想 “ 國策 ” 由 “ 人口國情 ” 想到計劃生育 ” 由 “ 資源國情 ” 想到維護資源 ” 由 “ 環境國情 ” 想到維護環境 ” 等基本國策,三個方面綜合起來,便聯想到可持續發展 ” 含義及措施。再如在講我國現階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時,可引導學生聯想到基本路線中的最后一句話: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基本路線中對奮斗目標的表述,實際上也就是現階段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兩個問題合二為一,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記憶負擔,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