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心理學》中講到的遺忘規律,知識要及時必要的重復幾次記憶,這樣才能提高記憶效率。具體的做法如下:新課內容講述完畢后,留點時間給學生識記,加強學生瞬時記 憶,下節課上課前提問,把存在的問題再點拔。其后一個周再重復提問一次,講完一章內容后,再把知識內容串一遍,再重復記憶一次,這樣反復記憶遺忘的概率就大大減低了。
趣味記憶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及機械式記憶模式,不斷探索創新,為學生駕起興趣這一記憶橋梁,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在充滿情趣的教學狀態中記住零散、難記的地理知識。例如,在講西亞的“五海三洲”的分布圖時,可讓學生把西亞中世界最大半島—阿拉伯半島想象成胳膊肘的形狀,再通過胳膊肘這一輪廓引出西亞四周所環繞的“五海”:胳膊肘下方為阿拉伯海,外側是紅海,肩膀臨的是地中海,地中海的右上有個拇指形狀的半島,半島上方為黑海,再往內陸深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了。這樣通過饒有趣味的比喻,就把幾個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的確切位置就可很快的記住、記牢。
因果記憶法
地理事物、現象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了統一體,所以記憶地理相關問題時,要注重地理事物、現象間的內在聯系。以環境—自然資源—人類環境為線索,把知識有機的聯系在一起,環環相扣。例如:西亞氣候屬熱帶、亞熱帶干旱氣候,以這個問題做為“果”找出“因”來—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降水少,氣候炎熱、干燥。再以開始的問題做為“因”找出“果”來—導致地面河流很少,農業適宜發展畜牧業。這樣通過“因”推導“果”或者由“果”分析出“因”來,記憶時知識就系統多了。
對比記憶法
對比法是一種很活躍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由一個知識點聯想到其他的幾個相對立或相似的知識點上,記憶起來,費時少,收益大,能夠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講西歐大陸西部的島國英國的海陸位置時,聯想亞歐大陸東端的島國日本,可以對比出它們的共性都是島國,不同之處就是英國是個大西洋中的島國,日本是一個太平洋中的島國。這樣,通過對比,兩個地理事物的特征就鮮明有力地顯現出來了。
圖示記憶
地圖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結構,是地理學科的形象語言,也是形象思維賴以進行的表達工具。因此,利用地圖教學和記憶,必然能圖文并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一些城市名稱難記,教師可讓學生先在圖上找,再自己描,最后標出,這樣在圖上把知識記住。再如:一些河流像黃河,長江,黃河像個大“幾”字,長江像個英文字母“W”。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此形,然后讓學生沿著圖形分出上中下游,這個略圖栩栩如生,因此借助此圖加深了記憶。
運用“對比強化記憶法”進行復習
在此階段,對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名、重要地理界線、典型的經濟項目(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等),可利用地圖實行“對比強化記憶法”。如把不同性質的地理界線,季風區、非季風區,干濕地區,回歸線、赤道通過的國家,氣候類型等,都可以列在同一圖上,進行觀察、對比,強化記憶。
再如:在七年級地理下冊的復習中,為了讓學生系統地掌握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知識,可以用比較法制定出一個表格,其中包含的比較內容: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主要的河流、主要的氣候類型、主要人種、面積最大的國家、主要的資源等,通過這樣的復習,可使原來零碎的、分散的地理知識組織起來,學生容易接受。
運用比較法進行地理復習,不僅可使學生獲得鮮明的地理觀念和正確的地理概念,同時還能訓練學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如:“天氣和氣候”的比較,“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比較……等等。
本文來自:快速記憶法 http://www.885221.com/dp-bbsthread-30373.html