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學習法一直為古今中外的學者們所喜愛和運用。
我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是個自學成才的文學家。他自幼苦讀,在“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時,非常注重筆記。讀記事文章時,總要提出綱要;讀立論書籍時,總要勾出精義。他常說:記事者必提其事,纂言者必鉤其玄。
相傳,蘇東坡在學記《漢書》的時候使用了篩選關鍵字的技法:開始時,學一段抄三字為題;第二遍學記時,讀一段抄兩字為題;第三遍學記時,讀一段僅抄一字為題。學記三遍后,只要別人任提第三遍抄的任何一個字,蘇東坡即能背出相應的這段文字。
馬克思更是善于運用提綱記憶法的大學者,他特別重視作閱讀提綱,認為一種通曉識記材料的必要工作過程。他甚至花了大量功夫,為自己個人的藏書做了提要,使書中的精華了然于胸。
提綱學習法即然如此被重用,那到底什么是提綱呢?
如果你在學習前,能夠好好看一下目錄,就會對學習內容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而你所看的這本書的目錄也就是這本書的提綱。
提綱,一般是指識記材料的主要脈絡。提綱就像一個骨架,它會把許多細節知識都引領出來,而且有組織有順序,完整而系統。有了提綱,你就再也不用擔心在回憶時或是考試時思路錯亂、冥思苦想了。
提綱有三個優點:一是具有直觀性,一目了然;二是具有概括性,濃縮全部信息中的精華;三是條理化,顯露了主干信息的層次及關系。提綱目錄可以把分散的片斷信息系統地整理出來,便于記憶,提取的時候也較為系統快捷。
經驗表明,成就大業者往往不是記憶了很多信息的人,而是從小就記憶了適合于自己的有用信息的人,這就像吃飯一樣,能夠全面適量的攝取必須營養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
提綱學習法就是從原型信息中篩選出重要的、易于記誦的關鍵字詞,只要抓住骨干,便可帶動枝葉,輕松回憶起大部分的原型信息。
即然提綱學習法這么重要,那么如何做提綱目錄呢?
首先要科學分析接收到的全部信息,按先后順序來理解各個部分,通過綜合來掌握信息的整體與脈絡。然后比較、抽象與概括,提煉出各個部分的大意,找出要點、難點、類別、主要環節,最后用自己熟悉的語言以提綱目錄的形式表述出來。
在概括主題和寫提要時,用的話語越少、越通俗易懂、越深入淺出、越形象生動則越好。細了容易亂,少則得,多則惑,難懂不易記憶,呆板提不起興趣。
具體步驟如下:
一、分析。通過分析力爭對材料消化理解。
對一本書,可以在學習前先看內容提要和目錄,從宏觀結構上弄清各章節之間的關系。然后再看前言或后記,了解作品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閱讀時,可先泛覽幾遍,在了解作品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在了全篇的基礎上,劃分段落,反復揣摩,盡快掌握文章的整體布局及脈絡。
二、綜合。對識記材料進行全面概括,提煉出記憶的重點。
在劃分文章段落的基礎上,根據分析結果寫出段落大意,總結全篇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找出文章的要點、難點,并用提綱形式概括出來,這就是要我們記憶背下的內容。
三、表述。即提綱的成型過程。有些提綱是人家編好的,當然可以借為己用,但最好還是自己編寫。用自己的語言把經過分析、綜合而印在頭腦中的提綱表述出來,這將為記憶奠定牢固的基礎。
運用提綱學習法有幾個注意事項如下:
(1)量材而用。要根據識記材料的篇幅、分量決定是否編寫提綱。如果記唐詩、宋詞、元曲之類,硬要提綱挈領,顯然是畫蛇添足。
(2)分清主次。要根據識記材料的內容,明確各部分的關系,以主干為綱,使次要從略。
(3)及時復習。有了提綱也并不是大功告成、一勞永逸,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復習,才能夠根深蒂固,經久不忘。
如何進行提綱學習呢?有以下幾種方法:
(1)、抄錄提綱。每本書都有目錄,目錄既精煉又概括;
(2)、展讀目錄,可使一本書的內容一目了然,可以使記憶成系統,幫助你進行整體記憶。
(3)、編寫提綱。編寫提綱的目的是抓住記憶的主干,有了主干以后,就不愁添枝加葉、統顧全部了。
(4)、改寫提綱。對有些書籍的提綱可以進行凝縮、稀釋、增刪合并,使之更趨于合理化;對自己編寫過的提綱也可進行改寫,這樣使記憶更加牢固
怎樣用提綱進行復習呢?
為了記住全書的內容,我們先把提綱多看幾遍,感到對它較為熟悉,或者可以默寫下來時,就找一張同樣大小,同樣格式的紙,依同樣的順序默寫下來,遇到記不住,記不準的地方可以先空下一行,再默寫其它內容,待實在回憶不起來的時候,可以照原提綱,用加一種顏色的筆,填上空白,改正錯誤。這樣,對忘掉的、記錯的部分,就會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對加強記憶很有好處。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2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