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佩沃提出長時記憶中的雙重編碼說。他認為,識記一件具體事物,可出現表象和語義的雙重編碼。比如,一塊手表,我們既可以用一塊有特定形狀的手表的心理圖像去表征它,又可以用更抽象、更概括的意義來描述它——“手表是一種計時工具”。前者是表象編碼,后者是語義編碼。
人們記一件具體事物時,除了記起它的視覺圖像外,總是從中汲取其意義。這充分證明,雙重編碼是客觀存在的。表象和語義是既相平行又相聯系的認知系統,它們可以分別由有關刺激所激活,然而,兩類信息又可以互相轉換。不過識記那些抽象的概念、思想,就很難用表象編碼去表征它,如“公平”、“真理”等,只能用語義編碼、理解并分析其意義,領會其實質才便于記憶。
信息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時是如何被加工的,采用什么方式編碼,這與材料本身的性質及主體的個性特點有很大關系。
就語言材料而言,更多的是采用語義編碼。例如,看一篇文章或聽一個報告,最終保留下來的是它的意義,而不是逐字逐句地加以儲存。對一些離散的語言材料,人們也是以自然語言作為長時記憶編碼的中介,在識記材料之間建立某種意義聯系,然后加以記憶。
例如,識記“女孩”、“小鳥”、“森林”、“唱歌”4個詞時,可用自然語言把這些離散的詞重新加工為:“一個女孩在森林里聽小鳥唱歌”。有了意義,就很容易記憶了。它相當于短時記憶中的組塊現象,但長時記憶中的這種信息加工叫做“組織”,而不用“組塊”表示。
以自然語言對媒介的組織加工
學習外語單詞時,根據發音和詞義,可先從我們的自然語言中找出與之相似的詞作為媒介,進行語義編碼,回憶時先提取中介詞,然后進行解碼,就可把原單詞再現出來。
例如,在無意義音節的識記中,把它們與相似的詞聯系起來,以詞義為中介,將便于記憶,F在要求記。篔ontoltatyurhirlokveynic8組無意義音節,如果把它們與接近的詞語聯系起來,像是Johntoldthatyourhairlookedverynice,而且可以把它們作為一個句來識記,“約翰告知你的發型看起來很美”。這樣,以自然語言為中介對識記材料進行組織加工,有助于長久儲存。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5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