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困擾學生歷史學習的原因不過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太多——背不會;
2.歷史脈絡——找不到;
3.生成知識——想不到;
4.歷史概念——不知道;
5.歷史結構——建不了;
6.做題角度——分不清;
7.遷移拓展——理不順。
面對6本歷史教材,學生往往前面背后面忘。其實,在歷史學科中,有很多問題只要總結出一些固定的格式,就可以一勞永逸。如格式背誦法。在背歷史事件的意義、性質,或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評價時,可以總結以下格式:
意義格式:舊+新+世界(或以后)
性質格式:誰+干什么+方式
評價格式:總評+進步+局限
意義格式,如土地改革的意義,套用上述格式,舊:廢除了兩千多年的土地制度,新:農民翻身,鞏固新政權,對后來:為工業化奠定了基礎。
性質格式,如辛亥革命的性質,誰:資產階級,干什么:反帝反封,方式:革命。連起來就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的革命。只要平時在學習歷史中,多注意總結方法,歷史背誦問題很容易解決。
吃透歷史教材,建立歷史結構
學習歷史,很多同學還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歷史結構建立不起來。其實6本歷史書,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大結構下,又以小結構、單元結構、課程結構形式把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呈現在學生面前。
如《世界歷史(下)》的教材結構,如果我們從結構角度入手掌握整個歷史教材,可以發現,世界史第二冊其實就講了一個問題,二戰和二戰的影響,因為從第四單元開始的整個教材都是圍繞二戰影響展開的。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四單元: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第五單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與演變;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第七單元:戰后世界格局的演變。
再入單元結構,每個階段,教材都圍繞一個特定的歷史核心去展示歷史,如結構:
歷史的每一節課,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如果我們在學習歷史時候,巧妙地運用這些結構,歷史學習將會輕松很多。
鞏固新中國
建立新中國
籌建新中國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開國大典
政治協商會議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