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的“思維”并不是直接作用到“具體語言表達”上的,而是通過“結構形態變化”這一中介來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因此,英語總是將意念、思維對應于特定的句子結構形式,從而來傳情達意。比如在下列句子中,漢語一個“來(come)”的動作,在英文中由于動詞結構形態變化的不同,表達的意思截然不同。
a)He comes here everyday.他每天都過來。(表示一種經常性、習慣性的come)
b)He is coming.他這就來。(表示不久將來的come)
c)He has come to hisoffice.他已到辦公室了。(表示已經發生過的come,他現在就在辦公室)
d)He came to hisoffice.他來過辦公室。(表示過去的come,他現在不在辦公室)
e)He has been coming to Beijing for 14years.
對于最后一句,相信只要學過英語的人,都認識句中每一個單詞,但具體的句子意思卻不一定說得清楚。先給出下列四種選擇,請讀者思考:
A.這句根本就是錯誤的,英文中無此表達。
B.“他來北京有14年了。”就是說14年來,他一直生活在北京。
C.“他到北京一路上走了14年。”就是說他從某個地方來北京,由于路途遙遠,此路程花了他14年的時間。
D.“14年來,他多次來北京。”就是說,在14年間,他多次重復come北京,而不是一直在北京住了14年。
也許我們都知道hasbeen doing這一形式的語法術語叫“現在完成進行時”,然而卻并沒有真正弄清楚has beendoing這一形態變化背后的思維:用短暫動詞(如come)的完成進行時(have beencoming)來表示到目前為止的一段時間內重復發生的動作。
這一簡單例子說明,在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腦中,沒有建立起英語句子的“形態變化”與“思維”之間的根本聯系,不知道英文不只是用詞匯來表意,更是通過句子的形態變化來潛含英語思維。
有些學生死啃語法書或死背授課老師講的語法規則,這種方法是錯誤的。正確方法應該是:在理解語法現象后,把語法意思融入典型例子中,通過例子記語法,并舉一反三,進行大量的造句練習,這對形成英語思維和提高口語表達的反應速度都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